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部落的传承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斐济,陶器,礼仪
  • 发布时间:2015-05-15 09:29

  政变、经济危机、石油价格突变及其他种种动荡对人们的影响越小,人们与家庭和土地的关系则越紧密,传统根基与家族传承便越稳固。有根,树木才会开花,有家,人才有平安和美。斐济的原住民就享受着这样一种安乐自足的生活。

  斐济主岛维提岛(Viti Levu)的环岛主干道是由北面的国王路和南面的王后路联结而成的。1874年,第一位统一斐济的国王卡考鲍因政局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将政权出让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从此,斐济成为了英国殖民地。1970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将政权归还,斐济成为了英联邦成员国。随之而来的是政局的动荡:4次军事政变,4次新宪法的制定……当然,这些政治变革离普通的斐济百姓太过遥远。对于他们来说,部落之间的日常生活往来和酋长们的决定远比首都的政治选举更重要。

  沿着国王路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到达斐济首都苏瓦,但岛上大部分原住民都生活在原生态的村落里。我们驾驶汽车一路向前,看到孩子们在水中嬉闹玩耍,大人们坐在棕榈树下编制篮筐。路边的市场里摆满了不同季节和品种的水果,市场外一辆满载着当地特有的根茎植物的卡车正在卸货,司机左耳上夹着一枚鸡蛋花——表明本人仍然“单身”。路的另一边,渔民们正从船里将3条大金枪鱼拖拽出来。再向前就是村子的墓地,坟冢与村民的屋舍近在咫尺——这是斐济的传统:祖先是家族延续的基础,他们离不开家族,需要和家族的人在一起。路边有穿着Solo(斐济的民族服饰)的年轻斐济小伙儿们举着杵在臼里捣着什么。

  我们停下车看着臼里有一些粗粗的根块和细细的根须,好奇地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

  “这是卡瓦的根。”小伙子们回答。

  “要这样捣很久吗?”

  “大概捣一个小时吧……你们想喝卡瓦吗?”小伙子们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在斐济的10天里我们走过了大大小小近10个岛屿,斐济的民族歌舞和卡瓦饮料让我印象深刻。斐济人一般不饮酒,比起椰子汁,他们更爱卡瓦饮料。

  Bula!——你好!

  这种被称为“卡瓦”的植物是一种胡椒类植物,它的根茎富含大量淀粉、纤维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人们挖出卡瓦的根,晒干后放到臼里捣成粉末。纳迪市场(Nadi Municipal Market)里有好几个摊位在卖卡瓦根和卡瓦根粉,当地人更喜欢直接买卡瓦根回去自己研磨,斐济人已经习惯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一切都靠双手的生活方式。市场里现成的卡瓦粉多数都被游客买走了。

  以前,卡瓦只在重要场合中才会出现。虽然现在卡瓦已经成为了国民饮料,但在隆重的场合和仪式中,饮用卡瓦必须严格遵循传统习俗。在最高领导人级别的会晤仪式上,会有脸上涂着油彩、穿着麦秸草裙的男子拿着长矛跳起传统舞蹈,用来勾兑卡瓦粉的清水要使用精致的竹筒来盛放……而在朋友间的聚会上,大家弹弹吉他、唱唱歌,拎来一桶水就可以冲卡瓦喝了。

  制作卡瓦饮料,要在木质的圆形容器里倒上凉水,在水里反复用力揉捏装着卡瓦粉末的布袋。制好的卡瓦是一种浅灰褐色的浑浊液体,口感略似面浆,微有苦涩。饮用卡瓦要用传统的Bilo,它是一种用半只椰子壳做成的小碗。第一碗卡瓦要敬给最尊贵的客人,端起Bilo前,客人应该先拍一下手,大声说“Bula!”(斐济语,意为“你好”),然后一口气喝光碗里的卡瓦,再拍3次手。斐济人喜欢坐成一圈一边分享卡瓦,一边伴着吉他轻轻歌唱,自然纯粹的嗓音吟唱着赞美诗般的歌曲,听起来质朴而纯真。

  39岁的阿金是亚萨瓦岛上唯一一家酒店里的工作人员,她也是布卡马村的原住民,她告诉我:“每个斐济人都喝卡瓦,无论男女。我们用同一个Bilo喝卡瓦,大家亲如兄弟姐妹。我们生长在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下,被同一缕风吹拂着,简而言之我们是一样的。卡瓦给予我们的是修养、力量、智慧和永不放弃的追求。”“卡瓦会像酒精一样对肝脏有损害吗?”我问阿金。“怎么会!卡瓦是有益健康的饮品。哺乳期的妈妈们如果母乳不够,喝了卡瓦后还可以促进乳汁分泌;工作疲劳喝卡瓦还能让我们有精力继续工作到深夜,第二天照样精神奕奕地去上班。”

  阿金还告诉我,除了在这家酒店任职,其他村民要么种植甘蔗、香蕉等作物,要么就是下海打鱼,“我们酒店的食材很多都是村里自产的。”

  斐济的地区经济多以自然经济为主。群岛上超过83%的土地属于斐济的原著部落,且不可买卖。其余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假设一个岛上有一个村子,那么这个岛上的土地全部属于岛上的村民。如果有人要在这个岛上建酒店或度假村,他需要向这个村子租借这块土地99年的使用权。斐济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有意思的是,公司的大多数雇员基本上是当地的原住民——被一群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员工围绕着,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常常会产生自己才是雇员的感慨。

  礼仪与传承

  第2天,斐济司机带着我们去布卡马村参观那里的学校。为了表示尊重,我们依照习俗换上了Solo,去请求酋长准许我们进村参观。酋长住的房子与其他人的房子差别不大,细微差别只在于酋长房子的台阶更高一些。我们脱鞋进屋后看到80岁的老酋长西姆穿着印花衬衫和短裤,正坐在房间的角落里。我们直接在铺着席子的地板上坐了下来。司机按照习俗向酋长敬献Cevu Cevu(以示敬重的礼物)——一小捆包裹在斐济日报里的卡瓦根。司机恭敬地站在酋长面前与酋长轻声说话,酋长拉长声调慢悠悠地回答着,他们间或一起拍拍手,酋长反复道谢,然后准许我们进入学校参观。

  学校里一片混乱:因为大家都在准备迎接为期8周的寒假,学生们坐在门廊的地板上,等待老师宣布放假的那一刻。

  斐济父母在尊从传统的前提下用严格的基督教教义来管束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让他们承担起家务:在田地里劳作,或涮洗衣物等。孩子们坦诚直率、温和有礼,不畏缩怕事,也不鲁莽好斗,乐观而向上。

  8年级学生阿纳瑞·杜米拉骄傲地向我们展示自己在学校做的小手工艺品:木质项链,村里的男子去见未婚妻的父母时要佩戴它;草裙是男人们跳舞时要穿的;大棍子是用来狩猎或是抵抗入侵者的;传统的篮筐由棕榈树叶编制而成,可以盛放椰子和课本。

  斐济人5分钟就可以编好一个棕榈篮筐,很多游客都跃跃欲试想学习编筐,我也曾经跟着亚萨瓦的渔民学过编筐。这门传统的手工编制工艺是一些家庭的额外收入来源。在男人们下田劳作或出海捕鱼时,女人们就在家完成一些手工活计。当地还盛产一种陶器,它是少数几个村落上千年历史沉淀与流传下来的手工技艺。

  位于新嘎多卡河畔的拉瓦易村是一个陶器工艺制作中心,在这里,陶器制作技艺由女人们掌握,以母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而男人们只负责挖掘制陶黏土。金吉是一个有着男人一般宽大手掌的高壮女人,她笑道:“在古代,瓦盆和碗碟只供自家使用,而现在我们可以靠卖这些手工陶器挣钱了。多亏了这门手艺,我们这些年才能有资金修教堂,付电费,养育我们的孩子们。”

  斐济妇女们制作陶器只需要鹅卵石,木质转轮和细巧的小棍子。村里的女人们利用这几样简单的工具,10分钟就可以将一堆黏土做成一只小巧玲珑、侧面雕花的瓦罐。

  “一切都好。”

  “我住的村子,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烧饭用的是麻杆。我们在地上挖洞,用煤火把洞烧得通红,将用椰子树叶包好的鱼和各种蔬菜放进去,在坑洞上面盖上香蕉叶,再覆上一层粗麻袋,这样将地面填平。一两个小时后,就可以吃到烤熟的美味了。”我在卡米亚岛酒店里享受SPA时,按摩师沙尔罗达同我聊起了她们村。“我们村有150多个人,是一个大家庭,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只能从其他村子寻找结婚对象。”10年前,沙尔罗达的丈夫去世了。他们有3个儿子,最小的14岁,最大的23岁。大儿子现在在种植园里上班,小儿子还在上中学。每天他都坐船去上学,因为这里没有其他交通方式。

  沙尔罗达告诉我,村里的年轻人喜欢晚上点起篝火,同长者们团团围坐,一起磨卡瓦粉,唱歌跳舞。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村落有如天堂。

  “天堂?我是不是听错了?没有电,没有钱,甚至没有护照的天堂?”听到她的话,我感到很诧异。

  “很多人都没有护照,”沙尔罗达说,“但也没人离开斐济群岛。物质对我们来说不那么重要。即使没有钱,我们也可以在任何一个村子里得到食物和安身之处,当然还有能让人沉醉的卡瓦。斐济人都是乐观和友善的,如果一个斐济人的生活一切都好,他会说:“这一切太棒了!”如果他过得有点辛苦,他也会说:“一切都还好,没有问题。”

  沙尔罗达的村子叫瓦布鲁,我们决定第2天一早到那里去看看。

  第2日拂晓,我们驾驶汽艇前往邻近的海湾,5分钟后驾驶员熄掉了马达,小艇驶进狭窄的河道,在两岸长满茂密灌木丛的河道中蜿蜒前行,最后的100多米行程汽艇无法继续前进,我们只好光着脚在及膝的水里向目的地走去。最终,我们到达了瓦布鲁村绿色的山岗上,眼前的景致让我们深感不虚此行:山下的村子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散发着自由的魅力。这里没有专门的旅游机构,也没有迎接仪式,但空气中弥漫着居民友善好客的气息。我们到达的时候,村民们已经醒来,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的脸上满是亲切和放松,看到我们时纷纷和我们打招呼表示欢迎:“Bula-Bula”,我们也一一回复:“Bula-Bula”。一扇矮小的房门敞开着,屋内暗处炉灶里闪烁着微弱的光;一位中年妇人笑盈盈地从邻居家走出,手里举着的烛火上还闪耀着细小的火苗;一个瘦削的男人坐在房前的台阶上正在修整农具,为一天的劳作做着准备;山岗上整齐地排列着香蕉树、面包树和芒果树,远处传来轻巧的歌声,以及富有节奏的、厚重的杵臼声;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打着赤脚,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地在岸边等候着来接他们上学的小船……

  在这个大自然的小世界中,没有汽车电视,也没有忙碌喧嚣,没有追名逐利,也没有嫉妒忧郁。恍惚间,我产生一种冲动,想把自己从原来那个喧闹的世界里拔将出来,种到斐济阳光温暖自由的大地中。

  斯黛拉·马罗茨伽雅/文 林恩/译

  [译自俄罗斯《环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