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大早的中国厂商,迷失穿戴科技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中国厂商,穿戴科技,MP3播放器
  • 发布时间:2015-01-07 07:50

  第一轮洗牌已经来临

  其实在不少深圳厂商的眼中,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前不久的深圳高交会上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早在十几年前,有企业就开始从事可穿戴设备的研发生产。不过到现在为止,很多公司并没有赚到什么大钱。

  市场上目前有哪些可穿戴设备产品?深圳不少厂商都认为,一些可穿戴医疗设备早在市场亮相并已做得泛滥,比如说可穿戴血压计设备。而手环、手表和眼镜等是最近才开始做的。尽管在公众视野中可穿戴设备刚刚开始流行,但大家都感觉冬天已经来了。事实上,洗牌早已开始,在去年七八月份业内人士表明光是在深圳一个月就有好几十家厂商倒闭,现实很是严峻。

  别看在这两年,可穿戴设备行业一直在野蛮生长。许多以前做MP3播放器、U盘和山寨手机等中小企业纷纷涌入可穿戴设备市场,但真正赚到钱的企业不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少。虽然这些设备很小很不起眼,但并不代表它们不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发和测试,耗费几百万元经费,花一年多的时间研发一款可穿戴智能设备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很可能这设备还未必被市场所接受。

  何况一般转型企业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研发,而只是更多地想赚快钱,像这类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虽然他们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的速度很快,但退出这个行业的速度估计也不会慢,他们就属于笔者之前说的瞎起哄的那帮人。想慢慢扎根,沉下心来把这个行业做强做大,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同质化与功能单一

  “同质化”,这三个在高交会上被业内人士谈及了无数次的字,其实也代表了国内可穿戴设备们目前的真实窘境。

  国内最多的可穿戴式产品是智能手环,其次是手表。去网上搜一下,不论是几百元还是几十元人民币,首先在外观上我们基本上看不出太大区别,和国外的各种手环、手表长得都差不多。前不久在魅族召开的2014新品发布会上,除了备受瞩目的MX4智能手机外,最令笔者记忆深刻的是首次接入由魅族搭建的LifeKit可穿戴平台的智能手表—inWatch。

  这款售价399元人民币,与MX4配套购买仅需199元人民币的智能手表在外观上赤裸裸地“借鉴了”Moto360的设计,甚至连表盘尺寸和厚度也如出一辙。其他的手环之类,不少产品如果不印上自家的LOGO,你都无法从肉眼分辨出到底是谁家的产品。

  至于功能,现在国内的同类产品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功能,无非就是通过传感器收集身体的一些健康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具体到细节就两个,一个运动追踪,还有一个是睡眠监测。虽然厂商们用计步数据、卡路里数据、步行总程、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时间这些看似高端、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来博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但这些产品的功能相似度可以说是100%,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质化。

  同质化就意味着所有的产品在消费者的眼中都差不多,差不多的后果就是厂商们没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让消费者不再关注品牌和功能,大家一起搅合在这堆可穿戴手环手表们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如果想不出办法跳出这个泥潭,那在资金无法跟进的情况下就只能黯然离场。

  同质化对于国内的厂商来说,想要卖出产品,几乎就只剩下唯一的出路—拼价格。最初国内的手环产品大都还是参照国外产品的售价,比如作为国内先锋军的Bong智能手环,其初代价格为690元人民币。但随之而来的小米公司直接祭出价格屠刀手法,将自家的手环产品定价为79元人民币。接下来就是血雨腥风的价格战,Bong的智能手环的第二代产品价格就缩水到99元人民币。所以现在看到的国内类似产品也都跟着走几十元人民币的定价路线。但价格低并不表示他们的销量就很好,就目前的结果来看,不论是山寨厂商们,还是如盛大、小米和华为这些大佬,我们都没能看到什么突破性的销售数据出现。

  其实大家都知道对于一款电子产品来说,降价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它意味着品质会缩水。品质缩水带来的后果中,有的后果消费者可能接受,有的消费者就不能接受。而对于手环手表这类产品来说,缩水带来的后果大都是消费者所不能接受的。

  这类产品缩水的结果很简单,那就是数据的不准确,根据不少爱好者的测试,这些几十元人民币的设备,在记步功能上都无法摆脱因振动、摇晃而产生的误差。计步功能除了对于设备中的传感器的要求较高外,在移动记步算法上的要求也很高。先不说廉价产品搭配的传感器精度不够,在算法方面这些产品也是差国外同类产品一大截。在睡眠监测方面就更让人无语了,根据爱好者们的测试,发现这些低价产品大多数获得的监测的数据都相当的不稳定。智能手环基本上这两个功能,两个功能都没法很好的完成任务,你还买来做什么呢?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么?

  有的“歪门”厂商的做法就更可恶了,数据不准也就罢了,它给的数据还可能是假的。

  这就是所谓盈利的“其他路径”:卖你一款便宜的健康手环,几乎不赚钱。在收集你的睡眠等健康数据之后,再想办法把它们给兜售出去。你可能会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收到一大堆关于促进睡眠增强体质的保健品短信或者广告。更有甚者,直接把你的健康数据进行修改,比如把明明很健康的睡眠数据改成不健康的状态,让你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忧心不已,然后随之而来的广告推销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你的视野,这种“服务”或许能让厂商们获得更大的收益,只是作为消费者的你们愿意使用这种产品么……

  资本狂热进入的背后

  可穿戴设备这两年深受大家的关注,那也代表在它们周围也少不了“热钱”。在去年3月份,国内较早进入智能手环研发的咕咚网宣布获得了6 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到了11月份,咕咚网又宣布获得了3 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这让还在死亡线挣扎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们羡慕不已。不过,他们把咕咚手环拆开研究来研究去,也没发现什么异常突出的优点。其实我们从官方在宣布投资后的采访内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推出硬件(咕咚手环)之后,其发展重心并没有继续做更新更复杂的手环,而是把大量的资本都放到了“软实力”方面。

  在A轮融资后的采访中,咕咚网的CEO申波表示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咕咚就已经开始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转向运动社交产品的开发,另外一个是可穿戴数据服务平台的开发,所有运动社交产品就是手机APP,所谓可穿戴数据服务平台就是他们的手环开源方案,这两个方向都不能算是硬件开发。申波在B轮融资之后,更加明确地提出“在智能硬件领域,咕咚不再推出消费类新的硬件品牌,通过咕咚的硬件开源方案、咕咚ROM(含咕咚运动算法)以及咕咚APP和第三方硬件公司合作,给他们提供方案以及数据服务,打造自己的运动大数据平台。所以,咕咚现在已经是已经一家懂智能硬件的软件互联网公司了。”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看起来最有钱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早已经不打算走硬件路线了。而那些做了一堆硬件出来的厂商,既无法通过廉价获得市场欢心,也没办法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不关门还能等什么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