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券商密集出海设立分公司图谋上市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内地券商 分公司 上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02 10:41
两年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贝尔斯登、美林等国际大投行纷纷破产,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国际化图谋就此被斩断。两年后,中国内地券商重拾梦想,进军香港市场。
7月20日,国元证券宣布启动香港公司的上市进程,此前不久,国泰君安香港公司刚刚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还未进军香港市场的内地券商也在摩拳擦掌。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的消息,今年5月份以来,已经有光大证券、中投证券、长江证券三家券商申报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目前都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复消息。
"走出去"已经成为内地券商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回避的选择。
"要获得大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券商出海有利于拓展境外业务,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是推进境内外业务联动的桥梁和窗口。"国泰君安在给《投资者报》记者的回复中如此描述上市的意义。
掀起上市大幕
内地券商紧锣密鼓地准备A股上市的同时,其在香港的子公司也掀起了一股上市浪潮。
7月20日,国元证券公告,将启动国元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到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进程,并授权公司经营管理层聘请中介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这是继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后,内地券商在港IPO的第二个案例。7月8日,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君国际)已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群益证券(香港)公司分析师黄文泰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两家公司宣布登陆港交所将对内地券商有较大示范效应,或许将开启内地券商到香港直接IPO的大幕。
此前,内地券商已经有在香港上市的前例,不过是通过收购香港本地上市券商获得的上市资格。
例如,去年11月,海通证券决定收购大福证券,今年1月份,完美收官,海通证券成为大福证券的大股东。
黄文泰告诉记者,过去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拓展市场,通常会通过收购本土券商来进行,但现在本土券商发展好的没有几个,能收购的目标很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目前券商多会选择直接上市。
"最近有消息传出,时富证券有出售的消息,据说买方是内地券商。"黄文泰说,时富证券是香港本地券商中业务为数不多的发展不错的一家公司。
目前,在香港,券商分成三大阵营:外资大行、中资券商和香港本地券商。高盛、瑞银、摩根等外资大行,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A类券商中有14家券商就是外资大行。
中资券商进入香港的时间不长,最早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但凭借着内地母公司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支持,成长迅速。
香港本地券商则处于最尴尬的地位,虽然占据有利地势,但香港券商大多是家族式经营,不思进取,成长缓慢。
密集设立分公司
和IPO同步,一些内地券商正在纷纷申报设立香港分公司。
《投资者报》记者查看中国证监会行政申请许可受理情况,发现光大证券、中投证券、长江证券都已经递交了香港子公司设立的申请,正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准。
一位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今年5月14日,光大证券就上报了申请材料,7月13日,已经收到证监会的第一次反馈消息。随后,记者向光大证券新闻发言人贺云飞求证,贺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正式消息不能透露,但从最近有关光大证券的新闻中还是能看到蛛丝马迹。
7月11日,光大控股将其旗下全资拥有的光大证券(香港)股权转让给内地光大证券,由于将香港的证券业务直接放到内地证券公司业务里在法律层面没有可操作性,因此极有可能是光大证券成立香港子公司,通过合资或者其他形式来处理光大控股转让的证券业务。
上述知情人士还提到,中投证券于6月7日申报了材料,7月5日第一次收到证监会的反馈。长江证券申报的时间晚一些,7月22日刚刚上报。
7月26日,长江证券的新闻发言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
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共批复12家内地券商在港设立子公司,包括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国都证券共10家券商。
国际化起步
进驻香港地区,拓展亚太乃至全球业务是不少内地券商的梦想。
招商证券(香港)研究部分析师罗锦明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不管是上市、成立分公司还是收购香港本土券商,内地券商的目的无非是一个:把香港看成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跳板,通过学习香港地区的创新产品以及其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熟悉国际规则。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际大行因各种衍生品,亏损累累,市场心理对于金融创新产品有了一定的抵触,但就内地券商来说,创新业务远远不够。目前,内地券商的创新业务多集中在各种集合理财产品,金融衍生品几乎没有涉猎,远远满足不了内地多元化的金融投资需求。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有一番表述,鼓励内地券商选择香港作为国际化起步的第一站。他说,内地证券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向海外市场,应当以香港地区为进军海外市场的首选地,逐步在其他海外市场设立、收购、参股证券类经营机构,从而实现海外市场布局设点,培育和发展海外客户资源,建立海外客户基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长江证券董事会在对2010年业务进行展望时也曾认为,随着国外券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节奏加快、国际板推出的呼声日益高涨,适时启动"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业务,已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不过,黄文泰也提醒说,内地券商还面临着重大挑战。为数众多的香港子公司主要是开展经纪业务,即便是扎根香港十余年的国泰君安,其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零售业务。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国君国际总收入为5.83亿港元,其中71%的收入来自经纪业务,3.2%来自投行业务。
这样的业务构成主要因将近93%的客户具有中国内地背景,仅7%为香港本地客户。黄文泰认为,虽然这给公司带来很大利润,但是这使业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公司所在市场,而在机制、人才、服务等方面,仍与真正的"国际化"相去甚远。
事实上,日本证券界经过多年自身发展,只是在并购了雷曼兄弟之后,才诞生了立足全球的野村证券,但成效如何还尚待观察。"何况刚刚迈出第一步的中资券商们?未来10年,香港能否走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中资券商,前景不容乐观。"黄文泰说。
……
7月20日,国元证券宣布启动香港公司的上市进程,此前不久,国泰君安香港公司刚刚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还未进军香港市场的内地券商也在摩拳擦掌。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的消息,今年5月份以来,已经有光大证券、中投证券、长江证券三家券商申报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目前都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复消息。
"走出去"已经成为内地券商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回避的选择。
"要获得大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券商出海有利于拓展境外业务,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是推进境内外业务联动的桥梁和窗口。"国泰君安在给《投资者报》记者的回复中如此描述上市的意义。
掀起上市大幕
内地券商紧锣密鼓地准备A股上市的同时,其在香港的子公司也掀起了一股上市浪潮。
7月20日,国元证券公告,将启动国元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到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进程,并授权公司经营管理层聘请中介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这是继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后,内地券商在港IPO的第二个案例。7月8日,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君国际)已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群益证券(香港)公司分析师黄文泰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两家公司宣布登陆港交所将对内地券商有较大示范效应,或许将开启内地券商到香港直接IPO的大幕。
此前,内地券商已经有在香港上市的前例,不过是通过收购香港本地上市券商获得的上市资格。
例如,去年11月,海通证券决定收购大福证券,今年1月份,完美收官,海通证券成为大福证券的大股东。
黄文泰告诉记者,过去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拓展市场,通常会通过收购本土券商来进行,但现在本土券商发展好的没有几个,能收购的目标很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目前券商多会选择直接上市。
"最近有消息传出,时富证券有出售的消息,据说买方是内地券商。"黄文泰说,时富证券是香港本地券商中业务为数不多的发展不错的一家公司。
目前,在香港,券商分成三大阵营:外资大行、中资券商和香港本地券商。高盛、瑞银、摩根等外资大行,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A类券商中有14家券商就是外资大行。
中资券商进入香港的时间不长,最早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但凭借着内地母公司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支持,成长迅速。
香港本地券商则处于最尴尬的地位,虽然占据有利地势,但香港券商大多是家族式经营,不思进取,成长缓慢。
密集设立分公司
和IPO同步,一些内地券商正在纷纷申报设立香港分公司。
《投资者报》记者查看中国证监会行政申请许可受理情况,发现光大证券、中投证券、长江证券都已经递交了香港子公司设立的申请,正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准。
一位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今年5月14日,光大证券就上报了申请材料,7月13日,已经收到证监会的第一次反馈消息。随后,记者向光大证券新闻发言人贺云飞求证,贺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正式消息不能透露,但从最近有关光大证券的新闻中还是能看到蛛丝马迹。
7月11日,光大控股将其旗下全资拥有的光大证券(香港)股权转让给内地光大证券,由于将香港的证券业务直接放到内地证券公司业务里在法律层面没有可操作性,因此极有可能是光大证券成立香港子公司,通过合资或者其他形式来处理光大控股转让的证券业务。
上述知情人士还提到,中投证券于6月7日申报了材料,7月5日第一次收到证监会的反馈。长江证券申报的时间晚一些,7月22日刚刚上报。
7月26日,长江证券的新闻发言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
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共批复12家内地券商在港设立子公司,包括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国都证券共10家券商。
国际化起步
进驻香港地区,拓展亚太乃至全球业务是不少内地券商的梦想。
招商证券(香港)研究部分析师罗锦明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不管是上市、成立分公司还是收购香港本土券商,内地券商的目的无非是一个:把香港看成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跳板,通过学习香港地区的创新产品以及其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熟悉国际规则。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际大行因各种衍生品,亏损累累,市场心理对于金融创新产品有了一定的抵触,但就内地券商来说,创新业务远远不够。目前,内地券商的创新业务多集中在各种集合理财产品,金融衍生品几乎没有涉猎,远远满足不了内地多元化的金融投资需求。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有一番表述,鼓励内地券商选择香港作为国际化起步的第一站。他说,内地证券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向海外市场,应当以香港地区为进军海外市场的首选地,逐步在其他海外市场设立、收购、参股证券类经营机构,从而实现海外市场布局设点,培育和发展海外客户资源,建立海外客户基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长江证券董事会在对2010年业务进行展望时也曾认为,随着国外券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节奏加快、国际板推出的呼声日益高涨,适时启动"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业务,已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不过,黄文泰也提醒说,内地券商还面临着重大挑战。为数众多的香港子公司主要是开展经纪业务,即便是扎根香港十余年的国泰君安,其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零售业务。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国君国际总收入为5.83亿港元,其中71%的收入来自经纪业务,3.2%来自投行业务。
这样的业务构成主要因将近93%的客户具有中国内地背景,仅7%为香港本地客户。黄文泰认为,虽然这给公司带来很大利润,但是这使业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公司所在市场,而在机制、人才、服务等方面,仍与真正的"国际化"相去甚远。
事实上,日本证券界经过多年自身发展,只是在并购了雷曼兄弟之后,才诞生了立足全球的野村证券,但成效如何还尚待观察。"何况刚刚迈出第一步的中资券商们?未来10年,香港能否走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中资券商,前景不容乐观。"黄文泰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