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刚:对冲“京东腾讯”联盟!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于刚,京东,腾讯,1号店
  • 发布时间:2014-04-25 16:09

  腾讯和京东终于在一起,而且和阿里巴巴形成电商双寡头局面,进一步挤压中小电商空间。创业6年的1号店,尽管已拥有6000万顾客群和115.4亿零售总额,但面对双寡头的市场压迫,必须采取积极的对冲战略:它一方面和京东宿敌—当当,互驻彼此平台,并结成合盟;另一方面也在品类、移动端、区域、商务和大数据等五大战略上进行挖掘,尤其是,还利用自己开发出的“电商智慧+能力”,和传统企业进行O2O共赢合作。

  放着跨国公司高管不做,放着丰厚的年薪不要,于刚和刘峻岭,这对前戴尔公司的资深高管,在6年前异想天开地创办了以“网上超市”为概念的1号店。在经历了商业模式的弯路、受人冷遇和不被VC看好的创业期之后,1号店已经成为京东、亚马逊和苏宁易购等一线B2C的分庭抗礼者。

  和京东、当当相比,1号店的积累期远短于前者;和亚马逊相比,曾在这家美国公司担任过全球副总裁的于刚深知,亚马逊的供应链和系统能力,不是1号店短期之内就能复制;和有着强大资金、实体店和物流能力的苏宁相比,1号店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但是,从零开始摸索的1号店,却凭借6年的奋斗,如今拥有令对手垂涎的6000万庞大顾客群,让“网上超市”概念成为现实。但6000万的顾客群,既是1号店的甜蜜数字,也是于刚的忧虑,于刚不仅需要采取各种办法来黏住现有的顾客群,还要不断引进新顾客,以继续扩大自己的市场地盘。

  竞合的第一个范本

  《经理人》:1号店和当当是两家最早宣布联盟的大型电商,为什么选择联盟当当而不是其他对手?

  于刚:4年前,就电商行业发展趋势,我说过有5个方向,第一是移动化、第二是平台化、第三是社交化、第四是大数据应用、最后是整合和服务集成化。目前,包括我们和当当、腾讯和京东,其实都是符合我说到的第五个趋势。这一趋势,有行业竞争的因素,也是电商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

  我们和当当的联盟,是因为机缘。去年底我和李国庆(当当创始人、联合总裁)在一个零售领袖峰会上相遇,就顾客体验交换各自意见,后来双方共同提议,不如进驻各自网站,给各自顾客带来更多的购物选择,就这样一拍即合,我们达成合盟。

  其实,我们和当当在各自的网站上,也都有第三方商家,我们的合作形式,和彼此与第三方商家的合作,基本是一样的。当当未来也可以和其他人合作,我们也可以,我们的合作没有排他性。我和国庆都认为,像我们这样大流量的B2C平台,未来会更加开放,借助社会资源来发展。

  《经理人》:既然是合作,总会有所让,也有所图。1号店和当当彼此进驻之后,原有的竞品,会不会下架?物流方面,会不会彼此共享?

  于刚:我们合作出发点是,给双方顾客群带来更多的购物选择,提升顾客的体验。因此,对于竞品,非但不会下架,还会同时存在不同的价格,我们让顾客选择。我们的平台,既扮演了商品的提供者,也扮演了市场服务的提供者,把购买商品的权力交给顾客。

  至于物流方面,当当有自己的物流体系,如果顾客在1号店下的订单是当当的图书,我们会通过系统第一时间把订单转给他们,反过来,他们在自己网站上接到属于1号店的商品订单,也在第一时间转给我们。这样,双方分享流量的同时,也加大了物流配送效率。

  《经理人》:如果说,“1号店+当当”竞合,是经营互补,那么“腾讯+京东”的竞合,就是在移动互联上的合盟,尽管1号店在移动端的销售去年增加了13倍,但相比,“腾讯+京东”在移动端的优势,1号店和当当均没有微信、QQ这种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产品。那么“1号店+当当”如何面对“腾讯+京东”的竞争?

  于刚:首先,我们对移动端的业务很重视,去年移动端的销售占了我们整体销售的20%,我认为,移动端业务是将来电子商务的主战场。我将此也列入到1号店在今年5大战略重点之一。

  尽管我们没有IM产品,但不影响我们的移动端业务。比如有人担心,微信会成为其电商业务获取移动流量的来源,进而抢夺移动购买人群。我倒不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微信之所以是大众喜欢的移动IM,是因为它是公立的,没有商业偏向,如果它沦为某一个商家的垄断资源,那就背离了它的社会属性,其社会价值也将大幅降低。

  O2O战略早有“预谋”

  《经理人》:除了电商之间的合作,1号店也在积极推动O2O合作。但是,电商一直扮演着传统零售的“克星”角色,那么1号店如何与传统零售合作?

  于刚:我认为,将来是“无商不电商”。既然所有的商业都会进入电商领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趋势视为机会?

  我们在2年多前推出了“SBY(Service by Yihaodian)”项目,这个项目目的就是,面向那些希望进军电子商务领域而又缺乏电商运营能力的传统企业,为他们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SBY”是1号店在电子商务运营中多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能力,我们把这一成果做成一个个管理和运营的模块,比如物流模块、营销模块、数据模块,平台模块,以及供应链金融模块等等。我们把这些基于电子商务中的智慧和能力的模块,和传统企业的模块结合起来,搭建起“运营房子”,把它放在平台上运行,可以帮助传统企业迅速进入电子商务的跑道。

  目前我们正谋求和传统大型零售商进行O2O的共赢合作,其中有一家已经进入最后商定阶段,这将是1号店全面拉开O2O战略的重要一局。

  《经理人》:截止去年底,1号店开放平台的商家已达14000家,占1号店集团40%的份额。那么,在品类经营中,1号店如何处理和自己商品的冲突问题?此外,1号店今年将着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为商家提供贷款,具体如何做?

  于刚:正如我谈到的和当当合作模式一样,1号店平台上,既有1号店自身经营的商品,也有入驻商家经营的商品,我们支持同类商品在一个平台上同时展示,也允许不同的价格呈现,我们希望的是,把购买选择权交给顾客。

  比如说,在我们和这些商家合作中,发现存在着贷款需求,也因此,我们决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至于如何规避金融风险,我们具备基础条件。首先,我们的金融服务对象是和我们合作的商家,这些商家的商品周转、账期情况、营业规模,以及交易的诚信记录,在我们的平台上都有数据可查、可综合分析,现在我们已经在逐步推进这一工作。3月13号,我们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为我们的商家提供贷款业务,这个业务将在4月底上线,后面还陆续会推出更多服务。

  继续主打“食品者形象”

  《经理人》: 从开始创业,1号店就确定要打造“网上超市”,这个概念的本质就是做网上商超。但在整个实际发展中,1号店似乎越来越倾向于食品领域的定位,在最近的外部宣传上,也多以食品者形象出现,但当前竞争中,几乎所有电商都在卖百货,那么1号店如何改变自己的定位?

  于刚:首先,我不认为需要改变,民以食为天,顾客只要有一个理由来1号店,我就很满意了。其次,我们给顾客呈现的品类目前已达400多万类,年底会达600~700万类,从商品丰富度,能够满足大部分顾客需要。从我们自己已销售品类统计来看,化妆品、手机及3C产品的销量正在上升,甚至在一些时段上,还远远超出食品。

  至于在传播上.我们为什么主打“食品者形象”,是因为经过市场研究和分析,食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和黏性最大。比如我们在宣传上,会告诉消费者,1号店的进口牛奶,占全海关进口牛奶的43.4%,每天能销售15个集装箱。通过这一切入点,引导消费者到我们网站后,他们会发现1号店的商品不仅仅只有食品,我们的网页设计会引导他们关注更多品类的商品。

  《经理人》:1号店已经有6000万顾客,通过与当当的合盟、广告推广,以及更多商家的入驻等策略,一定会带动更多流量,但如何才能留住顾客?

  于刚:顾客体验对于任何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的使命。我们今年在原有7个物流中心基础上,再花巨资建设第8个物流中心,还有,我们今年要将商品品类从去年的400多万,提升到600至700万,都是希望给顾客创造优质的体验。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创造顾客体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客户体验的系统性包括很多环节,从网页打开开始,其后是浏览滚动的设计、商品的摆放、促销的信息、购买的结算、优惠制度、配送方式等等。其中顾客的购物偏好是第一关,如果这个关能把握住了,就能留住顾客,进而实现购买转化。

  比如在了解顾客的购物偏好方面,我们采取了大数据和科学分析相结合的策略。我们有一个UED实验室,定期会邀请一些顾客到这个实验室来完成指定的购物流程,我们利用设备跟踪顾客的眼睛,记录他的浏览路径、关注的每个页面,以及在相关商品、相关促销页面上停留的时间等购物习惯,然后做数据分析,经过多轮测试,形成整改意见,最终优化我们的页面陈列、购物流程等。

  另外,包括我自己在内,要求所有的高管定期做一日客服、一日仓储、一日配送,然后在做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并列出问题清单。但我觉得这还不够系统,现在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每天下单,然后在下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整个购物流程,这样就能每天一点一滴地做到完善,以提升服务顾客的能力。

  文/沈伟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