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阶层板结的机会在哪里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打破 阶层板结 机会
  • 发布时间:2010-08-02 09:26
许多新来北京工作的白领青年,都在羡慕5年前的美好时光。那时的北京,新房每平米均价6725元,两居室房租每月均价1598元,93号汽油每升3.9元,绿豆每斤2.9元,而公司白领职员的月薪却有约5000元,而且还充满着职务上升的空间、白手创业的机会,和今天相比,那真是一个高增长、低物价的“黄金年代”。

  而现在,几乎所有物品价格的上涨速度都快过工资上涨,房价更不用说。更糟糕的是,公司的高层职位都被“老青年们”牢牢占据,而公司门口还有一群求职意愿强烈的应届毕业生在虎视眈眈。买房无望、薪水月光、职场艰难,而且,就算个人发展顺利,年薪有个10万到20万,也难安居乐业。

  人们不禁困惑,为什么GDP数字一年比一年好,自己的生存状态却一年比一年差?“努力就有回报”这句话,究竟是真理,还仅只是一个传说?或者真如一些人说的那样,社会阶层板结,人们通过努力改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的“机会”在日渐减少?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当下的“困境”正是源自当初的“美好时光”。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不到1500万,到2009年北京的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到今年预计超过2000万人。5年超过30%的新增人口,势必会摊薄“机会福利”,抬高以房价为主的社会成本。

  网上有篇名为“北京的房价说明这个城市不欢迎我”的帖子,题目虽然悲情,但却说出了真相。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时并不友善,当需求者蜂拥而至时,它就会不断提高价格、降低收益甚至带来亏损,直至人们热情消退、黯然离去。股市如此、楼市如此,在一个城市谋生也如此。

  不过,相信这样的困惑,不仅在北京存在、在新白领群体中存在,珠三角的农民工、小区门口的保安员、课堂里的大学生、整个社会中还没有成为“成功人士”的工薪阶层,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这种压力。如果非要对此做一个解释的话,或许问题的本质在于——老的经济增长模式红利已将耗尽,其向大众提供发展机会的能力接近枯竭。

  这也是经济结构迫切需要转型的原因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都不会永远持续,只有经济结构和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社会充满活力。

  以美国为例,财富的机遇总是随着经济模式的发展而出现变化。19世纪的首富是靠石油发家的洛克菲勒,20世纪初的经济风云人物是汽车之王亨利·福特,20世纪中期的商业焦点是IBM,20世纪末的信息革命则由微软领衔,到了2009年,谷歌公司两位年仅36岁的创业者,赫然进入财富排行榜前十的名单中。

  当一种经济增长模式进入成熟期后,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结构”,芸芸大众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座次排定、高下已分。在此局面下,社会阶层也变得相对稳定,虽然还存在通过努力改变财富等级的机会,但机会的数量却远不如经济活跃期。

  而新的机会,存在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当然这种调整不是一纸政策文件能够带来的。政府可以计划、臆想,甚至大举投资来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真正推动它的力量,是人们颠覆旧的、稳定的经济结构的强烈欲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何谓机会?李嘉诚说“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只有5%的人知道时赶紧做,这就是机会!”。但事实上,这5%看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人当中,也许只有1%的人能坚持到最后,“成功者总是少数”这句话,在历史的长河中已被无数次的证明过。

  与机会伴生的,是风险,这需要作出选择。新的领域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对于风险偏好低的人来说,留在“稳定结构”中继续努力工作,可能难与“大富大贵”结缘,但预期明确、收益稳妥,这好比持有蓝筹股;对于喜欢冒险者来说,跳出条条框框,也许输个精光,但更可能因此改变命运。

  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禀赋的差异,但公平的社会应该尽量追求“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环境。美国也就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但其制度优势在于,当年轻的比尔·盖茨想成就一番事业时,不必费心于应付官僚们的吃拿卡要,不必担心版权被盗而无从说理,不用担心权贵阶层来强行入股,更不用担心事业起步后遭到眼红的国有资本挤压。

  所以,焦虑的新白领们,与其羡慕旧时光,还不如去寻找新机会。机会在哪儿?只有你自己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出现在各种“振兴规划”当中,那还是现在的“成功者们”的机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