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战火再起,微博与《微信》的爱恨纠缠

  有钱任性,腾讯与阿里巴巴互相封杀

  阿里巴巴和腾讯又掐起来了!许多业内人士或是普通用户看到这个“又”字想必都要会心一笑,原因无他,这两位国内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直接交火或是派系暗杠都已屡见不鲜。姑且不论两大巨头在其他领域的恩怨是非,仅仅是在社交这块市场就已争得头破血流。

  众所周知,腾讯公司的核心是社交,而阿里巴巴的大本营则是电子商务。双方在巩固自身主业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进攻对方的阵地。一直以来,腾讯都试图凭借易迅、拍拍、财付通和入股京东来发展电子商务,而阿里巴巴也想在社交方面分一杯羹。腾讯在2011年1月推出《微信》,其发展速度远超《微信》团队自身的预期,也一再超出业界的想象,一跃成为腾讯公司的新亮点。为了阻击《微信》这匹黑马,阿里巴巴在2013年5月以5.86亿美元收购新浪微博18%股份,成为新浪微博的第二大股东。同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社交APP《来往》。前后两大动作,表明阿里巴巴急于在社交、移动与媒体方面寻求突破。

  在阿里巴巴动作频出之时,《微信》也没有止步不前,2013年8月更是重磅推出《微信》支付功能,此后又通过引入平安保险的全额赔付、接入线下商家等举措吸引用户,对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为此,善于布局的阿里巴巴联合新浪微博展开了反击,于2014年初宣布全面打通微博与支付宝账号,联手推出微博支付。作为移动端最热门的两大社交应用,新浪微博和《微信》原本就存在竞争关系,新浪CEO曹国伟早就坦承微博受到《微信》冲击。在新浪微博被绑上阿里系的战车后,双“微”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地升级了,微博此次封杀《微信》公众号不过是双方激战的缩影。

  事实上,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的相互封杀早已开始。2013年7月,《微信》为防止个别用户利用外链“钓鱼”,封杀了一些链接,其中涉及不少淘宝店铺。随后,淘宝全面屏蔽指向其他网购平台外部链接的二维码图片。2013年11月,《微信》进一步取消外链,而《手机淘宝》也关闭了从《微信》跳转到淘宝商品和店铺的通道。

  到了2014年,双方的封杀之战愈演愈烈。4月,新浪微博曾对一批推广微信公众号的微博营销账号进行封杀。新浪运营人员称《微信》是“封闭黑盒子”,有悖微博“公开内容生产、公开传播”宗旨。11月24日,《微信》以“涉及诱导分享”为由封杀了阿里巴巴参股的《快的打车》在《微信》的红包分享功能。第二天晚上,新浪微博便发布了封杀微信公众号的声明,并唯恐天下不乱地表示“欢迎相互举报,鼓励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将阿里系的反击意味显露无遗。一时间,微博、《微信》即将开始大战的消息不胫而走。11月28日,新浪微博粉丝服务平台再次发出官方公告称,禁止入驻新浪的官方微博通过私信群发功能、自动回复以及自定义菜单向粉丝推送二维码图片和营销信息,违者将面临禁言和封号。

  自利作怪,不应忽视互联网开放性

  有意思的是,当事各方都不承认彼此在掐架。《微信》淡定回应称“《微信》对新浪微博整治自身平台的举措表示欢迎”,而新浪微博表示此举主要针对通过微博粉丝服务平台发布违规营销信息的行为,“封杀微信公众账号”是外界误读。新浪微博高级产品运营经理刘新征还表示“《微信》和微博是两个形态不同的产品,双方都不会以对方为竞争对手,在抢夺用户时间方面所有APP都有竞争,但恶意营销是共同敌人。”另外,阿里巴巴的态度是不予置评,《快的打车》有关负责人也表明微博封杀《微信》与《微信》屏蔽《快的打车》无关,两件事前后脚发生纯属巧合。即便如此,“有仇报仇有冤报冤”还是让外界遐想联翩。

  在“封杀违规营销”背后,围绕微博和《微信》这两款社交产品对于用户碎片化时间的争夺愈发激烈,这也代表了互联网巨头在新商业版图的争夺与圈地。有业内人士表示,“《微信》拉走了大量的微博活跃分子,微博肯定不能坐以待毙,采取一定的自卫手段可以理解。”不过,可以理解并不代表真正赞同,许多人认为微博封杀微信公众号的做法更像是在刷“存在感”,对《微信》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此次事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那些依赖这两大应用互推的企业,企业推广微信公众号将变得难上加难。从本质上来说,微博只是提供了更丰富的多媒体功能。而《微信》有着更好的隐私保护功能,打造了一个符合中国社会的社交网络空间。尽管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在大方向上完全是可以借鉴的。

  虽然国内有不少人认为,《微信》的快速发展将侵蚀微博的用户基础,但实际上微博仍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推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也给微博带来了帮助。毫无疑问,如今《微信》在中国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而他们也会向父母介绍《微信》,将其作为一种保持联系的更高效方式。在此过程中,年轻人帮助父母消除了使用智能手机的障碍,进而扩大了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基数。微博和《微信》之间的互利关系显然不止于此,粗鲁封杀并非长久之计,如何良性竞争才是双方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写在最后

  《微信》与淘宝、《微信》与微博之间的互相屏蔽,归根结底均是商业的自利性在作怪,即便是宣称开放和平等的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本性面前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在资本的介入下,移动互联网也有走向封闭和保守的可能。社交平台之间的相互隔绝,必然会造成对用户体验的极大损害,这种用户利益让位于公司现实利益的事情,必然不利于互联网企业的长远发展。即便是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巨无霸,在“有钱、任性”之时也应该有所节制。

  抱起团来跟对方打是常见的商业手段,但毫无意义的消耗战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产品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让产品更多得到用户的喜爱,这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文|摇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