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昇和他的中国往事

  • 来源:汽车纵横
  • 关键字:山田昇,电装,合资企业
  • 发布时间:2015-02-10 13:15

  山田先生繁忙依旧,2014年年中从电装(中国)总经理的职位上卸任后,他的工作日程甚至安排得比之前还要满。而事实上,无论职位如何改变,山田先生在电装(中国)、在外资零部件企业界教父级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已经在中国外资汽车零部件领域耕耘了20个年头的山田先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精力充沛,思路敏捷的他,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如果从1995年正式来到中国开始算起,山田先生在中国的职业生涯几乎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对外合作的发展历史同步,从某种意义上看,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对外开放过程的见证者。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国内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启蒙期,也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还经历了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所普遍面临的寒冷冬季。这期间,电装在中国也从一个小小的代表处发展为包括生产公司、销售公司以及技术中心等共计29家关联企业的大集团,并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销售、售后服务体制和生产供应体制。

  二十年一路走来,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也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山田为何能几乎保持完胜?如今,站在二十年时光的节点上,面对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山田很直白地表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要看他们的,相信他们能做得更好。”他自然地露出笑意,脸上映出了年轻的光芒。

  “在任职的二十年期间,同时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最为自豪的成就是什么?”——也许,对于习惯了应对难题的人来说,这应该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在记者的面前,山田先生似乎有那么一阵的踌躇。

  尽管在中国汽车产业近20年发展历史的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电装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不但全面配合日系车企在华的发展战略,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努力拓展中国本土的客户资源,建立了电装在中国零部件行业的领先地位。不过,山田在给出答案时的犹豫却表明,当回忆起自己在任期间的种种经历时,他或许会面临一个问题:中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对于电装自身来说,是否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或许,以山田自己的标准来看,在中国,电装尚难言成功。

  “虽然电装刚开始是以日系整车企业为主来开展业务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电装和不同的客户建立了信赖关系,这种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在沉思良久后,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从封闭、保守到日渐透明、开放过程的山田,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如果把电装在中国的发展看做是接力赛,那么山田已尽力跑出了最好的水平,并顺利交出接力棒,但他所不得不面对的是历史的局限。那些许多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当年,却是他曾费尽心思、殚精竭虑所推动的。也许在回首往事时,山田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更多的是一种坚持和责任,同时也是艰辛和奋斗。

  序幕

  1994年,电装在中国设立首个合资企业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但很快就遭遇到始料未及的严峻挑战。作为电装探路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声名显赫的首钢集团尽管拥有丰富的政经“资源”和“背景”,却严重缺乏中国汽车行业的实际经验,因此,这家名为“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销售额都“很不理想。”除此之外,当时中国脆弱的对外合作环境也令电装的中国之路看上去似乎是更加艰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山田先生被从电装的日本总部派往中国。

  相对而言,彼时的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并不高,刚刚来到北京的山田甚至要自己四处寻找适合的居住场所。

  “从昆仑饭店,搬到了京津高速公路旁边的龙头公寓,我是(龙头公寓)第一个入住的人,”山田说。而当时,他的工作地点在东三环,之所以要搬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居住,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北京能够提供给外国人居住的公寓不多,而且基本都住满了。那时候,山田还组织过电装中国公司员工和家属的三峡游,“员工和家属一共30多人,”不过如果问起沿途的风景如何,他却完全没有印象,“整个行程光顾着吵架,我们到船上的时候才发现房间不够,有四、五个团队,欧美的、韩国的团队,我问旅行社的导游怎么办,结果她让我们分开来混合住,还把孩子们安排在一起,有的房间可能有六、七个人,所以整个行程里,我就在不停地跟旅行社的导游交涉,完全没顾上看三峡的风景。”谈及初到中国的那些日子,山田不禁感慨,“确实存在有很多不方便。”

  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不便,国内汽车产业在当时尚处于封闭状态,各个机构和部门围绕汽车产业所设立的各种“规定”和“政策”,也让初来中国的山田一时间有些“找不到北”。

  “1997年,我去天津担任了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当年,电装就准备把我们核心技术之一的电喷技术引入到中国市场,但在那个时代,中国政府(机械部)制订了一个保护重点企业的政策,根据这个政策规定,除了此前选择和指定的企业,不允许新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生产电喷系统)。”不仅仅是电喷系统,山田还被告之,涉及到汽车排放和安全系统的产品,电装都不允许生产。“因为有审批(制度),只有拿到许可的厂家才能生产,他们说我们来晚了,指标已经被用完。”这个时候,日系的整车企业也尚未在中国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的运营情况很一般,山田曾感到非常郁闷,但他清楚地知道无论如何他都必须把电装在中国的事业继续下去。

  当然也有好消息,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是由四个股东共同投资的,这四家股东分别是:株式会社电装、丰田通商株式会社、天津泰达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科技工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股东之一的天津泰达表示,他们可以负责去办理相关产品的“准生证”。“也算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吧,”山田幽默地说。到现在,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主要涉及的产品包括:发动机的ECU产品、汽车组合仪表、燃油泵、主车体ECU、A/CECU、A/CPANEL、继电器、门控ECU、安全气囊ECU、KEYLESS受信机和车载导航系统等,几乎涉及汽车的所有电子控制产品。

  发展

  从1997年到2006年,山田在天津一共工作了8年多时间,除了早期的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业务拓展工作,他还负责电装在天津设立新的合资公司的交涉事项,对于当时的各种管理和规定,“限制太多,而且太混乱,我提出过好多的意见,”不过在种种限制下,电装在中国还是渐渐地发展起来,目前电装在天津就已经设立了天津电装电机有限公司、天津电装空调有限公司和天津富奥电装空调有限公司等多达11家关联公司。除此之外,在上海、广州、重庆、杭州和无锡等地,电装也分别设立有生产公司、销售公司以及技术中心等关联企业。

  “我认为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主要是我们能够听取整车客户和最终用户的切实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山田说,他同时认为,电装在中国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对市场及用户要求的及时响应。但如果以旁观者的角度,深入思考及理解电装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我们可能会发现,与其说山田提供了一个关于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如何成功的确切答案,不如说在恰当的时机,他在进行着恰当的选择。

  事实上,电装最早在烟台建厂时的初衷也不仅仅是要给丰田供货,也希望能给各个厂家提供他们的产品。“当时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地方产业是受到地方保护的,我们这个厂的产品卖得不是特别好。在看到烟台工厂的经营情况随着本田的成立而有所好转之后,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所以之后我们和长春一汽、广州广汽、还有上海上汽进行合资,通过和地方上的重要客户进行合资生产,包括在离客户近的地方建厂,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如果从1987年电装成立北京办公室开始算起,之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电装都有一些新的举措:1996年设立广州事务所;2000年,电装设立天津事务所;2002年,上海事务所成立;2003年,由于有统括销售和横向集中管理其他方面业务的需要,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山田是第一任总经理……

  “公司快速成长的阶段,是从2000年之后,在这五年中我们集中成立了很多工厂,这些工厂在成立之初,我们也要和当地政府以及各个部门打交道,可以说这五年之中是我们遇到的感触比较多的时期,包括最困难的时期也好,最激动的时期以及最有成就感都是在这个阶段。”开疆拓土中,山田也感到收获颇丰,“在与合作伙伴一起成立公司之前,大家可能在利益分配方面会有非常激烈的谈判和交锋,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发现合作还是非常愉快的,而且能够结识这么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产。”电装这些关联公司的发展思路惊人的相似,选择在离客户比较近的地方建厂,将流程标准化,以此来提升运营效率并压缩成本,通过和合资伙伴的合作取得更好的发展。“秉承这样一个思路,目前我们空调厂家已经达到了六家。”与此同时,山田还强调融合的重要性,“在当地成立企业以后,我们一定要融合进入当地的文化,或者当地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吧,但这些都是要融合进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业务的发展,电装一直在调整自身以适应着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目前,电装中国的客户中,日系整车企业的比例在不断缩小,而大众、通用,包括现代的比例越来越多。从产品上看,电装不但开拓着乘用车市场,包括商用车,甚至是摩托车领域也在拓展。此外,山田还尤其重视对于中国本土自主品牌用户的开发。时至今日,电装已经与一汽集团、包括长安集团、上海通用和长城企业等在自主开发车型方面有了具体的合作。“我们在瑞典跟沃尔沃合作得很密切,而现在沃尔沃已经被吉利收购了,希望将来也能够和吉利有进一步的合作。”

  除了加强与本地客户的合作,出于提高对本地市场的反应速度的需要,在山田任内,电装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刚开始电装在中国的定位只是给丰田、本田做配套,以产品制造为主,是不需要开发的,”但很快,山田就意识到在中国本地进行开发的重要性,2006年,电装建立了上海技术中心,之后,为应对逐步扩大的中国市场,在2010年,电装对其位于上海的电装中国技术中心进行了迁移和扩充。2014年7月,占地面积达2.7万平方米,新引进了风洞等大型评定设备的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技术中心正式开业。“现在电装在全球一共有八个研发中心——美国、德国、瑞典、英国、印度、韩国、中国和日本。”作为电装强化中国本土化研发的重要举措电装上海技术中心拥有先进和丰富的验证设备、检测项目和试验流程,可提供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匹配、测试及实验,“这一次,我们是把电装的家底都搬到中国来了,”在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技术中心开业典礼现场,作为嘉宾出现的山田对于新建的技术中心颇为自豪,“一方面把在日本本社已经开发出来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拿到中国市场,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市场因地制宜的产品;第二,针对一些全球性的项目,需要上海技术中心和海外相应的技术中心共同来对应。”这是山田对于上海技术中心的定位。而现在几乎每天,山田都会收到他在汽车行业的老朋友“希望到上海技术中心来看看”的要求。

  未来

  回首自己在中国的职业生涯,山田亦感慨这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变迁和飞速发展:1992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刚刚超过一百万辆,这其中乘用车只有37万辆的规模,“2003年的时候,我们电装也做过预测,当时认为到2010年,中国汽车的年产量大约可以达到四百万辆左右的规模,但实际上,2011年中国就已经是一千八百万的产销量,而现在已经超过两千万辆了。”

  山田昇口述

  电装是1987年在北京首先成立了北京事务所。最初成立这个事务所的目的是想看一下电装的产品如何能在中国市场上为中国的汽车所使用,是为了做市场调查而成立的。然后在1992年,正好是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超过100万辆这个时期,日本电装也成立了一个叫做中国事业推进室的职能部门,主要是想探讨电装如何在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到了1994年,我们在烟台和首钢合资成立了电装在中国的第一家生产企业。最早成立的这家公司,没有任何中国的汽车集团公司的参与,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全方位地给顾客提供自己的产品。

  但是合资公司成立以后,销售额却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理想。因为当时日本的整车企业在中国发展得也不是特别理想。之后98年本田在广州成立了公司,开始生产雅阁,以此为契机,我们的合资公司的生意开始有了好转。再往后发展,2002年丰田与一汽成立了合资公司以后,逐渐的销量就变得越来越大。

  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WTO,我们认为今后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同时中国也即将进入汽车社会,借着这个东风,我们在2003年成立了在中国的统括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000年时中国的汽车产量是207万台,到了2005年一下子翻到了500万台,这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2005年以后,每年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基本上以每年增长100万台的速度在发展,到了2010年达到了1000万台的规模。之后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等,但中国的市场依然保持着非常坚挺的发展,2013年突破了2000万台的规模。在这么好的发展形势之下,中国是进入了快速的汽车普及化的一个时代,电装也迎来了中国事业的飞速发展。

  到2014年为止,电装在中国投资和管理的公司已经达到了29家,员工人数大约15000人。2014年的销售额也预计将达到200亿元,这是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在2000年前后的一个短时期里,刚才提到的29家公司的大部分都是在这五年里一口气成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对这些事情的记忆也是非常深刻的。

  对话:

  《汽车纵横》:赶上了中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您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是否非常顺利?

  山田:2007年,是中国汽车产量增长最高的一年,我记得那一年的增长率大约是20%到30%之间。但是2008年,很突然的,就发生了金融危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想办法如何克服困难,似乎一夜之间,所有发展项目都停了。2009年,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发展计划,但那个时候日系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还是很保守,而这个时候大众却突然改变方针,从2008年的保守战略,改变为追加投资,扩大产能的战略。

  《汽车纵横》:大众的时机抓得很好。

  山田:在中国发展不能太保守,一定需要有速度。

  《汽车纵横》:你认为他们现在的成绩是那个时候积累来的。

  山田:还是有影响的。

  《汽车纵横》:2010年怎么样?

  山田:一个是丰田的召回事件,还有一个是电装因为涉嫌垄断被美国政府处罚。

  《汽车纵横》:2011年……

  山田:2011年是3月份日本东北的大地震,随后,泰国发生洪水。

  《汽车纵横》:那一年日系车企业的供应链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山田:2012年出现了中日间的冲突问题。

  《汽车纵横》:20113年还好吧,好象没有什么大的事情,比较平稳。

  山田:2013年确实比较好一点,是第一次没什么大事情发生,但是2014年我就退休了。

  《汽车纵横》:真的,不容易。

  关于未来的问与答:

  《汽车纵横》:您认为今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年产量会达到多少?

  山田: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新预测,到2020年,大约是三千二百万辆的规模。”

  《汽车纵横》:这个预测似乎比较大胆。

  山田:我不这么看,未来怎么样,谁也说不好,这么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总是出乎我们的预料。

  《汽车纵横》:但总是给人以惊喜。

  山田:发展的速度确实很快。

  《汽车纵横》:那么,您对于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目前的状况有什么看法?目前日系车企的市场情况似乎不太理想。

  山田:中国的汽车战争还没开始。

  《汽车纵横》:汽车战争还没开始?怎么说?

  山田:我觉得一点都不用着急。现在丰田也好,本田也好,市场销量有波动,这些都没有关系。我觉得日系车企今后还是有后劲的,现在还没到发力的时候。

  《汽车纵横》:为什么这么说。

  山田:丰田在全世界各个市场都卖得很好,在中国也一定能成功。

  《汽车纵横》:那么,中国市场,真正的汽车战争将是在什么时候?

  山田:等到中国汽车市场真正成熟的时候。

  《汽车纵横》:接下来,您个人会有什么样的计划,准备做些什么呢?

  山田:准备做些促进中日间交流的工作,我认为中国和日本间都需要多了解、多沟通,现在的隔阂太深。

  山田昇之映像

  第一次见到山田先生时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似乎就在昨天,这一路走来,因着各种的机缘,断续地采访过山田先生,但真正的深谈还是在他正式从电装(中国)总经理的职位上退下来之后。

  1973年,喜欢鲁迅作品的山田在大学毕业后进入电装公司。“文艺青年”被招聘到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做销售,山田自己当时也感到有些意外,“总有一天,我们电装的产品要卖到中国去,”这是当时招聘他进电装时,该公司的一位高层曾对他说过的话,时到今日,山田对这句话依然记忆清晰,印象深刻。不想,这一等就是20多年,但最终,山田还是把自己事业的足迹拓展到了中国,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地道“文科生”的山田进入汽车工业领域干了一年多以后,曾经想要辞职,“觉得整天跟电机、螺丝什么的打交道,没意思。”但经过短暂的思想波动后,他就一直待在电装,并随着电装的不断兼并扩张而平步青云。

  事实上,平易近人的山田是典型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在电装(中国)的北京总部,他并没有设立自己单独的办公室,办公桌也被布局为开放式空间。“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跟老板、管理层沟通交流,对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都有利。”山田说。汉语流利的他,经常独自在中国进行商务旅行,他甚至常常独自乘坐高铁往来于北京和上海之间。与此同时,他还经常与普通员工一起“吃饭”,以此加强交流。遇到员工结婚、生子等情况,他还会参与“随份子”并乐在其中。在中国工作多年以后的山田,推崇中国的美食文化,对于川菜尤其着迷。

  本刊记者 曹晓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