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业现代化,农产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7-26 16:25
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影响他的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但笔者以为,本文抛出的四个观点,虽然粗糙,但它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绕不过的四个坎。目的是想通过抛出这些观点,促进大众的反思以期抛砖引玉。
王一新
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
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在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管理方法上有重大的革命,才可能走出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体有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道路,而规模化和标准化必须处理好土地集约化与土地家庭长期承包的关系。笔者以为,要处理好土地集约化与土地家庭承包的关系,要认真借鉴当年人民公社的“经验”。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成为“政治挂帅”的组织,但是它潜伏着今天看来很先进的东西,那就是组织化程度高和土地集约化。
建议:一是以乡(镇)、村(社)为单位,用行政的力量,推动土地的集中和农业公司的组建;二是每户农民用土地承包权入股,农民成为农业公司的股东;三是乡(镇)、村(社)完成农业公司组建后,不得干预农业公司生产经营,农业公司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四是农业公司可以自己推举能人作为负责人,也可到市场上聘用专业人员来管理。入股的农民经过培训后,重新按工种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公司领取工资并分享红利;五是不愿从事农业的农户,土地承包权也可入股,自己可选择另谋他业,同样分享股权红利。
笔者以为,这种模式可以较快速度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同时又不与土地家庭长期承包发生政策矛盾,还较好地处理了农民长期就业和可持续增收问题。值得大胆探索。
二、彻底消除工农业“剪刀差”,让农民和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真正平等,让农产品的价值回归市场,让资本和劳动力心甘情愿地选择农业。
在中国,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催生了非常不公平的农产品定价机制,造成了中国城市居民长期习惯于消费便宜农产品的畸形消费心理,不愿为农产品消费付出相应成本,却又提出与生产力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消费标准。这就导致了资本和人力资源不愿去投资农业。即使去投资了,也不愿意在质量上下功夫。
笔者建议:第一,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下,消费者应确立合理的农产品质量预期,毕竟大多数人收入还不高,不可奢求消费的农产品质量一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当然,基本的农产品安全是必然的。第二,树立“吃饭”是大事的理念,调整收入支出结构,增加农产品消费在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通过消费价格杠杆,支持和推动中国农产品不断上台阶、上水平。第三,鼓励投资者投资高品质农产品,完全按市场价值规律确定市场价格,满足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同时为中国农产品生产树立标杆和样板,带动中国整个农产品全面提升。
三、彻底改革政府对农业的管控模式。
如何把这么多的钱花得更有效率、效益,如何把政府的精力用在刀刃上,笔者有三点建议:
一是修正当前中国物价指数(CPI)中农产品参数,降低食品类的权重,弱化农产品价格变动对物价水平的敏感度。
二是把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直补资金和储备资金集中起来,建立集中的区域农产品收储体系。
三是政府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用间接手段管理农业。政府应该把功夫下在农产品入市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放在入市时的严格检测上,放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服务上,放在金融的服务和支持上,放在农业保险上,放在市场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上,而不是直接用行政手段管理农业。
四、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中国农业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需要有效的载体。笔者以为,组建大型农业集团是最有效的途径。中国已有的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新疆建设兵团)、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农垦)、海南橡胶集团(海南农垦)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在这个方面已经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我国大型企业的“中央军”队列中,应该有大型农业集团。目前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这对于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一个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的国家是不正常的。试想,如果“中央军”队列中有几个大型的粮、棉、胶、奶、糖等企业集团,那么我们政府在调控市场、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岂不是更加得心应手,更有底气?
文︱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