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制造”的差距

  两年来采访一线汽车工人,让我对汽车制造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原材料、工艺、管理水平,乃至企业制造体系的竞争力的差距,最终将体现在产品的差距上。在这上面,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甚至于进口产品之间,目前已经将差距拉到最小化。

  差距还有什么?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采购背景下,差异只是体现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工人素质水平所呈现的工艺上差别。这一点,我们采访过的一线工人,无论是整体素质,还是专业性,都是其中佼佼者。这意味着,如果企业有足够的魄力,这个差距我们也可以抹去。当然,这对于正在想办法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车企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采访中,一些工厂基层管理者,在为一线员工流动率过高头疼。一位一线管理者告诉我,基本上,每一两年后,整个班组内能够看到的老面孔就很少了。在我们评选的“最美汽车人”中,也不乏有个别员工因为表现优秀进入初选,记者在进一步联系时,发现人已经离职。

  不久前,一位“最美”获奖员工有些遗憾地告诉我,他带的第一位“大本”徒弟辞职了,去上海一家公关公司从事超豪华车品牌推广。诚然,这与本人发展志向相关。但其中暴露的问题,却不能不去正视。“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刻。

  制造业整体工资水准相对较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但起点不能与金融、互联网,贸易行业等行业相比,未来工资提升潜力上,也相差甚远。此前有报道称,中国工人工资收入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希望现在能够有所改善。

  长久以来的,中国就有“唯上”而轻下的传统文化偏见,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舆论本身,都很少对一线工人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汽车业中,我们听到、看到的大都是企业如何扩大规模,如何增加销售,如何增加盈利,如何搞好研发等等,但很少有企业明确地为职工收入增长确定一个目标。当然,也不是没有。对于真正在做这些事情的企业,我从心底为他们点赞。

  大家谈的更多的是,中国制造与国外制造的差距。在德国制造那里,最求极致的精神表现为德国制造业界对于技术、创新、质量的高度追求;在日本制造那里,撇开情感因素,日货的质量,与日本工业技术背后的“职人精神”密不可分;在美国制造那里,以苹果为代表的企业所引领的创新高度,亦会让国人从心底里赞赏。

  这无一不与精神层面的进一步提升相关。但在中国呢?用陈丹青的话说,中国人其实就在干一件事情,生存。如此,你怎么可能奢望让人内心发出“把事情做好”的声音。与国外工人相比,我们的确还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将谋生的活计当成艺术品来处理。一线工人需要什么?面包与情怀。记不清在哪看过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工人能拿到全球最牛的工资,中国就会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我深以为是。

  本刊记者/张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