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科技可有未来

  可穿戴设备究竟能干什么

  虽然已经翻来覆去一两年,但是现如今的可穿戴设备究竟都能干些什么事儿,这个问题也依然没有太多漂亮的答案。功能的实用性和可替代性,仍然是可穿戴设备最大的软肋。

  从形式上来看,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和智能球鞋等几大类。基本思路都是在传统的穿戴产品中,引入特定的传感器和简单的处理芯片,实现智能化,交互方式也非常简单原始。

  而就功能层面来说的话,它们大多除了支持查看时间、计步和闹钟等常用功能之外,或许还可以做到简单的身份认证、血压和心率的监测和定位等功能。常用功能的话,手机基本都能胜任,而那些特色功能,又大多浮于表面,实用价值并不强。此前,人们说期待的颠覆效果,至今仍未出现。

  比如身份识别,无论是小米还是Misfit都只做到了很浅的层面。试想,要是以后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控制门锁和汽车,既解决了强迫症人群确认关门的问题,操作又十分方便快捷,真正意义上带来了操作体验的革命。

  穿戴科技并非用户的强需求

  “我为什么要买一块智能手表?”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身边一些消费者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或许并不能令穿戴科技的创业者们满意。

  “我戴手表除了看时间外,主要还是彰显品位和格调。智能手表能体现出我的审美情趣吗?当你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会发现还是喜欢戴一款传统钟表血统的手表。”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商务人士如是说。

  “看了一圈运动手环,但这些产品的品质难以和专业的运动产品相比,还需要经常充电。更重要的是,我运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晒数据,而是为了健身。”一位运动达人说。

  不过,更多普通人的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大多都有自己的新意,只不过并未切中自己的痛点。大部分人并不会单纯的因为它们很酷而为其买单,更何况它们中间的绝大多数还并不酷。宏智力市场总监李志指出,可穿戴设备行业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行业,市场需要培育期。他所在的公司推出的意念游戏头箍销量不佳,他表示:“体验和猎奇者居多”,但实际购买欲望不强。

  事实上,对于用户来说现有的使用场景和解决方式,已经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使用体验。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虽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但却并未带来革命性的体验变革,没有给用户带来足够大的利好,使他们欣然接受新方式。

  也是因为如此,穿戴科技还并非用户的强需求,难以驱动用户的消费冲动。不过现阶段不是强需求,是不是意味着将来也不是强刚需呢?未必!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可穿戴设备在身份识别方面的深层次发展,就会对普通用户产生很大吸引力。

  一个难解的恶性循环

  不过,可穿戴设备要想取得更深层次的颠覆性突破,光有几位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这其中,除了传感器、电池和材料等硬件层面的发展,还需要软件和数据服务方面的推动和支持。

  早在2013年8月雷军就曾表示,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掘金是个复杂且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整条产业链配合操作,但目前产业链还未成熟,因此大规模商用化仍需时日。如今,小米自己也推出了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且成为“爆品”,同样也难掩这个产业链仍然还不够成熟的现实。

  其实,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显得不高档、佩戴不舒适和耐用性达不到要求,都跟材质脱不了干系。同样的,功能有限、续航能力弱则和传感器和电池技术关系密切。上文所提到的意念游戏头箍在一次展会上,由于现场体验的人数太多,而产品的续航能力又较弱,工作人员只能不停地给三台体验机充电,现场显得有些尴尬。

  “我们也想把智能手环的功能做得强大一些,监测数据更准确些,但是现在的传感器要么体积大,要么功耗高,实在是没有太多选择。”一位深圳从事智能手环创业的开发者表示。事实上,在深圳已经有很多成套的智能穿戴设备方案,但这些方案只能保证能用,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太多卖点。要是创业者自己开模,自己独立设计产品,又需要高额的成本投入,不少人望而却步。

  不过,我们认为相对于硬件,软件和数据服务方面的发展更显重要。此前Jawbone产品经理安德鲁·罗森塔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能收集数据固然是好的,但是能深入研究这些数据,并能把这些数据利用到产品和用户身上就更好了。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可穿戴的属性让它们在收集数据时具备先天的优势。不过,搜集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对数据进行对接和处理,最终反馈给用户结果和建议。而这涉及到多个行业甚至是既有利益模式,又是最难的。比如,可穿戴设备在监测到用户的健康数据之后,能够将这个数据和医疗机构的数据进行对接,并由后者的专业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并给出反馈,最终由可穿戴设备传达给用户。

  要打通这个链条,创业者的推动只是一个小方面,更需要的是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推动。然而,这又形成了一个循环,产品不给力,用户不买账,利益链条难以形成,导致软硬件产业链缺乏推动技术和数据开放进程的动力……

  2015年,穿戴科技又会怎样?

  在去年,有不少业内人士将2013年称为“可穿戴设备的元年”,2014年则是快速发展期,有一大批相关的产品问世,用户的关注度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过,我们认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创业者而言,2015年则更为关键。

  2014年谷歌眼镜第一代仍然没有能够“深入群众”,苹果家的Apple Watch也并未上市。而在国内,不少创业者则遭遇了市场遇冷和资金链断裂等严重问题,由此形成了一轮洗牌。而到了今年,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都参与到了可穿戴设备中来,Apple Watch也将在本季度正式问世,这将很大程度推动市场的发展。

  有观点认为,2015年是创业者已经搭建好了舞台,巨头即将收割市场的一年。市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产业链也会加速向前推动,传统行业也很可能将受到感染。“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的模式,有望在2015年初步形成。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NPD DisplaySearch的预测报告推断,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总量预计将在2014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9 100万台。一些媒体甚至将穿戴设备评选为2015年最值得关注的行业之一。很显然,对于能够活下来的可穿戴设备创业者来说,将会有很大机会。

  除了在医疗行业的潜力巨大(实际上,苹果、谷歌和微软等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医疗健康平台),可穿戴设备还受到了金融领域的关注。有消息显示,加拿大的一些银行,就正在考虑采用新锐科技创业公司Bionym的心率腕带设备,来将独一无二的心电图充当客户的身份验证手段。

  虽然对于创业者来说,苹果、谷歌和英特尔等科技巨头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高冷路线并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但也正是因为高冷,才为开发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避免与这些巨头直接竞争,从而实现降维攻击。

  不过,对于创业者来说在数据服务方面与苹果和谷歌“硬碰硬”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相反,与国内的科技巨头或是大手机厂商深入合作,借助他们的平台和数据接入能力快速填充中低端市场。不难想象,站队、并购和入股,将成为2015年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几大关键词。

  可以预见,以Apple Watch打头,2015年将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新产品问世。对于消费者而言,2015年很多人或许会拥有自己人生当中第一款可穿戴设备,并借助这些设备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一旦用户真正习惯了这种“高科技”,可穿戴设备的春天或许就真的来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