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的中国为什么不重视英语翻译

  为什么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展示中国实力”的重要时刻,没有请一些英语国家人士来把语言“软化”一下呢?

  几年前,一位在某大型国企工作的中国朋友打电话问我说,可不可以帮她看一下老板要她翻译成英文的几页材料。我答应了,让她发过来,快速地看了一遍,改了一下,发了回去。好像只是简单的广告宣传材料,没什么特别复杂的东西。

  几周后,我去北京,又见到了这位朋友。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她给了我一本小册子,说是公司的年度报告。在她的指点下,我翻到了介绍部分——我惊恐地发现,她让我“简单看一下”的那些段落赫然在目。

  “你让我校对的是你们公司的年度报告?”我问道。

  “是我老板让我找一个英语国家的朋友帮个忙。”

  这种情况在中国其实并不少见。只是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这些具有国际野心的中国公司总是对于英语翻译马虎了事?这难道是因为像我一个朋友所说的,中文比较难,英文比较容易,所以中国人就把英文部分外包给秘书及她们英语国家的朋友了?

  总之这种马虎的态度我是很难理解的。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家上市的美国大公司——比如杜邦,如果他们要出一本年度报告中文版的话,会把中文翻译交给公司的某秘书及她的中国朋友就了事吗?

  提起这件小事,其实是因为上周末,我在上海一家书店里找到了一本令我吃惊的小册子。这本名叫《世博英语实用手册》的书是由将把世博呈现给世界的那批人编撰出版的。我猜,这本书是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批志愿者编写的,帮助后者应对世博会上大量的操英语的游客。

  这里想声明一点,我并不是想嘲笑书里的英文或者中国式英文翻译,这不是本文要说的。把这本书简单翻了一遍之后,我的感觉是,书的编者很明显没有请熟悉西方文化——或者说常识——的英语国家人士看一眼英文翻译。

  比如说,在介绍瑞士馆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参观者B:好的。那包裹在瑞士馆外的那层红色帷幕是什么?像面纱一样。)

  Volunteer:Oh,that’s biological resin,extracted from the fermented soybean fibers,and then attached to the stainless steel mesh structure.

  志愿者:哦,这是设计师们从发酵的大豆纤维中提取的生物树脂,然后把它附着在不锈钢制成的网状结构上。

  Visitor A:It sounds attractive. We’ll go to the queue area. Thanks!

  参观者A:听上去很吸引人,我们这就去排队,谢谢!

  这段英文其实不错,一点都不Chinglish——“中国式英文”。问题在于,从英文本身来看,确实没问题,但作为语言来说,这段话太吓人了。没有一个美国人或英国人会在现实生活中这样说话,这感觉有点像中国人开口说文言文一样。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展示中国实力”的重要时刻,没有请一些英语国家人士来把语言“软化”一下呢?这一次,难道秘书处的人没有“外国朋友”了吗??

  还好,刚刚在《上海日报》上看到消息说,在2010年世博会前,将招募一批英语国家人士来编撰10卷的“上海英语使用标准”。这真是个好消息。

  2009/12/31 文/艾明德(Adam Minter)(美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