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指导本科生科研15年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科研活动,本科生,技能培养
  • 发布时间:2013-12-28 15:27

  环境不足,但仍可做出不错的成绩

  不少人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存在不同看法,认为本科生主要是以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科研能力只要了解个大概就可以,导致本科生在知识结构上仍不够完善系统,参与科研活动会存在许多困难。其实我国高校一贯的主张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组中,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但具体到培养方法,大部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模式是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综述,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比例并不大。我个人的看法是,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具有可塑性强和潜力大的特点,只要方法合适,导师用心,完全可以参与到具体科研工作,甚至可以独立设计和开展科研工作,部分素质高的学生可做出非常不错的成绩。

  我曾经有幸协助导师参与国外本科生科研课题的指导过程,对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本科生有一点认识,在国内也多次直接指导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加拿大学生存在很大区别。国外的本科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热情相对比较高,科研素养也比较好。他们一般都是发自内心对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有兴趣,也不局限于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可以跨学校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参与科研活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导师所从事的课题有兴趣,兴趣是科研的重要前提,是搞好科研的重要条件。

  我在加拿大带过两个本科生,他们不是我所在大学的学生,只是因为对我导师实验室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兴趣。从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一技术细节掌握的程度不亚于我们国内的研究生。另外国外的学生对科研信息掌握的能力比较强,大部分本科生在作学术报告时显得非常专业,似乎有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这是西方教育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结果。而国内由于整个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导致本科生这方面能力比较差。例如我们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整收集某一方面的信息,不懂如何分别信息可靠程度,不会归纳整理,更不会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思路,也不太擅长针对某一科学问题设计出可行的研究方案。

  除了国内本科生的上述客观特点,国内的本科教育系统也不利于本科生开展科研方面的培养,因为在一般的本科教育阶段,几乎没有任何科研工作上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可行模式,学生也没有任何灵活的时间参与科研活动。总之,中国的本科学生参与科研不仅存在自身缺陷,而且存在着教育环境的不足。

  20余位同学中的几个故事

  自1998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我先后指导过20余位本科生开展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开始阶段由于个人科研能力不足,培养的效果不理想,后面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达到发表学术论文,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和科研素质的目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指导本科生的一些故事。

  1998年我刚刚博士毕业,对教学和科研都充满很高的热情,但所在单位的科研条件十分缺乏,也没有个人可支配的科研经费。不过单位领导对我积极指导本科生非常认可,专门提供条件和经费支持。我们当时设计的一个课题是根据国外学者发现的一个新现象,认为禁水可以降低动物对氧气毒性的敏感性。我根据国外的这一报道,结合我博士期间的课题,提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限制饮水导致脑垂体大量释放抗利尿激素,后者引起大脑等重要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速度下降。

  为证明这一假说,我先将本文献目录整理好,然后让学生分头到图书馆把全文文献查找齐全,和学生们一起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经过几次讨论后,在大家对我们的假说没有疑义后,再设计出实验方案。也就是先验证国外研究的结果,然后对动物的脑组织和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进行检测。当然我们也设计了脑血流速度的检测,但苦于缺乏条件没有完成。结果自然没有问题,后来我和同学们一起撰写好论文,2001年发表在《中国药理学通报》上。

  这也是我第一次独立指导学生完成的一个小课题。当时参加这一活动的8位本科生,后来大部分都攻读了各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部分学生遇到我,说是我把他们领进了科研的大门。尽管有恭维成分,但我仍不免自喜,这也成为我后来坚持重视本科生培养的原因之一。我对这次经历的体会是,只要老师愿意付出,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不存在条件的限制。

  2006年后,学校开始招收8年制本科生。和5年制本科生相比较,这些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更高,英语和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也更好一些。这时候,我利用上理论课的机会,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恰好那时我开始关注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在我的影响下,有许多学生对这一新现象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经常和我一起探讨氢气的科研工作以及对将来应用前景的展望。

  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同学们利用英语基础较好的特长,尝试写一些观点类英文文章。这些学生悟性确实非常高,很快就写出多篇论文,例如07级的陈晓同学,写了关于乳果糖口服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治疗结肠炎的观点,顺利发表在SCI期刊《医学假说》上,这不仅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给他们更多参与科研的自信,提高了参与热情。陈晓的师弟翟骁同学在这一思路基础上,提出用乳果糖口服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看法,经过他们共同努力,最近在国际自由基医学官方期刊《自由基生物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这些研究结果还让他们获得多次机会参加国际国内专业学术会议。

  为什么的要求

  作为导师,首先要放弃功利性思想。指导本科生从效益角度考虑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其实无论哪种学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的逻辑原则没有区别,都是以提高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为目的,任何人从事科研工作都必须围绕问题开展。参与科研的早期不要以论文和技术为重点,而要以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设计课题的能力为目标。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培养。中国学生往往重视知识忽视批判性思维,大部分都不敢或不会提出创新性思路。在这方面,我总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阅读文献的技巧,不以文献提供的技术和信息量为标志,只以创新性思路为标志,提高本科生快速掌握最新进展的眼光和悟性。我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重要文献,并要求他们寻找并提出这些文献存在的缺陷。对一般学生,以阅读和分析文献,撰写综述为主。对一些英文基础好,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适当分配一些中英文文章的审稿任务,可以极大地激励他们开展学术批判的自信心,提出新思路的胆量。

  此外,指导学生还必须发挥团队优势。指导研究生需要导师组,指导本科生同样如此。虽然我本人英文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也比较差,但我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英文论文写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不错,这主要得宜于一个团队的合作。团队并不只是指课题组内的成员,也包括学校内其他专业甚至国外的同行。当我们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时,例如实验技术方面需要相关老师协助,我会尽量寻找到这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指导。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我们学校出版社的英文编辑和英语教研室的老师都会给我们非常热情的帮助。

  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应该提倡和鼓励,这不仅涉及到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问题,也是为将来的科研队伍提前选拔人才的重要模式。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培养人才不仅局限在教室,也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是为人师的最起码要求。学生们的成长是衡量导师水平的最有效指标,学生们的成绩是导师最欣慰的礼物,学生们的成就是导师最渴望的梦想。

  作为一个普通导师,我的学术能力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的经验尚有待丰富,但我热爱我作为导师的工作,感谢曾经被我指导过的优秀学生,也感谢那些在背后给我们众多帮助的同事和朋友。

  文/第二军医大学潜水医学教研室博士生导师 孙学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