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真的过剩吗

  

  在多晶硅产能过剩问题上,科技部和工信部之所以“打架”,是因为前者统计的是实际产能,后者统计的是规划产能

  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2009年12月19日闭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直接关系到前途命运。

  覆盖光伏产业全产业链、跻身国际光伏行业第一方阵的英利集团宣传部经理李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英利非常关注这次会议,因为我们的生产规划是根据国际市场的情况制订的,比如刚试产的3000吨多晶硅料项目。”

  另一知名光伏企业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也持此观点。

  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启东对本刊记者说,海外需求正使江苏光伏产业快速发展。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会议召开本身就说明世界各国政府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带来了有利环境。以江苏为例,预计2009年生产太阳能电池2200兆瓦,消耗多晶硅2.2万吨,硅料国外进口率将超过50%。

  2009年8月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就一直坚称,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十部门调控抑产措施随之出台。为什么光伏企业和协会组织对“抑制令”重视不够呢?

  接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的官员傅晶(化名)对本刊记者说,有关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的争论仅是一个表象,与新能源本身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一样,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政策还处于“幼稚”阶段。

  谁被误导

  在最近的一次经济年会上,本刊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

  朱宏任说:“工信部对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判断没有错,和38号文的判断是一样的。”

  包括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内的一些知名多晶硅生产厂商,也公开表示,在众多项目建成投产的情况下,多晶硅行业的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但实际产量却没有过剩。

  38号文,是指2009年9月下发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个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门制定的意见指出:“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十部门对多晶硅产能过剩判断的调子,此前已出现在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里:“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不容忽视。”

  江苏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启东却并不认可朱宏任的说法:“工信部的报告不是已被科技部否了吗?”

  《广州日报》2009年11月报道说,工信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是由中国社科院下属研究所编制,数据来源大多为公开信息集纳。以多晶硅为例,一些媒体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已立项多晶硅项目超过50个,总产能超过23万吨。由此,一些专家认为这些产能“超出了全球总需求的两倍”。实际上,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采信的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比如前述50多家多晶硅企业,实际能够生产多晶硅的仅10余家,投入运营的产能也不过1.5万吨。对此,科技部的一份内部报告说,“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兼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对本刊记者说:“一些大企业坚持过剩观点,出发点是不愿意让别人投资进入,想垄断市场,保持高价。”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表示:“科技部和工信部之所以出现不同声音,是因为前者统计的是实际产能,后者统计的是规划产能。”

  就规划产能和实际产能的区别,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在2009年11月下旬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是这样分析的:很多人会忽悠,规划产能是建设产能的10倍,建设产能是实际产能的10倍。每一个公司都想在政府面前表功,结果误导了政府。

  不过,工信部办公厅新闻处对本刊记者表示,“没有注意到《广州日报》的报道。”

  一位分析人士说,英利的多晶硅生产成本每公斤28美元,毛利22美元,毛利近80%,所以很难说这个产业的产能已经过剩。

  虽然多晶硅行业已被贴上“过剩”标签,但中小板上市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均以上十亿的资金投入多晶硅生产。

  补贴政策急需改进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电池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理事王文静将光伏等一些新能源产业概括为“政府控制的市场经济”,因为眼下新能源还不能和化石等传统能源直接竞争,没有政府补贴就没有市场,所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铁律”。

  不过,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政府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新能源补贴金额。

  作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权威行业组织——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的秘书长,曾少军对新能源补贴金额问题回答说:“电价里2厘/千瓦时是用来补贴新能源企业的,但具体使用情况不清楚。”

  傅晶说,“2厘”仅是来自电费、最终由电力消费者埋单的资金,2008年这笔资金的数额可能是40多亿;另外,还有最终来自财政的资金,比如财政部、科技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主导的新能源项目补贴,至于总金额,业内人士一时还说不清楚,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权威统计。

  200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业内称“太阳能屋顶计划”)规定,“2009年补贴标准具体为:对于建材型、构件型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补贴标准不超过20元/瓦”。

  一位权威人士说,“20元/瓦”显然已经过时,因为2009年光伏发电的成本已大大下降,工程造价也就每瓦十几元。

  2009年7月发布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业内称为“金太阳工程”)主要由科技部主导制订,规定“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

  覆盖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产业链的一家企业部门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两项政策针对的补贴主体是重合的。”

  一位国务院参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本十几元,补贴却高达二十几元,一些企业仅靠倒卖指标就大赚一笔。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最近一份专门针对风力发电产业的调研报告也表明,一些企业跑马圈地大建风电场,为了得到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是动因之一。

  另外,作为“暗中补贴”方式的光伏上网电价制度也被业内诟病。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12月在一次演讲时说,有消息称光伏企业上网标杆电价可能会确定为1.5元/千瓦时,和传统能源上网电价差距较大,需要政府提供不少补贴。

  此前,业内传闻光伏上网电价在1.1元~1.2元/千瓦时之间拉锯。

  2009年6月底,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甘肃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的招标结束,江苏百世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比利时Enfinity公司联合体以1.09元/千瓦时的价格获此项目。

  此前的2009年4月,中国13家光伏知名企业签署了《洛阳宣言》,明确了整个产业近期的发展目标,即到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上网电价1元/千瓦时。

  也是在2009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正式批准了内蒙古鄂尔多斯伊泰集团、上海崇明前卫村光伏电站的上网电价,不是国家能源局主持招标的“1.09元/千瓦时”,而是“4元/千瓦时(含税)”的“高价电”。

  市场招标和行政审批的价格差异如此之大,致使外界质疑不断。

  判断视角应转变

  傅晶对本刊记者说,中国生产的光伏电池之所以至今仍不能在国内消化,出口率90%以上,根本原因是发展光伏发电的思路出了问题。

  用行政审批上网电价的方式发展光伏电站,由于没办法准确掌握发电成本,只能批高电价项目,需要政府大量资金补贴,最终严重限制了行业发展。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已经几千万千瓦,但中国仅仅几十万千瓦,所占比例很小。”

  石定寰说,国务院领导有次问到光伏行业发展情况,有政府部门负责人竟向领导反映说光伏产品高耗能、高污染,所以一般都是销往国外。

  石定寰说:“多晶硅是新兴产业,产能产量都还很小,并且其下游产品光伏电池是用来建造光伏电站的,而中国的光伏电站几乎还没有得到发展,有关部门怎么就能得出结论说多晶硅产能已经过剩?”

  “过剩的结论使得一些在建的多晶硅企业不得不停工停建,因为银行不给贷款了,有的银行已到了谈‘晶’色变的程度。”石定寰对本刊记者说。

  王文静说:“中国光伏市场在国内的份额只有2%,所以应该根据全球市场规划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管理,仅仅眼盯国内是不全面的。”

  由于全球光伏市场2009年第三季需求回升,中国光伏企业马上感到了“暖意”。

  据张建敏介绍,2009年7月以来,尚德产品销售不断增加,使上半年闲置的产能全部释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门对光伏行业做过调研的研究员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新能源发展“喜大厌小”是个致命弱点。

  这位研究员说,在国外,在居民楼、农田经常见到小型新能源发电装置,但在中国很难,因为发展这些“小型企业”要发展改革部门审批,还要得到电力部门的允许,所以受到了限制。

  2009/12/31《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赵新社|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