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对应对策
  • 发布时间:2014-11-26 08:59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即规模问题、培训质量问题、教学问题、校企合作问题、顶岗实习问题、技能鉴定问题,并就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职教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存在问题 对应对策

  最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特别是对农村贫困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以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不论是职业学校的数量还是生源状况都有了极大改善,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然而,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思考研究,积极寻求对策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其教育质量才能有所保证,职教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一点看法,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规模问题

  规模包括职业学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河南作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与教育部签订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根据协议,要求在2010年全省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要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为达此目标,全省各市、县职业学校数量剧增。

  与此同时,很多学校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能招多少学生就招多少,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学校的承受能力,不考虑师资力量、实验实习条件等能否满足要求,一哄而上。这样一方面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完善,只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同时还容易引起生源的恶性竞争。

  当然,职业学校的数量增加是当前形势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规模的扩大必须是建立在科学、有序、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必须是在能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否则,只追求数量,不讲究质量,“大跃进”式的扩大规模,只能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的短期效应,只能换来短暂的虚假繁荣。

  2.培训质量问题

  规模的无限扩大,势必带来培训质量问题。

  (1)教师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对职业教育来说,更是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机械类、电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不是到工厂里找个会干活的工人就能胜任的,必须是具有一定的讲课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多年厂、矿企业实际操作经验者才能胜任的。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专业实习教师严重缺乏。据了解,有些学校是由原来的职业高中转变过来的,在编教师大多是文化课教师,由于编制所限,不可能从外面引进大量人才,为此,把一部分文化课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变成了焊工、车工、电工等实习指导教师。一名真正合格的实习指导教师能这么容易就培训出来吗?这样的教师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吗?

  由于实习教师不够,要么教师超负荷工作,一名教师带很多学生,要么如上所述安排个教师招呼学生。前者,教师精力所限,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指导效果;后者,由于并不是真正合格的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教学,甚至会误人子弟。

  另一方面,现有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到厂矿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久而久之,实习指导教师的知识老化,技能生疏,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师教出的也必然是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学生。

  (2)实验、实习条件问题。学生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具备完善的实验、实习条件,包括实习场地、工位数、实验实习设备、实习材料等。

  而目前的状况是,学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实验实习条件并没有同步改善,有些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甚至是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些实习课题根本无法进行,有些课题只能是示范性的,有些可以进行的课题,在一天的实习过程中,轮到每一位学生的实习时间也少得可怜。这种实习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怎么保证培训质量?

  3.学校做法问题

  目前,针对学生基础比较差的现状,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理论课时,删减部分内容,增加实习时间:在“必须、够用”的原则下调整教学计划;降低课程难度,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这么做,避免过深的理论讲解。

  以上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基础差、听不懂的问题,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具体如下。

  (1)“必须、够用”的原则,似乎很有道理,也被大多数职业学校所接受,但很多教师在“必须、够用”的名义下,授课过程中把一部分内容给删减掉了。试问:被删减的内容都不是“必须”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还要编进统编教材中?更主要的是,“必须、够用”的标准不明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能一样吗?

  (2)降低教材难度,虽然部分解决了学生基础差、听不懂的问题。但这是让教材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教材去引领学生,实际上是把培养标准降低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顶多是初级熟练工,这有悖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注意,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社会上的短期培训机构。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应该积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技术工人,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来修订我们的国家标准?换言之,如果现在的教材内容学生还是听不懂,是否意味着教材内容还得压缩,难度还得降低?

  (3)据了解,很多教师因为课时被压缩,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得不删减掉教材中的一些介绍性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这与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标准中“教学过程中必须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的要求相矛盾。

  (4)按照目前这种培养模式,我们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熟练工,是以牺牲学生的后续发展和创新能力为代价的。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保证,很难想象能培养出“李斌”式的高技能人才。

  4.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才能实现职业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为所用,更加受企业欢迎。

  目前的情况是,校企合作并未成为行业制度和企业的必须。企业作为经营实体,以营利为目的。在目前的形势和体制下,让其接纳大批量的学生进行带课题的实习是相当困难的。同时,企业也不愿承担由于学生实习带来的额外风险和麻烦;有些企业即使勉强接纳了学生,要么不给学生安排实质性的工作任务,害怕影响生产,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在实习中处于“参观浏览”状态;要么,就是安排些简单的体力活。

  对于一些行业学校,情况可能会好一些。由于在行业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可以制定一些“刚性”规定确保学生实习落到实处。而对于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由于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是“望洋兴叹”,在安排学生实习以及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只能靠学校和企业之间协调,学校尽量满足企业的需求来解决。

  目前,大多数的所谓校企合作只是浅层次的、各取所需的合作。职业学校是为了给毕业生找出路(即便这种安置就业很可能是短暂的),以便吸引更多的生源;而企业则是为了保证有一个稳定的廉价劳动力来源。这种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所需的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相去甚远。

  5.顶岗实习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实行“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即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校企双方加强合作,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融入企业,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顶岗实习目前存在以下两个不是。

  一是实习岗位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层次较低。不少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没有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以企业为中心”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则,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也都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来安排,而且顶岗实习的岗位往往是企业急需人员的岗位,即“依岗设人”,而非“依人定岗”,这常常形成学用不一致。

  事实上,不论是学校,或者是企业,都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将顶岗实习转化为简单劳动。这与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不但不能达到学校设计的顶岗实习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对顶岗实习产生怀疑和不认同,从而影响其对本职业的正确认知。同时,这样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二是顶岗实习成了一些学校随意压缩教学内容,任意缩短学生在校时间的借口。据了解,有些职业学校把学生招进校门没多久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把学生送进了企业。这既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实习场地及实习设备严重不足等问题,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管理成本。唯一舍弃的是教学质量,因为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必然要压缩教学内容。

  6.技能鉴定问题

  技能鉴定是检验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各职业学校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技能鉴定就像指挥棒,引领各职业学校自觉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国家标准,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目前的情况是,作为参加技能鉴定的学校(或培训单位),出于其声誉、招生和就业等自身利益的考虑,想方设法甚至做工作保证过关率;而作为组织技能鉴定的主管部门,一要照顾与各学校的关系,二要完成上级下达的鉴定指标任务,三是政出多门,现在有多种渠道可以进行技能鉴定,也存在竞争问题等,所有这些使得现在的技能鉴定把关不严,监考走形式,失去了技能鉴定的真正意义,也使得技能鉴定证书根本不能反映持有者的真实技能水平,严重影响了技能鉴定证书的信誉,有不少拿到中级工证书的毕业生什么都不会干。

  正是由于技能鉴定把关不严,才使得学校敢于任意扩大规模,敢于任意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敢于随意删减教学内容等等。同时,学生压力不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情绪严重,增加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难度。

  另外,现在安排的技能鉴定时间也不合理。上半年技能鉴定安排在五月的第2个星期六、日。为了赶这个时间,毕业班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提前将近半个学期结束,一方面给教学安排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人为地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加强办学条件评估,控制规模随意扩大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评估,适当控制职业学校的数量,同时,加强资源整合,突出各学校的专业特色;应在严格评估的基础上核定各职业学校的招生限额。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现有学生的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各职业学校要想扩大规模,必须首先改善办学条件,以争取到更多的招生名额。这样做还可以避免各职业学校在生源上的恶性竞争,使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当然,为了完成上级制定的培训目标,各地可以重点扶持一批重点职业学校,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增加招生名额。这样,既扩大了招生规模,又能保证教学质量。

  2.严格技能鉴定,从严把关

  若能从严把关,规模问题、质量问题、教学问题等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技能鉴定从严把关可以让学校、教师、学生产生一种压力,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搞好学生管理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严格技能鉴定,首先应改变目前存在的政出多门现状,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然后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坚持标准,确保鉴定证书的权威性和信誉,达到名副其实。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条件

  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制定各种措施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懂理论、会操作、德才兼备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实习条件,保证学生实习所需的场地、设备、材料等。

  4.坚持国家标准,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现状,不能仅用降低国家标准、降低教材难度、压缩理论课时、删减课程内容等办法来解决学生听不懂、厌学的问题。而应该在坚持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学校实际教学计划的检查审核,应根据国家标准对各专业的“必须、够用”做出明确的规定,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同时,应重视对各学校的学制管理,学校不得随意缩减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

  5.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确保“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实现校企合作,主动权不在学校,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目前形势下,实现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政策支持。我国学习德国的职教经验,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是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的,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接收学生实习,同时,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使得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

  作为职业学校,面对当前的现状,一方面可期待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主动寻求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利益结合点,寻求工学结合的突破口,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与对策,建立起更紧密、更广泛的联系。

  同时,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一是学校在确定毕业实习单位前能深入社会基层、用人单位多做些调研工作,了解相应专业用人单位的生产、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以及企业发展规划等状况,不但能为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实习单位,而且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选择毕业生,避免盲目性、偶然性,真正做到毕业实习与择业的有机结合。二是学校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实习,摒弃那些一心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顶岗实习。

  以上是笔者对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些思考和看法。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办得很好。因此,以上看法可能有以偏概全的地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文/王会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