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宝全:艺术家解决了企业家的难题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张宝全,艺术家,企业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2-27 11:06
企业家是天生的
《小康·财智》:让艺术家和商人的身份重叠起来,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张宝全:商人很多是天生的,不是可以学出来。管理是可以学出来的。管理是一种方法,经营不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感觉或者悟性。就像我们公司做了这么多事情,当时做的时候,别人都觉得你莫名其妙,觉得你是文艺青年,纯粹是为理想在做艺术和电影。他根本就没想到,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下一步很重要的产业。所以说搞艺术的人的好处,就是他天生的悟性,这种悟性就让他在感觉和决策时具有前瞻性。
《小康·财智》:那么在你刚开始做企业,艺术家的身份占上风时,会觉得困难吗?
张宝全:所以我觉得我跟别人的不同,是我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压力很大,最后真的在做事情的时候会特别小心,你必须把这个事情的所有坏处都想到。我对我们高管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把你的坏处都想到,想到之后你再告诉人家觉得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如果你觉得能做,那我就知道你的成功率很高。但是更多的人,他不会想到那么多坏处,会只想好处,钱还没挣到就先想着怎么花,明天我挣一千万、一个亿怎么花,他没有想到,这一千万、一个亿中间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你根本挣不到手。
《小康·财智》:所以这么说,有点悲观主义的情结?
张宝全:一个经营者往往像个悲观者,所谓悲观者就是由他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最早自己创业,又是搞文出身,当时还没有什么商业资源,也没有很多资金,但那时候做的起点比较高。看别人做房地产挣钱,怎么炒买炒卖做房地产,那个时候只知道这个行业将来会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是就不知道做这个行业其实是需要更高的门槛。所以当我进来的时候,自己的难处就很大。当然后来也会有很多巧合,正因为你这种人不会说大话,有点书呆子的性格,很多做房地产的银行,就会选中你这样的人。因为真的像那些忽悠的人,银行也不放心。
《小康·财智》:您现在看,当时银行选中您的公司合作,有哪些原因?
张宝全:第一,这个人很诚实。第二,我刚开公司的时候,在公司里面又是打字员又是总经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就我一个人。第三,他觉得你刚从部队转业出来,也有人脉资源;其次,因为以前我是搞文字创作的出身,涉及到法律、合同这些需要给政府打报告的,我做他们也比较放心。所以有钱的人,他没有一个合适的经营人,当时我没钱,当时也不知道,现在想,那时候应该是“一拍即合”,就是我们和金融机构一起做房地产,我们绑在一起。他们负责控制资金,我只负责经营。各取所需,他们觉得很好,我觉得也很好。
《小康·财智》:所以1993年6月,您在海南做房地产的时候,在金融调控后能够成为少数活下来的房地产企业,跟您这种性格也有关?
张宝全:我当时在海南,我们公司是1992年8月注册完,1993年6月就金融调控了。从公司注册完到金融调控就10个月,全国房地产都受到影响,当时海南房地产企业一个月就倒了一半,但跟我合作的金融机构没有任何损失,最后还有资产利润。所以我说部队确实很锻炼人,最主要就是,感觉是先天性的,最重要的是经营其实全落在合同上了。在合同方面,包括我们公司发展到现在没什么麻烦,这都和这个有关。所以说,契约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向小康社会转型时,今典向第三产业转型
《小康·财智》:布局今典,今典算是较早向第三产业转型的企业,是当时怎样的现状作出的决定?
张宝全: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就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移。从物质贫困到小康,人们开始发现自己精神贫困,然后开始寻求精神的消费。现在到酒吧喝咖啡,不是说我要喝卡布其诺或者什么种类的咖啡,而是你在选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和什么样的人喝咖啡,这才是你选择酒吧消费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中国在转型的时期,有艺术背景的商人就有优势,因为艺术就是一个更关注人、更表达人精神的东西。所以当人们从物质贫困发现精神贫困,希望开始改善自己的时候,艺术家就做这种事情,从小说的表达,到艺术的表达。所以说我们是时代的产物,假如我今天三十岁,出来创业,那就全完了。在那个时候你的这些东西就全部成了优势。
《小康·财智》:做度假地产的这种依据呢?
张宝全:像度假休闲,人们在寻求精神价值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脱离现实。脱离现实,这些产业就带来了心理生活的方式,这些方式就是第三产业,比如电影、艺术、探险,当然还有度假。当你物质贫乏的时候,你的精神生活没有位置没有空间,你只考虑你能吃饱,你要有房有车,那个时候对精神生活是忽视的,这个时候你搞个酒吧也没用。当人们真的开始有钱的时候,像今天这样,现在的人跟十几年前相比可以说很多人都很富裕,当人们摆脱物质贫困的时候,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不是钱,不是房子车子,就是那种感觉,体验经济的基础本质是感觉消费。所以你最后一切目的,不管是工作、生存、花钱,就是让自己高兴。
《小康·财智》:对于您来说,这种“高兴”是什么呢?
张宝全:最近法国修改了词典的条目,就是“奢侈”的定义,认为奢侈是你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支配你的时间,选择你的东西等等,他把奢侈的定义变成了这个。可是以前,奢侈不是这样的,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现在我会说,自然、自在,就是最大的奢侈。所谓自然自在,就是你能做你喜欢的事,还能保证你基本的生活。这样就是幸福的人。
《小康·财智》:所以小康社会的体验经济,为第三产业发展打了基础?
张宝全:今天当小康社会开始讲体验经济和生活方式产业的时候,其实地产产业就是生活方式的产业,新的需求带来新的生活。我们经常把文化和文化产业混淆。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如果把文化本身产业化这叫不文化,但是文化产业一定是商业,比如绘画作品本身,是艺术,是不能产业化的。画廊是产业化的,我们经常把绘画和画廊混淆。电影本身是不能产业化的,你让导演和编剧两个人想怎么商业化,一定是错的。但是营销、合理的放映系统是电影产业化的。怎么把电影推到最大化,怎么让电影做好的广告等等,这是电影产业化的事情。
数字放映可以解决中国电影的所有问题
《小康·财智》:说到数字放映,当时您也放弃了做内容的理想,包括放弃后来那么好卖的电影《画皮》,为什么想集中精力做渠道呢?
张宝全:2000年我就知道只有数字放映才能解决中国电影的所有问题。电影内容是编剧导演本身的问题,电影产业化在于渠道和影院。什么时候恢复影院,电影就景气了。说到《让子弹飞》,六千块银幕,放了七亿。但中国至少六万块银幕,《让子弹飞》能放七十个亿吗?再砍掉一半三十五亿,制片商至少能拿十五亿来拍一个电影,姜文说他自己拍花了一个多亿。从这个例子看,就能看出做渠道的重要性了。
《小康·财智》:数字放映解决中国电影的所有问题,是您从什么时候意识到的?
张宝全:我说电影艺术的表达手段,跟把电影卖到最大化是没有关系的。能否卖到最大化,还是电影的消费方式。也就是1+x影院模式。以前中国影院畸形化,中小型影院全部消失,就只剩下大型影院。在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里,大型影院只占15%,中等影院占60%等,是这样的比例。中国这样的市场机制制度决定了中国不正常的电影市场。不是说我们没有好的导演,其实拍电影,只要你有钱,全世界的导演都能请来拍,不是根本的问题,是你的片子能卖多少钱。并且,要想解决盗版问题,就要恢复市场。我是做商业的,也是部队放电影的,那时候我就发现,数字放映能够解决所有中国电影的问题。
《小康·财智》:所以您当时投EVD,做数字放映机时,也是基于这种想法?
张宝全:当时差不多是十分钟拍板两亿投EVD。所以中国第一款数字放映机就是我们用EVD芯片做的,叫蒙太奇V8,是全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影样机。当时我们做了5款。到去年底,数字放映覆盖80%以上,今年发行电影不可能再用胶片了,全部是数字放映机。
文|《小康·财智》记者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