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月”定格 6大基金公司齐称震荡依旧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红七月” 基金公司 震荡
  • 发布时间:2010-08-02 11:13
  "A股市场整体趋势性机会不明显,但经过二季度系统性风险的释放,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是国内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华夏基金7月末提供给《投资者报》记者未来投资策略的一段关键性话语。

  在7月下旬披露完毕的基金二季报中,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华夏策略基金仓位在75%上下,这让市场人士纷纷揣摩其高仓位背后的投资心理。其实,这与华夏基金整体判断"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契合。

  华夏基金认为,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但市场对企业盈利预期并不乐观。相比而言,华夏基金看好中低端消费品,特别是必需品的上市公司;其次是新兴产业中,市场空间较大、资金回报率较高的产业和企业;三是受益于三、四线城市发展机会的上市公司;此外是下跌幅度较大、被过度低估的价值型周期性行业。

  本周除了华夏基金,走进《投资者报》"基金经理面对面"专栏晒晒自己观点的还有其他5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兴业全球副总经理杜昌勇、光大保德信副总经理张弛、华泰柏瑞投资部总监汪晖、嘉实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刘熹,以及万家180指数基金经理欧庆铃。

  资金供给最紧张时刻过去

  《投资者报》:华夏基金对市场的判断,汪晖是否认同?

  汪晖:我们觉得接下来几个月的市场相对会宽松点。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是信贷同比增速、M1、M2等流动性指标将在8、9月份到达阶段性底部,后续不排除有所好转;二是三季度是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观察期,继续加大紧缩的概率较小,但大幅刺激的条件也不具备,所以政策对估值的压制或提升的幅度不会很大。

  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料将实质性回落,经济下行风险期间可能会相对充分的释放;从股票市场资金供需角度看,经过约两个月的时间,银行股巨额再融资将最终尘埃落定,而资金供给最紧张的时刻也将过去。

  投资者陆续抢筹指数基金

  《投资者报》:从6月末至今,我们采访的基金经理大部分偏乐观,刚刚过去的"红七月"势必让不少仓位较重的基金获益匪浅,其中又以分级基金、指数基金抢眼。截至7月末,股指累计反弹超过10%,而银华深100锐进份额、兴业合润B等分级基金,上涨近15%。杜昌勇能否谈谈兴业合润下一步的配置方向及兴业基金"红七月"之后的判断?

  杜昌勇:兴业合润分级基金现在比较看好低估值的周期类股票超跌反弹机会,但中长期还是看好大众消费品及估值合理的部分医药股,由于政策在短期内很快放松的可能性不大,大盘难现趋势性机会,短期维持震荡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我们的仓位并未提到很高的水平。

  当然,在目前点位对大盘也不要太悲观,市场已反映许多悲观预期。指望市场近期再现2006~2007年大行情的可能性极小,但经历充分调整的市场,应该会有一定幅度反弹。

  《投资者报》: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上周,标准股基平均涨幅为5.28%,而标准指基平均周净值增长率为6.36%。欧庆玲是否感受到最近申购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在增加?

  欧庆铃:在市场处于长期牛市或底部反弹时,指数基金因90%以上的高仓位而能及时准确地跟上市场上涨步伐,我们注意到,一些精明的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确实会采取分阶段持续申购的策略,而在市场出现强势反弹或反转迹象时,会加大申购力度,从而获取更大的超额收益。

  上海财汇信息通过对比股基申购赎回情况发现,指基上半年净申购明显,55只指基二季度末总份额与去年底相比增加251.93亿份,净申购率7.72%。从目前市场来看,个股和板块风险尚未完全释放,投资者仍要防范非系统性风险,我们建议选择覆盖面较广的指数产品。

  详解类保本机制关键点

  《投资者报》:我们在前两期曾采访过刘熹,了解嘉实正在发行的"类保本"债券基金,这只基金最近还鲜明地打出了"替代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银信产品旗号",十分惹眼。但很多读者反馈,他们对"类保本"仍不了解,刘熹能否进一步介绍?

  刘熹:在国际市场中,保本基金分为有担保人的保证基金和无担保人的护本基金两种。而目前国内只有有担保人的保本基金。嘉实稳固收益"类保本"的特点是,按照保本基金的CPPI策略来提供本金保障,只是没有引入担保人提供法律保障。

  具体来说,嘉实稳固收益和保本基金一样,都是采取CPPI的保本策略以安全垫子去博取较高回报,但二者的安全垫子存在差别。一般保本基金保的是固定的1.01元,而嘉实稳固收益同时采用了护本目标抬升机制,在完成第一期目标的前提下,将逐年上调护本目标。

  需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一般投资者只有在认购期购买并持有到期,才能享有保本条款所承诺的权利。如投资者在保本周期到期前因急需资金而赎回基金,发生亏损需自己承担亏损部分。因此对资金流动性需求较高的投资者,保本基金并不是明智之选。

  基金寻求网上直销突围

  《投资者报》:张弛在公司并非分管投研的副总,而是主管银行销售渠道等市场业务。基金公司销售难一直是本报关注的热点,今年在新基金发行规模急剧缩水和销售成本大幅上升的双重夹击下,我们也听闻基金公司开始在营销方式上谋变,加大网上直销的力度是否成了很多公司的选择?

  张弛:是。加大网上直销力度,不仅是弱市环境下的应对之举,也符合中国基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网络直销从初具规模到迅速增长,正是国内基金业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2005年的9月和10月,国内有30家基金公司开通电子直销,规模只有每月3000万元左右;但到2006年1月,随着银行系基金加入网络直销大军后,开通公司达40多家,直销规模迅速升高到5000万元至6000万元。

  目前,国内60家公司全部开通了网上直销业务,整体规模较几年前有了大幅增长。我们注意到,参与网上直销的投资者更主动、理性,富有判断力,从年龄结构来看,大多是中青年,而这部分投资者恰恰是基金公司重要的客户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