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已不止是“松下”

  数字化浪潮下的主角已不再是“日出之国”的那些家电巨擘,大洋彼岸的硅谷先锋成为时代新贵,但倘若就此认为传统日企已经过气,结论还有些为时过早。

  与彷徨不决、至今跌跌不休的夏普、东芝截然不同,松下正显露出咄咄逼人的复兴气息。2013年,松下实现销售收入758.8亿美元,营业利润约合30亿美元。

  而仅仅一年之前,松下还净亏损74亿美元。作为支柱产业的家电业务,松下在三星、海尔等中韩企业的围剿下,逐渐失去了市场主导权;而投入巨资的等离子技术,反而成为最大的拖累;在手机通讯方面,松下再次败北,由于局限于日本市场,在更广阔的美国、中国市场,松下早已被三星、苹果甩到了脑后。

  毫无疑问,必须逆转增长乏力的颓势,催生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松下带出泥沼的当然不是电视冰箱洗衣机那些传统的B2C业务,而是尽可能多地向B2B转型。事实上,松下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家电企业了,包括车载电子、住宅、商务方案正成为松下新的事业重心,并帮助它加速进入新的成长轨道。

  这其中的诀窍何在?松下电器中国公司董事长兼中国·北东亚总代表大泽英俊对《汽车人》说:“将现有的技术扩展到尽可能多的领域,不再局限于家电,开拓更多市场,是扭亏为盈的主要法宝。”

  过去两年里,松下实现大刀阔斧的转型,对所有业务板块进行重大调整。目前,传统家电只占松下中国收入的20%,余下近80%是B2B业务。大泽英俊表示,对B2B领域的进一步深耕,将成为松下前进的主要动力。

  在以汽车、住宅、商务解决方案为主要构成的B2B板块下,车载电子将成为B2B业务的核心。尽管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汽车人”,但大泽英俊仍然敏锐地感知到,“汽车行业电子化、电气化的变革正在到来,松下要牢牢抓住机会。”

  从B2C到B2B

  实际上,新的信号枪已经打响。4月22日,上海车展期间,松下发布在中国的车载电子发展战略,以“Panasonic Automotive”为品牌标识,松下首次向外界系统系地介绍和推广旗下的车载电子产品和理念。

  松下在车展现场专门设立展台,展示包括新一代车载座舱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信息娱乐系统、车载电池等创新产品,并带来“舒适”、“安全”、“环保”的理念与解决方案。

  实际上,对汽车驾驶者而言,松下不啻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但早在1954年,以车载收音机起步,松下的车载事业至今已经有60年历史。将车载业务作为一个独立的战略板块重点推出,松下在华还是第一次。

  从全球范围来看,2014年松下车载业务营业额实现1.2万已日元。松下预期,今年收入将达1.3万亿日元,到2018年度达到2.1万亿日元,实现连续性增长。

  目前,松下车载业务已覆盖汽车动力、安全、信息娱乐、ECU、电池等诸多层面,从元器件到综合解决方案,松下都具备行业领先的研发实力与生产能力。备受媒体关注的松下与特斯拉的合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双方已就合建超级电池工厂和设立制造销售公司达成一致,合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普及。

  大泽英俊表示:“今后,松下将转向提供装备车载电池的‘电动化’系统方案,和具有感知技术的‘安全’系统方案。预计未来,松下车载事业规模将从2014年预计达到的1.2兆日元增加到2018年的2.1兆日元。”

  作为松下集团四大核心业务体系之一,汽车电子和机电事业群显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活力,以车载相关业务、产业(工业)相关业务和ICT(信息通信)相关业务为主营业务,已成为助推松下实现B2B转型的关键力量。

  目前,汽车电子和机电系统与AVC网络系统、环境方案系统和电子化住宅系统一并构成了松下发展的事业支柱,2014年集团销售规模预计将达到7.75兆日元,其中B2B所占比重约为80%,松下B2B事业规模和影响力将在未来持续扩大。大泽英俊还谈到:“2018年,在松下成立百年之际,我们以销售额10兆日元为目标,其中B2B领域将保持80%的比例。可以看出,今后对B2B领域的进一步深耕将成为推动松下前进的主要动力。在中国,我们也将进一步致力于B2B事业的开展。”

  挑战“非连续增长”的野心

  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松下对中国的预期显得更加激进。作为松下中国事业的总负责人,大泽英俊用娴熟的中文向外界宣布,在未来4年时间内,松下中国的车载业务将“挑战非连续性增长”——从去年的37.6亿元人民币,争取到2018年达到100亿元,四年增长达到2.5倍之多。

  凭借在中国的“非连续性增长”,松下更大的愿景是:到2018年冲击全球汽车零件供应商前十的位置。

  表面看来,4年实现2.5倍的增长,确实是一个非理性的夸张增长,在根本上挑战着正常商业逻辑;此外,从松下在华车载业务的组成比例来看,日系所占比例过大的弊端也让人心存质疑。

  2014年,松下中国车载销售额达到37.6亿元,这其中,日系车企占据近四分之三的份额,占比74%;欧美系顾客占20%,很明显,松下的生存空间依然依附于日系零部件供应体系。问题在于,过去3年内,日系已成为国内汽车销售增幅最为缓慢的一个板块,相比德系、韩系的高歌猛进,日系汽车在华销售占比已从最高点超过30%跌至不足20%。阴晴未定的中日政治关系,尚不明确的日系汽车景气趋势,都让松下的“2.5倍增长”显得难度极大。

  当然,松下也有相当胜算。汽车行业本身正在进行激烈变革。汽车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钢铁和机械,在智能化、电气化的趋势推动下,电子系统正占据更大更重要的比重,这对于长于娱乐电子、信息电子的老牌大鳄松下来说,无疑是极大利好。正如大泽英俊所说:“汽车行业电子化、电动化的大变革正在到来,我们要牢牢抓住这次机会。”

  “各大车企都在研发新一代汽车,这要求我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松下电器汽车电子营业本部本部长永易正吏说,松下将在舒适、安全环保、新能源三个领域不断发展。所谓的舒适方面,将以开发新一代驾驶舱为主;安全方面,要进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特别是后者,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能源汽车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混合动力汽车还是电动车,胜负的关键点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系统。而在动力电池领域,松下已占得先机。

  在特斯拉电池供应商之争中,松下完胜宿敌韩国三星,赢得了布局未来的巨大筹码。实际上,为了扩大汽车电池和能源业务,松下计划在2014财年投资1000多亿日元,力争成为汽车电池领域的世界第一。

  为配合2018年跻身世界汽车零部件厂商销售额排行榜前十的目标,松下中国也开始发力。

  自从1995年在大连建立了汽车音响公司,松下至今在中国开展车载电子业务已经有20年。松下电器机电中国公司汽车电子系统公司总经理久田元史介绍,之前松下在中国的元器件、家电等生产制造基地各自为政,今后将整合资源,逐步转型到B2B、车载事业。“要达到现在2.5倍的销售目标,必须变革。”

  要实现非连续性增长,在松下汽车电子系统中国销售公司副总经理Raymond Bierzynski看来,关键是从摆脱以往的单品销售模式,转型为向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复制通用与福特过去10年取得增长的成功先例,并更好地利用美系汽车OEM厂商销量。”他表示,必须考虑全新的可能性,包括系统解决方案、强大的本地研发能力、更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在车联网浪潮下开拓新的机会等等。

  在野心勃勃的4年“2.5倍增长”目标驱动下,是时候重新认识松下了。

  本刊记者/管宏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