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硅股:再启增发有助盈利重归升势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有研硅股 盈利 重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02 09:54
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这家以单晶硅材料为主营的企业,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大幅下挫而陷入困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经历了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经营考验和挑战,产品订单急剧下降,销售价格大幅降低,经营业绩陷入历史低谷,全年亏损近3400万元。
2009年下半年,随着半导体行业缓慢复苏,有研硅股在第四季度单季实现净利润2813.94万元,环比增长94.67%;到今年上半年,公司顺利扭亏。
借着行业复苏的东风,有研硅股近日重启非公开增发。有业内人士分析,公司正在进行的非公开增发项目,将给公司未来的盈利前景带来比较美好的预期。
至于市场期待的资产重组,虽然有媒体报道公司大股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将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但有研硅股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接受《投资者报》询问时,均表示并没有获得确切消息,目前重组并未进行。
同时,由于有研硅股已经转让大部分稀土公司的股份,寄望公司注入稀土资产的愿望恐怕也很难实现;即便大股东与钢研集团重组,对公司的利好也有限。
基因优势
1998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作为独家发起人,对其下属的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红外材料研究所的净资产和北京金鑫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50%的权益改组设立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9年发行上市,成为首家院所类上市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从建国初开始了对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是我国半导体材料的鼻祖。从1958年中国第一根直拉硅单晶、1961年第一根区熔硅单晶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根4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直拉硅单晶全部由有研总院主持攻关完成,技术上国内无出其右者。
上市后,有研硅股继承了有研总院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的主要技术、设备和人才,多次承担 “九五”、“十五”硅材料研究重大课题,完成了2项国家产业化工程,获得23项新技术专利,实现了我国硅单晶行业的九个“第一”,在支撑国内微电子产业发展及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0年,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6(8)英寸硅片抛光生产线;2002年成功拉制中国第一根18英寸直拉硅单晶;2003年研制成功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2005年建成中国第一条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中试生产线。12英寸以及12英寸以上直拉硅单晶的研制成功以及12英寸线的建成投产使得公司在技术上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半导体材料先进行列,成为主流产品的供应厂商。
公司的定位是成为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硅片供应商,其未来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为业界广泛看好,这仍然得益于公司自北京有色研究总院获得的人才优势。比如公司现任董事长、前任总经理周旗钢,曾担任“十五”期间“国家863”微电子配套材料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公司前任董事长屠海令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半导体材料专家,领导并参加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硅抛光片工程及专项项目。
重启增发助盈利回暖
7月26日,有研硅股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A股事宜。就本次增发的有关问题,《投资者报》近日特意致电有研硅股投资者关系部门。
据该部门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公司本次增发募集资金的投向是8英寸集成电路用硅单晶项目。“这次增发主要是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因为目前国内8英寸硅单晶硅供不应求,我们判断未来市场的供应还有一个缺口,所以这次增发募资8英寸项目。并不表示公司放弃12英寸项目,就是想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是有研硅股时隔3年后再次启动非公开增发事宜。早在2007年7月,有研硅股就公布了一项增发方案,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000万股,募集4.5亿元资金,增发价格不低于决议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的90%(27元/股)。募投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年产24万片12英寸集成电路用硅单晶、年产140吨大直径硅单晶项目、年产240吨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等三大项目。
但增发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大盘自2007年10月就开始持续低迷。2008年1月,有研硅股无奈公告,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调整为不少于1000万股不超过2500万,发行价不低于21.67元。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研硅股股价一落千丈,最低跌至7.74元,增发也成为泡影。
行业回暖让公司重拾增发。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公司抛光片产品已大部分转为内销,国内市场比重明显加大;出口产品主要为大直径单晶,重点销往日本、韩国等地,产品需求逐步恢复。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生产8英寸硅片的企业,有研硅股此次的增发被业内看好。有分析认为,目前公司单晶硅片业务虽然产量已经恢复,但由于硅片价格仍在底部,因此处于微利水平,此次增发募集资金后,公司单晶硅硅片的议价能力将大幅提高。
山西证券行业分析师王田认为,公司选择对8英寸硅单晶进行增发是遵循国内需求的结果。公司核心竞争力相当突出,在8英寸硅片上具有绝对的研发实力,因此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应该不难”。
研究所“近亲”困惑
然而,公司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继承自研究院所,所以在有研硅股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些与上市公司不太相称的因子。
首先,有研硅股也和其他科研院所类上市公司一样,存在着大量的关联交易。根据公司公告,2009年公司与大股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关联交易总额达到4096.85万元,其中主要是支付房租、水电费和设备租赁费用,三项分别为882.58万元、2533.71万元和549.7万元,此外还分别支付综合服务费58万元、原材料采购费72.85万元。此前几年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其次,人员和公司的独立性同样是有研硅股必须面对的问题。自上市以来,有研硅股多数高管同时在大股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任职,比如,前任公司董事长屠海令同时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董事张少明同时担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书记;现任公司董事长周旗钢、董事熊柏青、黄松涛、李延利同时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从监事转为董事的马继儒则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总会计师等等。
而从研究院所到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同样需要大力完善。2006年4月,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公司成立八年后,完成了从单一研究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体的转变。不过,2007年公司自查后的公告显示,公司仍然存在着诸如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职权行使力度有待深化和加强;经理议事机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一定补充和完善并加强执行力度;治理创新措施执行不够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内容有待丰富,水平有待提高等5方面的问题。此后,公司公告称,这些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