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D人才缺口上千万,其中,制造业3D应用人才急缺800万人。”这是全国3D大赛秘书长、3D动力总裁鲁君尚去年接受笔者采访时披露的数字。前日,笔者巧遇鲁君尚,他更是语出惊人:“现在看来,3D人才短缺面有扩大的趋势。”
这不禁让笔者吃惊不小。要知道,全国3D大赛已经搞过5届,参赛高校已连续3年每年超过600所,参赛企业超过1000家,初赛参赛人数连续突破100万人。5年下来,3D人才荒应该得到缓解才是,怎么缺口不减反增呢?
鲁君尚给出的解释是,3D技术不但在制造业、建筑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专业领域广泛深入应用,而且随着3D照相/摄像、3D手机、3D游戏、3D电影、3D电视、3D打印的普及,让我们跨入了3D的大众化、全民化时代。井喷式的需求,自然使得3D人才供应严重不足。
三年前,3D特效电影《阿凡达》的上映,拉开了3D新时代的大幕。2011年,3D技术被列为“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3D各行业应用标准发布,北京、天津、江苏等多个3D产业园落成,形成了新的全产业链集群。央视联合15家地方卫视开通3D频道,3D内容产品需求激增,3D终端产品高歌猛进。3D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那些熟练掌握3D技术的人才和项目管理精英特别抢手。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不缺3D消费群体,而是3D创新人才。全国3D大赛已经跨入第6个年头,唯有通过赛事创新,才能达到突破3D人才短缺瓶颈的效果。
其一,增加赛项。在工业与工程设计大赛、数字表现设计大赛、数字建筑BIM设计大赛、企业命题大赛四大传统赛项的基础上增设“海尔智慧生活奖”和微电影大赛、网络创意营销大赛、3D创新创业大赛三大方向,三十多项竞赛项目,覆盖3D应用各个领域和方向,鼓励多元应用、跨界融合。
其二,增加组别。在原有的大学生组、职业组、产业组的基础上,增设青少年组,扩大参赛群体。组织方式上以线上为主,着力重建第6届全国3D大赛官网。大赛同期还将组织“3D技术与产品互动体验万里行——全国百城百校系列巡讲/巡展”。
其三,锻造3D-e教育。截至4月底,已有80所院校正式签署了学区合作共建协议,2013全年计划成立400个学区,2014年预计将成立1000个学区。这将推进3D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打造“反转式”学习的新模式。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可以说,第6届全国3D大赛在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笔者看来,3D大赛只是一个手段,衡量赛事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看比赛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
重庆工商大学张成伟发明了无线遥控混合动力挖掘机,曾获2009年全国3D大赛大奖,这一获奖作品已从单纯的设计走向生产线,最终被运用在各项救援工作中;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全国3D大赛的作品《我的家乡》获甘肃省政府逾300万元资金扶持,用以该作品的后续包装、完善;2010年全国3D大赛职业组参赛选手钟峰设计的中国第一台刨石机,现已成功投产。
一般来说,参加了大赛的学生适应能力会增强,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到了生产单位以后才能很容易凸显。一个从普通的学生到很熟练的技术人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磨练的。但通过实战的比赛,就大大缩短了时间距离。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参加2-3次重大专业比赛,等于多做了2-3次毕业设计,这样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全国3D大赛或许不能完全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但它加快了3D技术普及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3D后备力量不足的短板,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赵海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