对话吴建民:批评了对方,还要让对方为你鼓掌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吴建民,地方官员,外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4-17 10:34
《小康》:涉外交往时,很可能会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就像近期日本名古屋市长的出言不逊。能否结合您的亲身体会,谈谈地方官员走出国门时,遇到分歧该如何应对?
吴建民:我们是要讲友好,但有分歧的时候,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举个例子。2005年我是国际展览局主席,日本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日本中部大学校长饭吉厚夫请我在“中日关系研讨会”上发言。2005年中日关系因为靖国神社问题比较紧张。我在会上就对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表示了批评。我讲为什么中国人反对他;讲中日关系大局是什么;讲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
在交流过程中,日本一个学者就提出,甲级战犯只是中国人的看法,有些日本人并不认同。这时,我马上表示:这不是看法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我说,第二次世界战争,是世界人民同法西斯的战争。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是站在法西斯一方的。战犯是经过东京国际法庭确定的甲级战犯。国际上有定论的东西来推翻它?你若坚持这个看法,在全世界都站不住脚。这个学者无言以对。
批评对方时,一定要讲道理。具体到名古屋市长,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日本兵,日本投降后,中国人对他们还可以。他以此推断,没有发生南京大屠杀。这是很荒谬的。日本是岛国,岛国意识比较狭隘。你害过我,我就一定要报仇。但我们中国文化是讲以德报怨。就像二战期间,日本派侨民移民到东北。日本投降后,留下了许多孩子,是中国百姓把他们养大,这就是中国文化以德报怨的体现。
所以,面对名古屋市长的出言不逊,要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从文化出发。人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告诉他,不能用自己的推论代替事实。
对外交往不是凶,不是拍桌子瞪眼睛。你的道理要站得住脚。要服人。
《小康》:当名古屋事件引起国内民众强烈不满后,南京当事官员又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公众?
吴建民:有消息说,南京这位官员在当时还是表了态的。但无论如何,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在第一时间说明真相。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确实有不妥,公开承认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党有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可现在不大讲自我批评了。但我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小康》:您常说,官员应该掌握一点交流学。在您看来,地方官员在走出国门时,该具备怎样的心态与形象?
吴建民:首先,走出国门的人,要懂得国际上通行的礼仪,衣着的习惯。你要入乡随俗。其次,还要懂得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己。近些年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但还在一个赶超的阶段。这个时候,任何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都是要不得的。这样做,只能反映出自己的浅薄无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觉得人家什么都好,自愧不如,现在则有种“暴发户”心态。
我举个例子,有一年一个中方代表团到巴黎,他们说巴黎的房子都是旧的,没有什么新房。他们觉得新的比旧的好。但是他们不知道,世界上旧的更值钱。另外,法国人请吃饭,虽然是总统府国宴,但基本也就是第一道冷盘,再上两盘热菜,因为人家觉得吃饱就可以。但是中国人却认为人家寒碜。这是不了解对方,把自己想法强加于人的表现。而不了解的背后,则是知识的缺乏,是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
《小康》:如果请您为这些“走出去”的地方官员培训开课,您认为哪些课程是急需且必要的?
吴建民:我曾经在郑州、西安、武汉等地对市里主要领导干部讲交流学,我跟地方干部讲,交流能力是执政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讲课分四个部分。一是讲,讲交流的理论原则要点。二是练,随便找一个领导请他上台,给他出一个题目,让他发表即兴讲话。有一个流动的麦克风,没有演讲的桌子,他整个人演讲时的体态、动作完全暴露在公众眼里。课堂的第三部分是评,评演讲者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建议。第四步是问,即在讲课的最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向我提问。
正是这四个步骤,让这些干部的毛病暴露出来。一是套话多,二是没有例子,三是不懂如何打动人。比如我到西部一个山区,模拟记者向市领导提问:“现在西部人才损失严重,孔雀东南飞,都往东部沿海流失。你们这个地方要发展,如何留住人?”市领导讲,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这个原则都对。我说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他一时语塞。没有例子,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其实,在交流汇报时也是如此,要懂对方感兴趣的是什么。比如胡锦涛主席2001年去法国访问,我建议他去看法国的一个核电站。因为法国核电站在电力供应上占75%以上,且安全可靠。正因为发展核电,在石油危机中法国没有受到影响。中国的大亚湾正是和法国一起合作,胡锦涛主席一定想去看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小康》:您提出过“共同利益” 这一说法。在地方官员涉外交往时,如何更好地把握“共同利益”,寻找机会或是化解危机?
吴建民:去年9月6号发表的白皮书里强调:我们要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这反映的是中国政府外交上的一个思路。
今天这个世界,各国之间很多分歧。如果天天讲分歧,那就是“斗”的思路,是把关系搞僵的思路,是走向冲突、走向战争的思路。现在另外一个思路是:我们有分歧不错,但我们的利益有重合的地方,我们在共同点的基础上扩大它,构建“利益共同体”。我们的关系就更加牢固了,关系好了再来处理分歧,就会把分歧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我认为这个思路才是把人类引向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思路。
地方政府也是这样,友好城市间也会有分歧。如果只讲分歧,很多机会就丧失了。所以地方政府对外交流时要想,哪些地方和对方有共同利益?是文化上还是经济上?如果在文化上和对方不一样,可以交流啊,交流后使双方对各自不同的文化有了新的体验,文化素养也提高了,还可能对创新有好处。至于教育方面,留学生可以互换。而创新方面也存在共同利益,比如你在攻克一个问题,而我也在攻同一个问题,那可不可以联合起来?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文/《小康》记者 罗屿
(《小康》实习记者李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吴建民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后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等。2003-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亚洲人。现任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