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原国家计委批准的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成立于2001年12月,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旨在支持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通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记者就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对四川大学软件学院的王鹏老师进行了采访。
强调基础重视技术培养
王老师表示学院在邰明松书记,洪玫副院长和秦燕副书记的指导下,教学注重上体现专业化、国际化和工程化特点,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计算专业基础的建立,以及专业英语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学科发展、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实践培养人才。学院开设课程涵盖软件工程知识领域的主要方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计算机科学课程占30%,软件工程课程占30%,应用技术课程占30%。70%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80%以上的课程教材采用近3年国内外优秀教材。
引进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授课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参考国外教育实施“三学期”教学模式,在暑期开设小学期课程,聘请国外教师英语授课。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学时达到课程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并开设了软件开发实践和课程设计等专门的实践课程。
再者,《软件实践开发》和《创新训练》课程的设立,为同学们开拓了思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最后,设备齐整的服务竞赛的创新实验室,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备赛环境。
推产学合作增强适应能力
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要想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在产学合作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
学院通过构建软件工程专业认知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本科学习阶段,四川大学:培养国际化、工程化人才通过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增加软件工程专业、行业认知教育,帮学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特点、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形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新技术培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根据专业方向,针对学生特点,参照企业个性化需求,塑造“校企共融、全真嵌入、四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级讲师进课堂,校内实训,IT企业实习等课程的开设,创业项目孵化,企业外包项目开发等工程的创建,实现人才与市场的高度接轨,完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持续为国家、社会、软件行业提供高质量人才。
学院还提供了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训基地。学院拥有13000平米的软件学院大楼,建有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信息安全应用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验室等4个专用实验室,PC机400余台,免费开放,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开展模拟课题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验环境。
王彭老师特别向记者提出:“国际化,工程化是川大软件学院学生的特色。”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更快地让学生适应社会,学院也在不断的探索。
国际化特色随着学校的对外开放,学院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职业化的工程教育,引进了10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课程(系统软件开发)体系,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较完善的一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此外,还专门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开设专业英语小班课程、聘请外籍专家讲学,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的交流能力,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面,理解本专业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
工程化特色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强调实践环节,大部分课程增加了实践环节,已有的实践环节也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课程实践时间比例达到授课时间的1/32到1/2,并同时设计课堂教学的实验环境,大部分教学在实验室完成,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重视职业化培训,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突出教师教学案例和学生课程项目的设计,强调在课程中嵌入编程语言、工具和环境、平台的学习,强调对学生的工程训练,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配合有软件开发实践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基于学生已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学生最初的软件开发实践并且使学生经历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学院教师近4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31余篇。
近日,由微软(中国)公司举办的Imagine Cup 2014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中,学院学生所组团队经过激烈的总决赛角逐,最终在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8支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
本报记者 侯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