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探底可控,经济增长何从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二次探底 经济 增长
  • 发布时间:2010-08-02 09:44
7月27日,央行发布的《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指出,虽然当前经济增长表现出一些放缓迹象,但目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良好,未来经济放缓趋稳的可能性较大,但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此前,连续的宏观调控以及国内GDP的环比滑落,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已引发市场对国内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虽然官方的表态暂时缓解之前疑虑,但接下来,国内经济将在何时探底回稳?又将靠什么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

  《投资者报》整理了包括原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国务院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和清华经管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金占明教授等多位专家的观点,以期探寻经济发展的脉搏。

  二次探底真的无忧?

  赵晓的担忧来自“世界经济形势在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原以为美国经济最坏,现在发现欧洲比美国更糟。而欧洲的复苏又依赖于美国,但美国现在的问题也很大,它的复苏完全建立在比较强劲的财政补贴上面,现在它的财政赤字已经非常非常大了。那么高的财政赤字,这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未来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增长的放慢和通货膨胀的攀高。如果根据这样一个走势,美国经济的未来是存在风险的。再加上美国原来考虑的就是2010年要退出刺激政策,如果退出刺激政策,一定是二次探底。

  “尽管二次探底我不相信会发生,但它也许真的会发生。”乐观的胡祖六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心。他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爆发大萧条,事实证明取得良好的效果,都来自于许多国家不惜代价的刺激计划。当然,历史经验也证明,超强的货币政策、过多流动性的泛滥,肯定或迟或早会带来泡沫经济。而目前,全球经济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大部分人还是担心探底风险、失业风险和通胀风险,因此,如果这个时候选择政策退出,时机、方式,要慎之又慎。

  胡祖六表示,美国的经济跟国内的经济不太一样,它不是靠投资拉动,也不是靠出口,主要靠消费,而现在它的劳工市场是一个没有就业的复苏,失业率居高不下,这显然对居民消费是一个隐患。“因此,我担心的不是说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回到2009年衰退,而是复苏是否强劲,是否可持续,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而对于目前热议的通胀担忧,赵晓和胡祖六都表示,“CPI压力不大”。

  胡祖六认为,现在目前全球经济应该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发达国家总体还是很疲软,只有新兴市场比较有活力。虽然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给通胀一个导火索,但从全球来看,仍然处于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所以不用担心短期会有通胀。

  而在赵晓看来,通胀只是个短期话题,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和增长周期才是关键。他坦言,“现在我担心的是明年上半年。”他强调,经济必须从调控走向调理,因为当我们谈调控的时候,都是短期的宏观政策手段,这是完全必要的。中国经济要真正走向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那么必须从调控转向对整个经济的调理。

  赵晓例举了一组数据: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而我们的经济总量才5万亿美元,跟美国相差很远。但是,货币供应量已在去年超过美国,世界第二,今年已经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一。过去的10年里面,国内经济增长平均不到10%,但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长23%。这样一种方式,最后会出什么结果?所以现在中国经济,一定要进行调理。“否则你就会发现,它也有问题。为什么我们说美国经济比中国经济安全,因为它的问题都出完了。”赵晓表示。另外,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是全球化基础上的外向型增长(依靠出口),再就是过去的中国人口红利。但现在,中国老龄化的人口60岁以上,2009年达到了12.5%;今年高考生的人数下降了75万;中小学已经招不满了;劳工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口红利进入到转折点。

  经济增长何处寻

  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巴曙松看业,转型主要是三条主线:首先,原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出口和投资,现在金融危机冲击的欧美大国,它不仅自己进口的力量大量减少,甚至自己还要强调出口,如美国推出所谓的出口倍增计划,它是最大的消费国,现在都要强调出口,所以你再靠出口带动,空间已经不大;第二,就是我们原来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资,靠工业、第二产业,但实际上,这中间我们的服务业相对薄弱,比如产品从北京运到湖南,其成本大于运到欧洲或美国等地的成本,所以说明整个物流体系、服务体系配套发展严重不足;第三,原来低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定价能力,这是靠创新、靠劳动力素质提高引发的转型,这一点也是不得不转。在经济学上叫刘易斯拐点。

  但巴曙松也坦言,虽然国内实体经济较好,但上半年A股表现全球倒数第二,为什么?因为,人们总是担心经济转型之后,经济回落。特别当投资减速以及房地产遭遇调控时,谁又能担起中国经济的重任?低碳、高铁,诸如这样的猜测还有很多。

  巴曙松直言,“与其关注产业,还不如关注怎样城市化,怎么加速,怎么放松管制更好。”他认为,应该大幅放松管制,特别是一些服务业的准入管制,使企业能够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这些产业中来,它对资源的消耗越少,越有助于我们生产的效率提高,而且解决就业。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很多行业受到非常严格的准入审批,所以民间资本想进入很难。

  而对于城镇化,赵晓同样给出了一组数据:2003年到2008年粗略估算了一下,在这个期间,中国每一个人进入到城市,相应的内需是50万元人民币。如果按城市人口计算,只占全国的33%,如果这个比例增长一倍,中国会有225万亿元内需,这也意味着中国以后还会有9%以上的高增长。

  这与巴曙松的观点不谋而合,“原来为欧美消费者而生产,可能未来主导的力量慢慢就转向中国人自己的消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