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关注学生“需要”的补遗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班主任,安慰,电视剧
  • 发布时间:2014-11-26 08:47

  摘要:本文通过对笔者学校2014年春招新生中住校学生的调查分析,探讨班主任如何发现学生真正的“需要”,并采取补遗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 关注学生“需要”补遗

  一、学生们希望父母和老师满足自己的哪些“需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更希望得到父母、老师的呵护、赏识、理解。譬如当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得到父母精神上的安慰,父母能像朋友、同学一样,坐下来静静地与自己谈心,或者与父母倾心交流电视剧、考试、学习、事业甚至爱情等话题。

  父母、班主任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和关心他人,多向学生灌输友爱、关怀方面的思想,因为谁都需要别人关心,在得到别人关心的同时更不要忘记去关心他人。

  笔者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二年级的女生“部落”和三年级同时存在的“复式”高职对口护理专业升学班。在2013年山东春季高考的前一天,一位二年级的女生在黑板上为三年级的同学写了一句欢送和祝福的话语,笔者很受感动和启发。虽然学生们同在一个班级学习,但两个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得较少,因为三年级的同学多埋头忙于复习,无暇与同学交流。于是,在新的“复式班”成立之后,笔者以此为题,对那位女生的行为大加赞赏和弘扬,并且只要在班级中出现关心他人的事例,就一定会在班会中反复讲。在2014年三年级离校参加高考的当天,17名二年级的学生不仅自发为三年级的同学写下了非常感人的欢送词,还利用业余时间偷偷为他们精心排练了合唱和独唱歌曲,着实让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姐、学哥们流下热泪。

  二、父母身上存在哪些令孩子反感的“需要”

  少数父母教育孩子毫无章法,他们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咋样就咋样。比如,没说上几句就动手,对孩子太严厉,与孩子沟通盛气凌人,好发脾气,没耐心;带着怒气与自己的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到特别害怕;在他人面前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行,总是拿着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优秀的孩子去比;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对孩子唠叨不停……

  2012年寒假时,笔者与当时还在山东大学读大三的儿子谈及期末考试,因为儿子成绩不理想,笔者就“数落”了几句,没想到儿子愤然离家。事后,笔者心平气和地和儿子交流,儿子说当时自己已经感到很难受了,并且自己也知道该怎么去做,但还是受到了家长的责备,感觉心里很难受。从此事笔者深深体会到,父母和老师应该学会察言观色,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多一些鼓励和赏识,少一些批评与责备,把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他们。

  三、教师身上存有哪些学生不喜欢的“需要”

  有些老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当,令学生很反感。譬如讽刺、挖苦、体罚、谩骂学生;对学生太严厉,说着说着就翻脸;学生犯错误时,不问青红皂白批评学生,甚至辱骂学生;带着情绪上课,在一个班受了气到下一个班出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出气筒等等。

  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很难看到有多少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显然这些同学的“需要”早已被一些老师的责骂扼杀了。

  2013年2月刚开学时,笔者学校来了一位实习教师,这位教师是五年前从笔者学校高职升学班对口升入山东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学校安排她代生物课,虽然她没有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但她非常明白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下课后,经常看到她和学生相伴而行,也常常被学生团团围住交流一些问题。记得一天午休时,她提着一杯水疾步向教室奔去,笔者遇到她,问她何事这么着急,她回答说给一个没有回家的学生送水,因为班里没有热水瓶。虽然她与学生相处只有短短四个月,但是当她返校的时候,笔者看到很多学生满含热泪为她送行,但此情此景又有谁会感到意外呢?教师要多深入了解学生讨厌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四、“零花钱”是个绕不过的话题

  大多数家长认为,零花钱不宜太多,因为多数学生的自制力差,喜欢买零食、上网、玩手机等。他们认为住校生每周四五十元(含来回车票)就够了。

  合理控制学生手头的零花钱,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孩子不需要的东西,家长、老师不应该支持,因为孩子身上多了不需要的东西,会使他们忘了自己真正的“需要”。

  笔者班上曾有一位2013年对口考入淄博职业学院的女生,她的家庭很贫困,尽管笔者学校免除了其学费,每月还向她发放150元的助学金,但她仍然利用假期去打工,生活非常节俭。笔者非常注意用这样的事例去引导身边的学生,因为榜样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身边的事例更鲜活、更具体,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文/陈智辉 周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