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米高原环保研修生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高原环保,研修生,家庭劳动
  • 发布时间:2013-12-28 14:49

  谢晓玲:别人的事情

  大家好,我叫谢晓铃,藏族的名字是索拉。2012年11月,我来到了三江源的云塔三社,住在当地一对年轻夫妻一所很小房子里。房子的女主人叫藏永措,今年27岁,已经结婚十年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天没亮,她就要起床到外面把牛羊放出圈、挤牛奶、捡牛粪。然后回到屋里生炉子、煮茶、准备早饭给家人吃,开始打酥油或者洗衣服,基本上忙到中午她才有时间休息一下。到了晚上她又要把牛赶回牛圈、做饭。

  除了家庭劳动,她生活的重心就是她的儿女。藏永措平时很少外出,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玉树州,离家三个小时的车程。藏永措有时会骑摩托车带我去走访一些地方,后来一个藏族朋友提醒我,藏永措带你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跟她丈夫说一下。我不懂,一了解才知道,中国很多地区对妇女的约束都是很大的,藏区也是如此。藏永措外出的话家里的劳动就没人干了,他的丈夫也可能会不高兴。就是这样一个传统的妇女,为什么后来会跟我们一起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呢?事情是这样子的。

  许多村民跟我们反映,云塔的垃圾太多了,太脏了,万一牛羊吃了那些垃圾可能会生病、死掉,所以他们希望我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村里做了一些社区调查,发现许多村民直接把垃圾扔到河里或者草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村里开了个小组会议,建议可以做个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案,并和村民一起搭建了垃圾房。但垃圾分类对于藏区来说是一个外来的东西,我们担心他们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于是准备给每家每户配备了两个垃圾桶,并教大家如何来使用保养这个垃圾桶,不要放到室外、定期清洗等。

  因为藏族家庭的劳动都是由妇女来完成的,所以我告诉藏永措,如果她能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就可以让村里其他的妇女向她学习了。她听完后挺感兴趣。后来我们在村里组织了一次妇女学习垃圾分类方法的课堂,课堂上藏永措主动站出来示范,告诉大家如何去正确做垃圾分类。演示时,她没有做任何语言表达,因为她有点儿害羞,只是把垃圾放在了正确的地方。

  但是,仅仅依靠一次课堂就让藏族妇女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还是很困难的,好多藏族妇女把垃圾桶拿回去当做了储物箱,用来装水以及各种食物。我就产生了建立一个妇女小组的想法,准备做一些长期的宣传。我跟藏永措说:“我们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好不好?”她表现出一些犹豫,她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这件事情,更担心她的丈夫不会同意。但后来几天,藏永措经常跟我提这件事,还跟我说:“索拉,我们一起来做垃圾分类好不好?”我非常震惊。

  在征求丈夫的同意后,藏永措动员了五个妇女成立了妇女小组,要在临近的法会上做一个垃圾分类的宣传。法会是藏区一个比较传统的活动,当地的活佛来到村子里讲经,全村村民都会参与。法会上,五位妇女都勇敢地站出来,摆起了游戏摊位,告诉大家垃圾分类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怎么玩,评判他们玩得成不成功,最后给他们发奖品。

  讲到这里,垃圾处理的故事分享完了,大家可能会疑惑,怎么我一直在讲别人的事情?其实我是有意想隐藏我的角色的,因为社区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去推动当地人做出一些改变,只有把这些事情变成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才会愿意一直做下去,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旦增达吉:乡村之眼

  大家好,我叫旦增达吉。快毕业的时候,山水来我的学校招研修生,我才知道有一个群体一直在关注着生态,关注环境问题。2012年,我到了山水做研修生。

  我驻点的地方在果洛。当时,山水请了一位云南社会科学院的老师给一些乡民作“乡村之眼”的培训,因为语言沟通有问题,所以把我请去当翻译。“乡村之眼”是把摄像机交给当地的乡村百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根据自己的理解,拍摄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我有空就会跟乡村之眼的拍摄者们一起聊天,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拿起摄像机,为什么要拍这些不一样的片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纪录片,其中有个片段叫“牛粪”,拍摄者兰泽告诉我,牛粪是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从牛粪中可以看出草原的好坏,判断牦牛的病。而且在零下四十度的高原上,牛粪最大的功能就是取暖。除此之外,牛粪还可以拿来造房子、治病,甚至用牛粪制作佛像。但是现在,牛粪却越来越少了。所以,兰泽希望用这部影片和当地居民们一起怀念那些和牛粪相伴的老日子。

  2013年3月,我参加了云南大学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举办的“人类学乡村影像纪录片论坛”。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乡村之眼不光在果洛,很多地方很多民族的人都拿着摄像机记录自己身边正在消失的文化以及生态所面临的问题。

  我对“乡村之眼”的理念越来越感兴趣,我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也想把这些牧民拍摄的纪录片给更多的人看。所以,我写了一个“乡村影像流动影院计划”七月下旬,我们开始筹备物资,租车和租借影像。第一次放映是在久治县康一个最集中的牧民定居点,有五六十户人家。我们放了个片子《索日家和雪豹》,讲的是要保护雪豹,以及怎么保护。但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他们那儿有雪豹,放完之后还是会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雪豹?”我们就告诉他们雪豹是什么级别的保护性的动物,雪豹面临的问题,这样的话他们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雪豹是这么珍贵的,保护好雪豹可以保护好我们的地区,可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还有一次,我们放了一个纪录片《交宝皮》(音),宝皮也是藏族很古老的习俗,把五谷和一些金银财宝放在瓶子里或裹在布里,然后投到圣湖或者埋在神山脚下。但现在的布都是塑料的,扔到湖里后就会腐化发臭,夏天还会发出刺鼻的味道。但那些不在神湖旁边生活的人不知道这回事,他可能来祭祀一下后,又回去了,不知道这个东西还有害。所以,我们放这个片子是要告诉他们,扔了宝皮以后对生态和健康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放映结束后,我们还和当地居民就这个问题展开了很多讨论,这也让我发现,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种保护的信念。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放映了二十几部纪录片。通过这样的活动,这些居民开始慢慢了解乡村影像的意义,再通过他们口耳相传,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了解了保护环境对家乡的意义。我觉得是一个是保护环境、生态,展现社区人文的很好方式。

  才让本:熊出没

  大家好,我叫才让本,来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一个藏族村庄。我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的瑞德学院,专业是人类学。2012年7月份,我加入山水,来到云塔村,才发现上学时学到的人类学全用起来了,因为人类学通常提倡当地人的观点。

  这里有一座神山——嘎布拉香。我对神山圣湖是比较感兴趣的,做了很多调查,也了解了神山圣湖的禁忌文化。就在我走的最后一天,有两位老人对我说:“你要走了,请写个《圣地颂》吧。”《圣地颂》通常是一些高僧学者赞美当地的山神或者神山的诗,一开始,我不好意思,但后来我还是写了。其中有一句话“您是雪豹、棕熊、岩羊等野生动物的极乐天堂”,两位老人盯着看了半天,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解释道:“动物都是山神的财富,而且雪豹、棕熊、岩羊等都是国家级的保护动物,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动物保护好,就可以对神山起到保护作用。”听我这么说,老人竟告诉我:“我们村里有个人是打雪豹的,他在黑市里做雪豹骨头、皮毛的买卖。”听到这个信息,我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制止这样的行为。

  于是,我跟村里的领导商量,决定成立一个由45个人组成的村级环保组织。大家一起写环保小组的规章制度,例如如果发现村民打雪豹、棕熊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就会罚款一到两万元。把规章制度印刷成册发给村民以后,村民也开始关心起来,因为有了这样的规章制度,村民就有理由阻止搞破坏的人。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从2009年到2013年,有将近四十多户牧民的房子时常有熊进来。据生态学家说,熊进房子是缺少自然食物。而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2006年、2007年地区工程实现之前,他们住在帐篷里,过着游牧的生活。但是有了房子以后,他们在房子里储存了很多食物,如酥油、糌粑、面、肉等,熊知道了就会破坏门窗进房,吃食物。老百姓都说这个熊太可恶了,有些老百姓特别害怕,去年玉树的一个老太太就被熊杀死了。所以,有次村民在房子里设了陷阱、套子把进房子的熊抓住,几个男人把熊用石头砸死了。

  如何既能减轻牧民的损失,又能制止暴力猎杀呢?我们和当地的村民在一起讨论防御熊的措施。我们讨论出很多方法,但哪个都觉得不管用。因为熊进房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来,有一个村民说,我们不做尝试又怎么知道哪个方法更好用呢?大家觉得有理,就商量出三种办法,选出五户牧民做试验,其中三户牧民买了电围栏,一户决定加固门窗,再有一户用较好的铁丝围栏。如果不管用,就在这个基础上改进。

  虽然我的研修生项目已经结束了,但是故事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这些保护的方法、尝试只在一个初步阶段,还有很多事情还没做,一个星期之后我会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再次到这个社区继续了解他们的想法,继续推动这件事情。

  整理/赵晓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