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有一所晋级决赛队伍最多的高校———河海大学,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和物联网工程学院组织的队伍,有八支进入了最后的角逐。
以创新求突破
河海大学对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抢抓机遇、负重前进,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赛,学校采取了四大措施:
学科支撑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已建有上述多个学科的博硕士点,成为国家、省级特色或重点专业,同时还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述学科建设成果为学生参赛提供了必要的学科支撑。
组织保障
针对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创新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平台,参与科学研究、参加专业竞赛的平台,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为学生参赛提供了组织保障。
政策扶持
学院制定了教师指导创新竞赛工作量核算、学生创新奖励、保研加分等激励政策;配备专职人员和教师指导团队,提供专用实验场地,并通过学校专项拨款、学院配套资金以及校友资助等建立了多重经费保障,还有教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出资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上述措施为学生参赛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
教师投入
指导教师用他们的热情和责任心来指导学生,有些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超过给他们核算的工作量,他们从不计较,而且对学生的指导远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物联网工程学院参赛的5支队伍中,有3组进入了决赛。参赛的15名学生均为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本科生。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上处于校内领先地位。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接和完成“863”、“948”、国家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120多项,有40余人次荣获省、部、市及校级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50余项、省级奖项180余项。
依特色育人才
两个学院秉承了河海大学创新求变的思想,也依据各自学院特色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培养人才的体系。
该校张老师表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开展实践教学、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来加强人才培养。学院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推进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实施的“英才计划”成效显著,首届毕业生学术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均表现突出。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更是在产学深度合作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与企业无缝对接,以组建学生社团为平台推进产学合作,由对企业文化、技术和运营感兴趣的学子组成独立运作、非营利的学生社团组织,和知名公司通过项目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技能大赛及各类文体、学术活动等途径,推动校企在更宽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实现职业指导、人才资源、就业(创业)岗位、社会资源等综合资源共享。学生通过社团,了解企业的发展理念,参加企业的专业实训活动,企业则通过社团吸收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拉近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行业需求的差距,努力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接度,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物联网工程学院一贯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管理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编程能力和软件设计能力培养,注重核心课程的建设,现已形成‘144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英才计划’等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该校陈老师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即3年校内学习+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更高,即通过累计一年的企业培养,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IT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岗位。”
本报记者 侯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