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集团偷柱换梁式融资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东旭集团,融资
  • 发布时间:2013-05-17 14:35

  借壳与其业务有互补性的宝石A上市,需要充裕资金的东旭集团谋得了融资平台,成功实现偷柱换梁式融资,因为以东旭集团的资产状况,要通过IPO募集50亿元资金简直是水中捞月,而借壳定增无疑是其最便捷的筹资途径,相当于变相IPO。

  东旭集团是石家庄的一家民企,原来主营业务为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后来进军太阳能科技产业。目前,东旭集团在成都、通辽、牡丹江、锦州等地建立了太阳能产业基地,全面布局太阳能产业。在此基础上,又在石家庄、通辽、成都等地陆续建设照明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李兆廷本人任董事长,还通过东旭集团控制着8个与太阳能有关的科技公司。

  东旭集团主营的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充裕的资金才能支持生产扩展,因而集团十分希望募集巨资,但是民企的性质对大规模筹资是个大障碍。

  那如果拥有一个上市平台,情况是否会不一样呢?

  借壳上市公司

  出于对资金的需求,东旭集团开始寻求借壳上市,并将目标锁定在宝石A。

  宝石A主营电真空玻璃器件及配套的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与销售,近年来发展步伐艰难,谋求升级转型的意愿十分强烈。

  由于东旭集团和宝石A的业务有互补性,因而双方对上了眼,一拍即合。

  2009年,东旭集团和宝石集团控股股东石家庄市国资委签署增资协议。2010年10月,东旭集团以其拥有的旭新光电50%股权对宝石集团增资,获取宝石集团47.06%股权。

  2011年1月,石家庄市国资委公开挂牌转让宝石集团22.94%的股权,东旭集团则以唯一受让方的身份,成功接盘宝石集团。11月正式变更股权后,东旭集团持有宝石集团70%的股权,也间接成为宝石A的实际控制人(如图)。

  东旭集团花了两年时间,一步步入主宝石A。原大股东宝石集团也在这一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见附文)。

  “国退民进”让东旭集团成功控股宝石A。作为新东家,东旭集团试图通过本次收购,实现对宝石集团经营体制的转换,提高其经营决策效率,改善其资产质量和资金状况。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宝石A详细披露了新东家的家底,其盈利能力的不稳,让东旭集团的业绩前景堪忧。

  从2008年至今,东旭集团自身的盈利能力并不像其扩张速度那样让人乐观。2008年东旭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141.67万元,净利润亏损760.26万元;2009年营收1.08亿元,净利润1832.82万元;2010年营收3.84亿元,净利润1.92亿元;2011年营收8.84亿元,净利润1716.16万元。从资产负债率来看,2008年最高,为78.34%,其后的2009年、2010年分别为46.18%、57.27%,仍存一定的安全边际。

  反观宝石A,在被东旭集团收购后,其业绩表现却改善明显。

  融资方案受挫

  借壳成功后,财报显示,2011年宝石A营收1.04亿,比起往期业绩有所改善。但是在靓丽的报表背后依靠的多是东旭集团的直接和间接“输血”。

  公司的关联交易,经营性债权等原因,大股东东旭集团直接增厚了宝石A达751.21万的利润。2011年全年宝石A与东旭集团共产生4笔关联交易,总涉及金额高达2463.28万元,说明宝石A是靠与东旭集团的关联交易来扮靓。

  而查询2011年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的非公开发行项目,数据显示,被否的定向增发项目普遍存在关联交易、损害投资者利益、会计核算规范性、公司治理和财务状况五大问题,关联交易也正是发审委对非公开发行项目审核中最关注的病症。

  青黄不接的宝石A拿什么来拯救业绩?东旭集团没有加把劲发力实业,似乎更醉心于资本运作。

  东旭集团接连设立了一系列公司,2011年12月12日与宝石A合资,设立了一家子公司芜湖东旭,20日又与该子公司合作,设立了孙公司石家庄东旭。然而年报披露的情况不甚理想,石家庄东旭营业利润仅为123.05万,芜湖东旭仍尚未开业。

  在正式成为宝石A控制人前,东旭集团就筹划东旭集团(芜湖)平板显示玻璃基板项目,项目预计投入数百亿元,东旭集团投入76亿元仍缺口巨大。

  如此大的金额,从哪来呢?走一般融资渠道是不行的了,但不要忘了,此时东旭集团已经控股了上市公司宝石A。

  宝石A发布定增预案,高调甩卖预期,东旭集团处于酝酿阶段的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成为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几乎在设立上述子孙公司的同时,东旭集团就筹划定增方案,12月23日,宝石A迅速出炉定增方案,拟以12.61元/股的价格定向募资50.4亿元。

  如定增方案成行,东旭集团就得自筹25.6亿,而其时东旭集团账上仅有6816.66万元,倘若通过银行借款恐怕难于登天。一银行从业人士说,“净资产这么少的公司,银行或其他渠道估计行不通,因为风险太高了。”需要自行解决的25.6亿元,宝石A怎样凑齐?

  然而,或者是定价过高,或许是太过心急,宝石A这次的定增方案被投资者用脚投票。而东旭集团需要筹集的25.6亿元,也就“无需烦恼”了。

  定增方案获批

  宝石A抛出50.4亿元定增方案,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后,之后陷于沉寂。

  数月后,宝石A下调增发价卷土重来。

  8月17日,宝石A发布公告,将之前的定增价格下调至9.69元/股,本次的定增金额没有改变,还是50.4亿元,也就是股数相应增加了。控股股东东旭集团以现金方式认购本次发行股份数量的25%~29%,即投资12.6~14.6亿元。定向增发还规定,除东旭集团及关联方外,其他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认购后,持有股份不得超过1.3亿股。那么,与原方案相对,新定增方案意味着从投资者手上的融资额减少了,东旭集团需要自筹的资金减少了一半多。

  此次增发所投的玻璃基板生产项目还处于“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项目核心技术官司缠身;另一方面,项目所属的TFT-LCD生产线屡投屡亏,同行的彩虹股份、京东方因此陷入“融资-亏损-融资”的怪圈。

  让人不解的是,相比原定增方案公告后被市场用脚投票,新定增方案没有被投资者抛弃,宝石A股价反而有所回升,自下调增发价后的4个交易日内涨7%。

  根据宝石A发布的公告,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对宝石A非公开发行A股申请进行审核。审核结果为,非公开发行申请获无条件审核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增发获批前,宝石A上一交易日收于11.88元/股,较定向增发价格还有22%的溢价。

  实际上,除了定增价格和斥资金额下调外,最新定增方案和原定增方案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新方案更加巧妙,东旭集团用自己的钱购买自家的定增,让投资者感觉有“诚意”。宝石A只是融资通道,宝石集团也是过道,定增的真正主角是东旭集团。

  以东旭集团的资产情况,IPO募集50亿是相当于水中捞月,借壳定增无疑是最便捷的筹资途径,通过借壳,东旭集团成功实现偷柱换梁式融资。

  (本文选自第94期《公司金融》杂志)

  附文

  在这过程中,搁在东旭集团和宝石A中间的宝石集团,作为默契配合的辅助角色,通过大量减持大赚特赚。

  2009年公告显示,得到东旭集团增资之前,宝石集团分6次减持公司股份,累计减持1569.6万股,持股比例从51.47%下滑为47.64%,套利约1.19亿元。2010年期间,共减持4263.9万股,持股比例骤减为28.93%。

  宝石A的实际控制人变为东旭集团之前,不断减持的宝石集团一共从资本市场卷走6.89亿元之巨。

  ■文/黄俊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