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的作品展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作品展,化学反应,手绘布
  • 发布时间:2013-12-28 13:57

  没有人会拒绝在野餐时使用一张有着漂亮格纹又干净整洁的野餐布。但如果被告知,这块野餐布是一名艺术家的手绘作品时,我们就会发出一声惊叹,随即开始对这个将作品铺在地上的艺术家产生莫大的好奇。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李杰的手绘布作品《星期天下午:与友人和手绘布于西贡榕树澳野餐》后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围绕着日常物件与生活起居,将重复而平淡的动作表达为一种对于日常生活的致敬,并慷慨地将作品投入生活的艺术家李杰,在去年的《每一口气》个人作品展时就已经以独特的创作思路吸引了我。作品展中的所有作品,全都围绕着日常物件和生活起居进行创作,甚至连喝咖啡、刮桌面、扔纸团儿都能成为他的作品素材,丝毫不着刻意的痕迹,将艺术全部融于生活中,模糊了两者的界限,颇有些“反艺术”的味道。于是,当我发现今年10月“亚洲艺术大奖——中国新锐艺术家”作品展中有李杰的作品时,就马上拎着相机赶着去了。

  遍寻不着的作品

  李杰的作品展位于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6楼顶层,我便沿着弯曲的楼梯一路往上,直奔展区。可到了6楼,并不像这次展出的其他展馆一样有着进进出出的人群,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吧台,散着淡淡的咖啡的香气,几个人围在吧台前等着自己点的咖啡。如果不是刻意奔着李杰的展来,并且确切得知作品展就在这里,一定不会发现楼梯对面的一面白墙上写着简单的作品介绍:“李杰,是这个,2013,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

  就是这里了!我开始寻找作品的展示区。然而这里只是一个咖啡馆,一直往里走会通到一个露天的平台上,抬眼望去就能看到外滩对岸。在咖啡馆入口的左侧,也有一个露天的平台,却被两扇玻璃移门给关住了。莫非李杰的作品在这个平台上?我走过去,试图推开移门,却立马被工作人员制止了。“外面是不开放的呢!”“李杰的作品展不是在这儿吗?”我立刻问道。“李杰的展室在里面。”我顺着对方手指的方向一看,还是咖啡馆啊!

  那就先去看看吧!我拔腿往里走。可进去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任何展馆的意思,灯光、空间都没有任何的修饰,就是一个普通的咖啡馆而已嘛!沙发垫子放在木质长椅上,一个空书架靠墙摆着,墙面上贴着些海报,挂着些装饰画,有几个人三三两两地坐着,聊天说笑。一切就如同咖啡馆本身该有的样子一样,甚至看不到李杰最擅长的手绘布的影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满腹狐疑的我,又重新走到了门口。再次看了看介绍,没错啊,是这里。摸不着头脑的我又找到了咖啡馆前台的小姑娘:“李杰的作品展真的是在这儿吗?”她停下手里的活,笑着对我说:“在你之前已经有几十个观众问过同样的问题了。李杰的作品就在这里!咖啡馆里的陈设就是他的设计。”重新设计过的陈设!看来李杰这次没有选择用一个固定空间来摆放他的设计作品,而是直接把咖啡馆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来,我带你去看看吧!”

  在小姑娘的带领下,我再次走进咖啡馆,开始寻找李杰的痕迹。在她有序的介绍下,李杰的作品才一件件在我眼前浮现出来。

  在美术馆原有的样貌上,李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他在咖啡馆中心挑空的矩形空间里加上了四面隔墙,围成了一个小的空间,再加上一些小的摆设,如几张沙发垫、一张原木色的桌子,一张椅子,然后用几面玻璃封起来,看上去像是一个真空的密闭世界,又像是一个巨大的透明玻璃装置。

  在咖啡馆右侧空间靠墙的位置,李杰增添了一根柱子,而格外引人注意的,就是柱子上散布着的“伤痕”。这让我想起来李杰的另一个作品——《抓桌面》。那是他用将近4年的时间,用手指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刮出的一个洞,创作的灵感则是“我常常在与人对话的时候,不自主地抠桌子。”这个柱子上也密布着坑坑洼洼的痕迹,虽然没有任何作品介绍,却似乎让我看到,许多人经过时,衣服上的拉链头蹭掉了柱子上的涂料,还有的人在柱子旁边与朋友交谈,一只手用指甲不停地在柱子上划着的场景。许多白色粉末纷纷掉落,很多日子过去,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此外,李杰还在入口的一扇小窗上加了一道白色的窗帘,改变了沙发垫的摆放方式,贴上了几张海报。所有的设计并没有标新立异地改变咖啡馆原有的格调,却让人在不经意看到某一个精心的摆设的时候,觉得有些别具风格。初次来到美术馆的观众可能无法得知这里所发生的变化,来过几次的朋友可能也只认为是咖啡馆对原有空间做了改造。但实际上,这里已经被完全烙上了李杰的痕迹。

  不做作,让人参与

  “看那幅画,也是李杰的作品吧!”当我看到墙上挂着的用颜料不均匀地刷上图案的壁画时,兴奋地向小姑娘求证。

  我在2012年的展上见过类似的作品。用丙烯颜料或者乳胶漆上色,图案大都是格子或者条纹,这是李杰作品的一个标志性特征。这种图案和颜色往往并不十分精细,但这种看似随性而为的作品却让我觉得特别自然和亲切。

  在这个咖啡馆中,还有一种李杰作品的特征同样可以见到,那就是所有的海报都是用透明的宽胶带贴上去的。海报的材质也并没有很讲究,而只是用喷墨打印机打出来,制造一些“自然的”折痕和缺损,再用宽胶带贴在墙上、桌子上、透明的玻璃上。这种随意的,有些居家贴海报的方式,有时候甚至都因为过于“粗糙”而被我们在生活中抛弃,但在这个空间中却显得特别“有味道”。用李杰自己的话来说:“所有的作品都是来源并且最终落脚在生活中,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生’。”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便是摆在墙角的三把椅子。小姑娘告诉我,李杰原本的设计中有四把椅子,两把棕色的,两把绿色的,其中一把棕色和一把绿色的重叠摆放在左边,棕色在上,右侧则是另两把椅子绿色在上重叠摆放着。但我现在见到的却是两把绿色与一把棕色椅子被重叠摆放在一起靠在了墙边。

  小姑娘告诉我:“还有一把椅子在外边的平台上呢。”我想,这应该是哪个顾客在喝咖啡的时候,找不着多余的椅子,看到墙角放着一把,就拿来坐了吧。而屋里的这三把椅子,或许也是哪个好心的顾客看到椅子到处放着有些碍事,便把它们收了起来。

  不过,也许这也正合李杰的用意。“不做作,让人参与。”这正是李杰作品中最核心的一种特质。不管是从最开始的手绘布,还是到现在的空间设计,李杰的作品中总会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比如颜色与图案,比如贴海报的胶带,比如让人毫无察觉的艺术融入。但当这些特征被看展者再次看到的时候,就会像我一样大声地喊出:“是这个!”

  文/echo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