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科技,没法任性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穿戴科技,Apple Watch,新能源汽车,特斯拉
  • 发布时间:2015-01-07 07:47

  时间进入2015年,包括我们的编辑同事和很多读者朋友都在问:“今年行业中最值得关注的几大领域是什么?”尽管对于具体的条目大家还有争议,但是穿戴科技则是大家公认的热门领域。

  穿戴科技在经历过了2013年的启蒙,2014年加速发展和首轮洗牌之后,到了今年,巨头开始收割市场,没有创造力和资金实力的中小团队面临淘汰,Apple Watch等明星可穿戴设备也即将在街头涌动。2015年的穿戴科技将进入最为关键的一年。不过,从行业的现状来看,我们也无法太乐观。

  群龙无首,穿戴科技谁能抗大旗

  谈穿戴设备,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提到智能手机大家会想到iPhone,谈到新能源汽车,最先想到的多是特斯拉。每一个产品领域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作为标志性存在的品牌或产品类别,但谈到穿戴设备,很多人或许很难将答案脱口而出。

  一个全新的产品领域想要崛起,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产品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培养,但缺少了龙头的穿戴设备厂商很少愿意去做这样有些高瞻远瞩的事情,其更在乎的是对自身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加之穿戴设备本身拥有数量繁多的子类,使得终端市场消费者对穿戴设备产生了些许碎片化的印象,一时难以对穿戴设备形成具象化产品概念。同时,部分消费者只能就自己熟悉的某一类穿戴设备产品或品牌,给出千人千面的答案。

  为何穿戴设备难以像其他领域一样,涌现出代表性的龙头品牌?谷歌、苹果等IT巨头在这波穿戴科技潮中又为何不主动扛起大旗?

  Google Glass:从万人空巷到无人问津

  全新的科技应用方式和体验让Google Glass现身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成为全球IT粉丝关注的焦点,热烈的反响与争论让其一定程度上有了成为穿戴设备龙头的契机。但作为一款“拓展现实”的眼镜设备,Google Glass对人们IT设备使用习惯近乎颠覆式的改变,注定其从概念、样机到普及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早在五年前,谷歌最为神秘的X实验室便推出了Google Glass的先驱产品,但直到2012年的谷歌开发者大会上,Google Glass才得以第一次公开。但谷歌并没有完全开放第一代Google Glass的销售,仅向移动程序开发者、少量媒体和极致玩家发出了购买邀请。而在整个测试环节中,缺乏应用、人机交互过于简单等问题的浮现让人感觉Google Glass更像是一款为未来设备做准备的原型机。

  过高的期望和现实落差让Google Glass市场关注度直线下跌,而后在2013年登场的第二代Google Glass也并没有从配置、功能甚至外观设计上给人太多变化的感觉,不过在美国针对大众开放一天的销售以及国内苏宁门店的产品展示为其多少挽回了一些人气。

  只是第二代Google Glass同样没有明确的推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时间表,没有广大普通消费者支撑的Google Glass即使到了第二代同样难以成为穿戴科技的代表作,尤其是随着用户体验的深入,Google Glass隐私问题随之暴露—摄像取景功能让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被秘密录像,而且公众在使用取款机时候若旁人佩戴Google Glass,用户密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这对于尚未大规模普及的Google Glass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利空消息。

  迟到的Apple Watch

  相对需要改变并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Google Glass类穿戴设备而言,从颠覆传统设备出发的智能手表更接地气一些,毕竟前者还需要庞大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以至于外界对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能否玩转都产生了疑问。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手环较低的基础硬件和软件设计门槛让不少厂商将其选作进入穿戴设备领域的桥头堡。

  苹果在2014年四季度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手表—Apple Watch,不过要到今年一季度中期才会走进大众市场的消息,多少让果粉们有些失落。毕竟要成为一个产品领域的龙头,其领先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软硬件技术上,时间周期也相当重要。可Apple Watch从发布到上市的时间安排,都明显落后于产品领域内的其他品牌,虽然不至于成为致命伤,但至少在引领行业及产品发展趋势上有所欠缺。

  作为一款科技产品,Apple Watch放弃了炫酷的3D螺旋式界面,选择了更为保守的“扁平主界面+数码表冠”的操控方式。从手表设计领域学习而来的外观设计同iPhone、iPad身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感也大为不同。

  Apple Watch的外观给不少消费者的感觉是—苹果变得实在了。

  外观设计追求舒适、实用的同时,Apple Watch在功能上并未做太多突破—可以实现如打接电话、Siri 语音、信息、日历和地图等功能。而在当前不少品牌努力将智能手表做成一个可独立使用设备的氛围下,Apple Watch依旧需要结合iPhone才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应用体验。这可以理解为Apple试图延续自身产品领域闭环,同样可以理解为苹果选择保守的产品定位—智能手表是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存在。

  作为一个能够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企业,苹果在智能手表外观和功能设计上的保守让不少果粉都大跌眼镜,不过平心而论,如果结合苹果从研发设计到发布销售全过程来看,苹果对Apple Watch的定位和思路都十分明确和务实—一个时尚领域的明星!

  从Apple Watch设计之初,苹果便邀请了在时尚和奢侈品界沉淀已久的Marc Newson设计团队加盟,更在发布会时邀请国际时尚媒体到场,就连终端销售店铺,苹果也开始招聘具备时尚或奢侈品销售经验的人员加盟。

  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对Apple Watch的定位更多是一款具有科技气息的时尚奢侈品。当然,有着庞大中高端用户群支持的苹果这一策略至少目前看起来还执行得相当不错,不少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愿意花费超出Apple Watch定价(349美元)的费用拥有一款Apple Watch。

  退货率达30%的三星

  在Android智能手机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三星却在穿戴设备上显得有些郁闷,原本同Galaxy Note3搭售的营销手段也算相当成功,但前不久百思买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却对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高达30%的退货率表示担忧。Galaxy Gear之所以没有广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与之兼容的设备很少,目前只有Galaxy Note3。除此之外,该产品的体积过大,功能也缺乏亮点。

  三星近年来在智能手表上花费的精力不可谓不多,不但产品更新速度在众多一线品牌中保持较快的水准,产品线也由智能手表向智能腕带、手环过渡,但销量始终是其难以迈过的坎。Galaxy Gear在上市两个月内取得全球销量80万只的成绩恐怕还不如一款智能手机在一个国家地区的销量。再加上超高退货率,很难想象这是一款行业龙头产品该具有的成绩。

  而新近推出的Gear S在韩国首发日销量也仅突破1万只,三星想要成为穿戴设备的龙头,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销量难堪的索尼与LG

  智能手表在2013年的销量是190万只,2014年预计销量能超过500万只,而全球智能手表销量预计在2017年将达到4 700万只。咋一看是不错的增长率,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品领域,如此增长率以及产品销量并不算一份优秀的成绩单。而整个智能手表想要成为穿戴设备领域中的龙头存在,过低的销量明显让各品牌底气不足。

  以索尼为例,其在智能手表上的投入恐怕并不比三星低,不但快速完成产品的更新升级,更推出了节能效果出色的电子纸产品。但其不仅要面对智能手表产品领域内部的激烈竞争,还需要面对来自智能手环的压力。从目前情况看来,索尼要实现龙头目标还很难,而LG与摩托罗拉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智能手环的崛起

  在Google Glass、Apple Watch以及众多智能手表面前,智能手环的崛起多少有些草根逆袭的味道。相对智能手表而言,智能手环低门槛、低成本的优势让不少品牌厂商在涉足穿戴设备时都愿意选择以智能手环为起点。

  众多厂商涉足的结果是智能手环无论从品牌数量还是产品数量上皆大大压倒其它穿戴设备。数量固然令市场称道,但其产品本身却难以真正成为穿戴设备的代表,整个智能手环相较低的定位和软硬件技术都难以体现整个穿戴科技的进步,智能手环更多时候是各品牌厂商抓用户流量、提升品牌市场地位的一个手段而已。

  就目前小米79元人民币的智能手环而言,已经让不少智能手环厂商喊出了“未赚钱,先亏钱”的口号了。智能手环对于众多移动互联品牌而言,可以说是战略布局大于产品本身,其能够加速大众消费者对穿戴设备的接受度,但难以起到龙头产品的引领作用。

  文|张毅、小纯、建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