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逐渐成行。
随后银行业开始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这甚至成为银行上市的一个必要条件,基金公司也越来越多地转变成合资公司。
似乎只要合资就能请来一位老师,帮助我们将金融企业管得更好。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银行业还是基金业,外资参股并没有为国内金融业带来实质帮助,相反,却让外资分享到了不菲的利润。
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一事在证券监管部门的再三督促下,步伐定会越来越快,不出意外在9月30日之前会有结果。
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在股权分分合合之后,华夏依然是一家中资公司,一个和名字相符合的基金公司。
合资的冲动
6月21日,国泰基金成为国内第34家合资基金公司,截至目前,合资基金公司已经占基金公司总数的57%.华夏基金公司会不会成为第35家?关键在于中信证券怎么看待华夏基金股权转让。
国泰基金在6月21日前,与华夏基金相似,第一大股东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持股比例超过证券监管的相关规定,即"基金公司主要股东的最高出资比例应不超过全部出资的49%,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中方股东出资比例不受此限制"。
若大股东欲将持股比例超过49%限定,就必须合资。于是国泰基金的30%股权转让在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推动下给意大利忠利集团,国泰基金变为合资基金公司。
中国建银投资公司也就在"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中方股东出资比例不受此限制"之列,维持了60%的股权。
华夏基金股权转让的难度从操作上比国泰君安容易许多,因为其股权100%为中信证券持有,不用像国泰基金一样还要协调其他股东的关系,控制权完全在中信证券。
然而中信证券迟迟没有将手中股权调整到合理状态,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华夏基金是一个每年有10多亿元净利润的企业,平均每个月有1亿元净利润,推迟一个月转让,就多赚1个月的利润。
二是中信证券考虑如何保有最多的持股比例,因为比例越高,将来获得的利润越多。
显然,成为合资企业能让中信证券持有更高比例的股权。
有报道称,普信集团将成为华夏基金的外方买家。
虽然结果尚未解开,但从中信证券的利益关系看,华夏基金极可能成为合资公司。
别迷恋外资
合资就真的那么好吗?大部分基金公司在合资的时候,总能为媒体和公众列出一大堆的好处--可以引进外国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加了解国外市场动态,可以共享外方资源等,有时候为了合资,大股东还会劝说国内其他股东,让出自己的股权。
从一些原本就是合资的基金公司发展来看,外资并没有那么神。
如2003年成立的申万巴黎,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公司占33%的股权,成立至今,资产规模不超过100亿元,产品业绩全部位居倒数。
此后2007年成立的诺德基金,外方股东Lord Abbett & Co.LLC占49%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发行第一只基金时,引来80亿元资金追捧,经营了3年之后,发行产品增加到5只,公司资产规模却缩小至36亿元。
近期成立的浦银安盛、金元比联、民生加银等众多合资基金公司,外方股东都占据不小的比例,但反而还不如同期成立的中资基金。
2008年5月,证监会曾经组织一些专家就基金行业的对外开放问题进行过评估,结果得出:"与内资基金公司相比,合资基金公司没有任何优势,无论在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投资收益率标准差等方面,合资基金公司都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内资基金公司在上述方面要远远超过合资基金公司";"根据目前已公布的基金公司在守法和合规上的情况,合资公司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金融行业对外开放过程中,除了基金行业,银行业外资作用也仅是分享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好处。
如中行曾经的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李嘉诚基金会等,都抛弃了所持有的股权;建行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也抛弃了股权;工行股权被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抛空;招行的H股股权被瑞银和摩根大通等机构减持;深发展的外资股东美国新桥投资公司已经抛售股权……每一位战略投资者的退出都有丰厚的获利。
以此作为前车之鉴,国内基金行业龙头老大身上要尤为慎重。
资本无差异
从短期看,中信证券将华夏基金变成合资公司有利于自己控制更加大比例股权,的确有利于公司利润的提升,但从长期看,不仅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而且可能会造成未来利润外流。
从银行业所谓的战略投资者不难看出,外资并不可靠。
如果外资并不能为企业带来中资难以比拟的优势,从资本的角度看,外资中资无差异。
既然无差异,那么不乏弘扬一下民族情结,不让华夏基金员工辛勤创造的利润流到国外。
中信证券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自己的股权比例要求,降持至49%的股权甚至更低,让国内一些国内资本加入到华夏基金中来,分享国内基金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