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 贵有贵的道理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李小加,港交所
  • 发布时间:2012-11-02 15:21

  沉寂了一年后,李小加再次成为风云人物。

  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再是波诡云谲、变幻莫测的投行世界,他的舞台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眼了。

  2012年9月,港交所宣布其行政总裁李小加获续约3年兼加薪,新合约于10月16日生效,底薪由去年年薪752.4万元增加7.5%至808.8万元,不单超越前任行政总裁周文耀,薪酬组合更进一步抛离香港金管局、证监会监管机构的总裁。

  “最贵的官员”成为李小加的新“绰号”,但贵自然有贵的道理。

  李氏标签

  像做投行一样做交易所是李小加的“标签”。

  和当年没有人相信李小加可以率领中海油竞购尤尼科一样,其在港交所的成功也同样出人意料。港交所过去三年大举投资,包括建立场外结算所系统、建设新的数据中心,加快交易系统、市场数据发送速度及市场联通服务,并与上证所及深交所签订协议,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从事金融产品开发和有关服务。

  从2011年开始,沪深港三地交易所的联合工作就在李小加的推动下徐徐展开,今年中,香港、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宣布总共投资3亿港元,创建一家合资公司,其宗旨是让投资者首次能够投资于在所有三个城市上市的公司。以前这三家交易所也曾签署一些协议,在各种事项上进行合作,但这一次是他们首次达成商业合资协议。

  李小加表示,合资公司旨在实现三大目标:“增进香港与内地交易所之间的合作,促进沪、深、港交易所的国际化,以及强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总体竞争力。”

  而就在这笔交易前数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股东同意将其出售给港交所,此举将使LME开始吸引更多的中国客户。中国占到全球金属需求的40%,港交所希望借此将LME中国参与的交易比例由当前的25%进一步提升。

  “它将使我们能为中国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和机遇,来考虑选择性开放,以及尝试允许资本账户中大宗商品交易资金更自由地流动。”李小加说。

  显然,收购LME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吸引资金流出中国内地,让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地。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货币、利率、股本证券产品等,目前发展通道较窄,LME可以帮助扩大整体离岸人民币资金规模。

  与此同时,李小加也在为香港市场的长远规划做着打算——港交所的长远目标是要成为“全方位的国际金融中心”,包括发展可在交易所交易和结算的货币产品和商品交易市场。

  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境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利率衍生产品及针对这些产品的场外清算业务会有巨大需求,香港最有条件在这些方面占据先发战略优势。

  而在商品衍生产品市场方面,随着中国成为许多商品的生产大国或者消费大国,中国对这些商品的国际定价权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中国出于发展阶段与金融安全方面的考虑,在短期内不会太快与国际主流货币和商品市场完全接轨。这给香港发展货币产品的交易及结算业务、商品指数及其他商品衍生产品业务带来巨大机遇。

  “外人治港”

  现在的港人已经喜欢上了李小加。

  而不为人知的是,两年前履新港交所,李小加只身赴港时,对于自己可否在港交所取得成功心存忧虑。

  香港投资界似乎也不是很欢迎李小加。当年香港媒体和李小加相当熟悉,但获悉李将赴任港交所之后,纷纷使用的却是“首位非港人CEO”这样的刺眼标题,且众口一词地质疑李小加没有管理交易所的实际经验,坦言其上任后首先要熟悉本地市场运作,以取得本港市场人士信心。

  当时有熟悉李小加的人就告诫,香港资本市场上的利益主体“盘根错节”,各大利益集团各据山头,鱼虾混杂,关系亦千丝万缕,要“摆平”各个集团的利益,是作为新任总裁的艰巨挑战。

  同时,李小加当初还要面临另一个质疑——他是不是“政府”的代言人。任命宣布之初,市场认为李小加的内地背景及人脉关系,有助港交所与内地加强合作,但实际上任的效果如何,则不好评论,更有担心认为,港交所正面对上海发展成金融中心的竞争,因此与内地的合作其实知易行难,李小加任命究竟意欲何为?

  但在李小加的带领下,港交所已经确立了战略发展路线,即要成为内地企业的“首选海外集资中心”、内地资本的“首要海外投资中心”、“全方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他也以港交所的傲人战绩打消了人们对于他的担心和对于内地会否吞并港交所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正如李小加自己所说:“最近市场上对于改革措施的舆论声音出现了‘标签化’的倾向,把一些改革措施描述成为大户与小户之间、国际与本地之间的‘阶级斗争’,或批评交易所有意使香港市场失去金融安全。其实,市场规则本来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各方并没有天然的善恶好坏之分。没有大户、没有国际资本,香港市场就没有今天的规模和深度;没有小户、没有本地中小券商,香港市场就没有如今的活力、传统与特色。香港交易所是大家的平台,必须兼顾大家的利益,谋求整体的发展。”

  很明显,任内李小加和其在投资银行一样风光,带领港交所首次进行海外收购,以13.88亿英镑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而新任期下,李小加需向外界证明,收购后如何增加LME的盈利,发展人民币计价产品,响应外界对交易所以历史市盈率180倍收购的质疑,更要面临如何带领港交所实现其诺言的挑战。

  反转人生

  李小加的人生总是不按照常理出牌,但每每却总是收获正果。

  尽管这是一个老套的词汇,但它依然贴切地描绘了李小加的过去:时代的烙印——时代所拥有的特点在李小加身上都得到了体现。

  “我生在北京,长在甘肃,没上过高中,上完初中就去石油技校,做了四年石油工人。”李小加如此自评。而因为石油工人身份,一度人们都认为,他和中海油某些高层的缘分早在钻井平台上就已经建立,这些可是其他投资银行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当完石油工人的李小加1980年“跑”进厦门大学,读文学。毕业后,李小加回到北京,在《中国日报》做记者。后来,李小加夫妇在美国大学校册里挑了一家: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幸运地得到了两份奖学金,前往攻读新闻硕士。

  新闻学毕业后,照李小加的话说,就是“外国人在美国做新闻记者连口饭也挣不出来的情况下,再加上想进一步深造,”就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系。“能够考上哥伦比亚大学,那真是非常好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总是伴随着李小加。

  李小加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得到一个法律学位后,被当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Brown& Wood聘请。而Brown & Wood当时恰好与美林(Merrill Lynch & Co.)有来往,美林后来看中了李小加,就这样,1994年李成为了投资银行家。

  “投资银行这个行业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不是一个特别神秘的行业,也不是必须得有金融背景,有金融背景非常好,没有金融背景通过运气和努力也有可能实现。”回忆自己走过的这段道路,李小加非常坦率,“投资银行业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是一个行业,它是在众多的球形状滚动主体中,夹缝生存的行业。金融就是搞钱的,钱就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动力,既是动力源,也是最后的结果,作为金钱的操作者,它是各个行业本身相碰的过程。”

  1999年李小加开始担任美林中国区的董事总经理兼总裁,全面负责中国业务的发展,牵头多项重大交易,具备真正的中国背景和华尔街的经验:这就是最受追捧的能力搭配。2003年,李小加加盟摩根大通,在他的任期内,摩根大通中国业务取得了迅猛发展。由李小加参与策划发起的中国海洋石油竞购尤尼科事件,则被认为开创了中国企业的新时代。

  不过,李小加的投资银行生涯也并非没有“遗憾”,作为在中国投资银行界呼风唤雨的人物,李小加却始终难以为摩根大通获得一个合资券商的牌照,彼时,各大外资投资银行的中国区主席的考核表上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个的工作任务都是“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在李小加离任摩根大通,履新港交所不久,他的继任者,律师出身的邵子力就促成了摩根大通合资券商的“功业”,彼时邵子力接任李小加之际,就有江湖传闻认为李的离职就是因为合资券商一事的拖延不决,而邵子力在业内无论“明星度”还是“认知度”虽均不及李小加,但作为合资券商谈判中的隐形决定力量,摩根大通最终选择了邵子力。

  不过,而今的李小加正站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挥洒自己。

  文|文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