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行企”共建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与探索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内涵,成效,教学模式
  • 发布时间:2014-11-26 09:30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校行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行企”合作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可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关键词:校行企合作 通信技术专业专业 共建机制 内涵 成效

  课题:江苏省职业教育课题“行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校行企共建通信技术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47)、苏州市职业教育重点课题“校行企合作共建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为适应通信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高职必须与行业企业共同谋划和设计专业的建设方案,必须解读通信行业的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对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等,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一、“校行企”合作机制

  “校行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行业与企业,还包括学生,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笔者认为开展“校行企”合作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可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调和调动行业内企业的相关资源。第二,“校行企”合作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学校可以从行业企业获得市场信息、资金、人员和资源支持,有利于学院发展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第三,“校行企”合作也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从而获得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第四,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就业保障机制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根本动力,“校行企”合作能使这种保障机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不仅设有校企合作处,还成立了学院理事会。为便于合作,在学院理事会的指导下和支持下,电子与通信工程系邀请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入驻校园,并与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苏州新海宜电信公司、亨通集团公司以及深圳讯方、江苏海讯等企业联手,成立系校企合作中心,中心下设通信技术等专业建设委员会。

  系校企合作中心的职责为:与行业、企业动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落实项目调研、论证、申报、实施和自评等组织管理工作;落实校企合作目标任务。

  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职责为: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论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制订年度专业工作计划、专业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新增专业方向的立项论证审查,建设与修订专业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负责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检查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评价工作。

  二、“校行企”共建通信技术专业的内涵

  1.落实好“五个对接”

  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深入调研通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与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为要素,通过序化与整合形成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学习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使课程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试行“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岗位任务的真实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探索中高职衔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

  2.推行订单式培养

  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实施校行企合作“订单培养”,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依托行业协会搭桥,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特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技能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为江苏海讯、亨通集团、南京嘉环等企业培养光传输设备维护、网络规划优化及通信工程施工人员。

  3.注重“能力递进、素质贯通”,实现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既是高职人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更是高职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在企业的参与下,第一学年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重点培养岗位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安排学生进行职场体验,开展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第三学年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岗前培训,到企业完成“顶岗”活动,步入职场,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经过三年的培养,学生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还可取得“素质拓展证书”。

  4.强化实践育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在行业协会指导下,与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需要,构建“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岗”等活动,让学生从认识本专业所从事的岗位、熟悉企业文化、端正劳动态度,逐步进入到核心课程通信产品测试、通信终端调试与维修、光传输设备维护的实训以及创新实践训练等,逐渐提高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全过程注重“5S”规范,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5.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行新型教学模式

  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知名企业培训内容与技能资格认证内容嵌入到课程之中。重点建设光传输设备运行与维护、通信线路工程、接入网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专业项目化课程。

  6.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工作室”,实施创新活动“双导师”制度,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中组建创新工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创新实践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7.以校企直通车为载体,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校企数字传输课堂——校企直通车,以此为载体,将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通过企业工程师直接开展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8.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联合,打造“职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的混编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充分利用企业专业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跟踪通信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动态、掌握通信前沿技术的优势,由其指导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安排骨干教师进企业实习,参加企业新技术培训和应用性科研项目。如笔者学校在安德鲁通讯器材公司、新海宜通信公司等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工作站,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技能性教学。

  三、专业建设实践成效

  1.拓宽了办学思路

  高职教育要在特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校行企”合作是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笔者学校明确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全程育人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开展订单式培养,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

  2.健全了运行机制

  行业协会实体入驻学校,系教学主任担任协会秘书长,“企业—学院”联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局面,健全了“校行企”合作的工作制度、运营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了三方共赢。

  3.创新了育人模式

  在行业协会的协调指导下,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校企五对接、能力四递进”,推行“全程职业化、素质全贯通”的人才培养。校行企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推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创新,在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双提高的同时,更好地为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完善了评价机制

  实施了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培养质量的提升。经过“校行企”多方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于2013年11月笔者学校通信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立项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四、小结

  “校行企”合作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教学领域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利于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2]赵兰畔.通信信息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8)

  [3]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4]杜文龙,朱祥贤等.高职院校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文/朱祥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