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理工类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开着自己亲手打造的方程式赛车,到国外参加一场国际化的比赛更让人开心了。
这次德国之行,他们不得不将这件特殊的“行李”通过海运送达目的地。7月份的最后一天,法兰克福微微下起了小雨,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一群大学生几经辗转到达了霍根海姆赛车场。尽管这支车队已经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比赛的总冠军,但第一次到德国参加比赛,队长胡美琦的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初到德国从车站到赛车场,一路上静谧的田园风光和路边停放着的各种德国车似乎都在讲述着100多年来的汽车故事。但是这些来自中国的参赛队员此时更关心他们的“行李”是否完好,这也是他们护送的主角:“黑鲨”赛车。
当地时间下午四点,大家冲进车队的P房,打开运输箱,完成了赛车和工具的安放等前期准备工作之后,他们期待着在第二天的比赛首日能迎来一个开门红。
不过事情却并没有想象的顺利,第二天一早大家就开始对赛车进行检查,为的是能够顺利通过赛前的车检,而此时车舱内出现的积水让所有队员的心情变得更加紧张。之后他们在赛车上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因为方向盘在重新焊接时向里靠拢,导致身材最高的车手在驾驶时没有足够的运动空间。
此时只有两种解决方案:一、身材最高的车手放弃这次比赛,由第二车手代替,代价是放弃了两个项目的比赛;二、对前方的车架进行修改,这样不影响车检,但在距离车检仅剩的一个小时内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最终大家决定保持赛车现状不变,先去车检,如果车手逃生出现问题再做打算,这样一来可以保留4名车手,留有参加全部比赛的可能性,保证比赛成绩最优化。
车检开始后,对讲机内不断传出赛车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因为有了之前去日本参赛的经验,很多都能当场解决,但是负责技术的队员仍然在凌晨一点半才离开赛场,一个小时后到达宾馆,大家只希望接下来能够顺利一些。
现场过招虽然天气晴朗,但德国当地的气候与中国略有不同。早上六点半队员再次出发,与前几天相比,第三个比赛日的节奏明显加快,除了上午的车检,之后还要进行静态展示的部分。在每一分钟都不敢浪费的情况下,赛车在车检区再次传出坏消息。在对整个动力系统的油路进行更换之后,赛车总算过关。但由于时间紧张,他们在下午的比赛中还是错过了一个50分的项目。
本以为可以在动态比赛中弥补之前失掉的分数,但由于在海上漂泊了50天的赛车一直没有启动,加上车舱内的积水,电瓶电压已经无法让赛车启动。好在此时赶来了四支其他国家车队的发动机组成员,通力合作下成功搭电启动。
一时间似乎整个车队找到了比赛节奏,不仅顺利通过之后的两项车检,在autocross的比赛中跑出了88.44s的理想成绩。这让队员们对接下来的最后一项比赛重拾信心。
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天气再次回到了最初的阴天状态,全程23公里的耐久赛中,车手可以把赛车的最佳性能发挥出来。由于比赛顺序是前一天autocross的成绩倒序,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赛成绩被不停刷新。
上午十一点左右终于轮到了“黑鲨”
登场,由于今年德国启用的全新赛道中设置了多达三个低速发卡弯,这对于在设计中偏于转向过度的“黑鲨”赛车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在李佳俊和华淼两位车手的配合下,车队最终取得了86s的平均单圈成绩,对于第一次远赴德国参赛的第一支中国车队来说,能够顺利完成耐久赛就已经代表着成功。
与梦想的距离比赛结束后,胡美琦告诉《汽车观察》杂志记者,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除非自己拥有汽车,否则要想真正接触汽车内部构造,去感受汽车都要等到从事相关工作之后。作为一个研究汽车的人,却对汽车的接触时间上明显延后,直接导致这学生对车的整体没有概念。他认为考试成绩让学习知识的真正内涵被误导。
“在德国我们看到,真正的好车并不是在需求中诞生的,而是欲望所致。”胡美琦发现国外的学生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他们对汽车了的解足足比中国学生早了6年~7年。加上大学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时更了解汽车。
而中国的学生除了坐车之外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这些机械的魅力,“大家去背书,去考试,去拿高分。但是工程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科学,需要眼看,手摸,耳听,鼻子闻,用心体验。”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李彦龙教授认为,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大学老师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目前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过于浓重的学术背景让很多老师不愿意主动找到企业联系合作,而来自企业、具有商业背景的老师又过于接近现实产品。”
据某国内汽车研究院负责人透漏,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而院校每年只是在某个时间段集中派出的大量实习生队伍,也让大多数厂商在生产周期中难以承受。企业与院校间互不买账的情况仍然存在。
“很羡慕国外的汽车专业人才,他们能够到汽车名企工作,制作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奔驰、宝马、凯迪拉克,这是作为一名汽车人的荣耀。作为一名工程人员,我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属于中国的知名汽车品牌,性能堪比法拉利。”对胡美琦来说,要想实现真正的赛车梦或许还有待时日。
文=本刊记者 栾寅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