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引发连锁反应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基金公司 股权 连锁反应
  • 发布时间:2010-08-02 11:08
  基金公司,是各方资本眼中炙手可热的摇钱树,基金股权也被虎视眈眈。但资本是冷血的,他们不会关注到,股东更替后,一家基金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甚至单只基金的运作都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而这种反应,好坏不一而足。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所在公司两年前股权发生变更后,管理层至普通员工都发生了较大"清洗",受牵连的还有公司产品业绩的下滑和规模的落后。

  这是一家典型的因股权变动而发展上滞后同行的公司。

  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60家基金公司中共有3家成立以来股权变动在5次,分别为博时、国泰和泰达宏利,另有6家发生过4次股权变动。这些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无一例外处在行业中上游,团队与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嬗变。

  多元化股东与绝对控股

  如果基金公司的投资团队和业绩变化是基金公司沉浮的表象,股权的辗转腾挪,很多时候能直指这些变动的核心。

  博时与国泰都是近一年内股权发生较大变化的公司。在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这两家公司的股权都处于多位小股东并存的均衡状态。但其近来的股权变更,都在朝大股东绝对控股的格局转变。

  2004年1月,金信信托从光大证券手中接过博时基金25%股权,以48%的持股比例成为博时第一大股东;2005年底,金信信托停业整顿;2007年底,招商证券经过近200次举牌,获得博时48%的股权,以总持有73%的股份成为博时绝对控股股东。

  正是从2007年开始,博时通过大比例分红、分拆等方式,进行集中持续营销,规模大幅增加。同时也导致大量投资者高位追买基金,损失惨重。2008年,博时旗下12只偏股型基金合计亏损978亿元。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认为,这源于公司在经营层面的急功近利和短视,投资者利益与公司管理层或股东利益发生矛盾。

  由于购买博时股权付出较高成本,招商证券面临较大资金压力。2009年11月18日,招商证券将24%股权转让给4家国内公司,博时成为股东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

  在进入2010年后,博时副总经理李全、博时数量组投资总监陈亮和博时超大盘ETF基金经理张晓军相继离任,总经理肖风也被传可能离职。

  相比而言,2006年之前,国泰基金在股东层面也未有绝对控股股东出现。

  在2004年至2007年之间的数次股权变动后,国泰总是伴随着新的总经理上任。一个标志性转变是,2007年10月,中国建银投资公司以70%的持股比例成为国泰第一大股东。国泰随后迎来了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推荐的总经理金旭。

  2008年4月,国泰拉开基金经理变更序幕。在更换基金经理后,该公司大部分基金产品业绩曾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国泰金鹰从变更时在173只股票型基金中排第23名下降至74名;在122只混合型基金中,国泰金鼎、国泰金龙、国泰金马和国泰金鹏均滑落至同类后五分之一。

  股权变更后风格转变

  在基金行业,基金公司更换名称并不鲜见,《投资者报》统计发现有7家公司曾换过名字。当中6家的名称都只改过一次,唯独泰达宏利"嗜爱"改名。

  从最初的湘财合丰,到后来的湘财荷银、泰达荷银、泰达宏利,在频频更名的背后,这家基金公司的股权变动最频繁。在3家股权变动5次的基金公司中,成立于2002年的泰达宏利也最为年轻。

  在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的短短一年零一个月里,泰达宏利股权遇到3次转让。应该说,这一系列的变更对该公司旗下产品的业绩并未造成负面影响。

  2004年,该公司3只股票型基金泰达宏利成长、泰达宏利周期和泰达宏利稳定在70只股票型基金中分别排名第1、12和18位;2005年泰达宏利成长、泰达宏利稳定和泰达宏利精选均位列同类前四分之一。

  2006年4月,北方信托接替湘财证券成为第一大股东,北方信托隶属于天津泰达,湘财荷银自此正式更名为泰达荷银。2007年开始,随着新股东的到来,泰达宏利业绩和风格开始遇到分水岭。该公司虽没抓住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但自此投资风格开始"定格"为牛市滞涨、熊市抗跌。

  两只混合型基金泰达宏利效率优选和泰达宏利风险预算2007年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倒数;2008年熊市,泰达宏利整体业绩排名靠前,王勇领衔的荷银成长最终超越华夏大盘成为当年冠军。

  2009年小牛市,泰达宏利偏股基金业绩在6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8,2010年上半年市场大跌,泰达宏利偏股型基金业绩上升25位,排名第13。

  伴随股权变动,该公司人员流动也明显增强,从早期的曾昭雄、吴剑飞,2007年的康赛波、温震宇和梁钧,到2008年魏延君、彭泳,再到2009年的李泽刚,一连串投研人员辞职。

  2009年11月,加拿大保险商宏利金融宣布耗资1.56亿美元购入富通银行所持的泰达荷银49%股权,公司名称由此定格为如今的泰达宏利。

  基金股权呼唤"长捂"

  虽说基金公司股权变动影响可好可坏,关键在如何运作,但对9家股权变动在4次或4次以上的基金公司,已给公司平稳运作带来难题,这也是管理层和广大持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股东一换,总经理也生变。但总经理履新需要有证监会报批的过程,按照证监会规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到位是不允许发新产品的,这对公司发展耽误不少。推倒重来要想恢复内伤谈何容易?"上述北京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对《投资者报》记者感叹。

  受影响的还有投研团队与业绩,"公司新的投资总监上任时间并不长,整体投资思路和流程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因而业绩短期不可能有爆发。只有等到公司慢慢稳定下来,整个制度体系和业绩有一定改善后,再给持有人一个好的交代。"他表示。

  2006年5月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及股权处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行为,要求"持有基金管理公司股权未满1年的股东,不得将所持股权出让。"此后,基金股东对股权不似之前那样"屁股没坐热"就抛弃,但1年的时间,远不足以给基金公司带来上下体系的构建空间。

  当下《基金法》的修改,正朝着推进多元化的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多种基金组织形式等促进行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基金股权多元化与绝对控股两种模式见仁见智,不过,控股模式更容易在基金公司内部形成稳定的管理层。

  但这是把双刃剑,大股东绝对控股,其他小股东难以与之形成制衡,容易滋生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

  同时,强硬股东对公司正常运转的干预,也是令当下不少基金公司头疼的难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