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无处不英雄 北京抗日英雄谱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程,马福,崔显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2 08:11
2015年8月15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积极抗日、奋勇杀敌。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英雄风貌,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马福:地道筑成抗日堡垒
马福(1895—1979),人称“老统一”,焦庄户村人。早年闯过关东,194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3年被选为村长。
1939年夏,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成为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在村长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民兵经常到敌占区袭扰、破坏。
一次敌人来了,马福来不及向村外撤离,就躲进了储存白薯的地窖。受到这次逃生经历的启发,他想到把各家的白薯窖连接成暗道实现地下出村。马福找来村里的抗日骨干,一边找人设计方案,一边发动群众,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完成了预想的地道工程。
1944年,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教育科长到焦庄户指导推广冀中地道战的经验,根据保定冉庄的经验,借助“凹”字,讲解了地道设计以及利用翻板防水、防烟、防毒气的原理。全村开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并与南边的唐洞村、北边的大北坞村建成了连接三村的地下长城。
1944年5月,上级决定端掉龙湾屯的日伪炮楼。马福率领民兵把地道挖到离炮楼四五百米远的地方,打下了这个炮楼,俘虏伪军40多人,缴获很多军用物资。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
崔显堂:“伪乡长”真抗日
崔显堂(1896—1942),门头沟区田庄村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主任。1942年5月受党组织指示担任“伪乡长”,从事秘密抗日工作,同年7月牺牲。1983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38年的冬,崔显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田庄地区党组织决定成立合作社,党员崔显堂被委任为合作社主任。
1942年5月,日军在田庄村设据点,想任命崔显堂为田庄乡乡长。对于伪乡长的职务,组织上要求他接受这个职务,认为凭借这个合法身份可以打入敌人内部,侦察敌情。于是,崔显堂开始以“伪乡长”的身份应付日军,而晚上则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当有八路军战士被捕或村里的老百姓被抓走时,崔显堂总是设法营救,丝毫不顾个人安危。
在日军看来,在田庄建了炮楼,搞了并村,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活动理应会大大减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开始怀疑崔显堂。1942年6月,日军以工作不利之由,三次抓捕、拷打崔显堂。7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崔显堂惨遭严刑拷问而不改初衷,被押赴刑场。行刑前,崔显堂挣脱绳索后与日军搏斗中负伤,后被日军用刀刺死,光荣牺牲。
崔显堂牺牲后,他的真实身份连家人都不知道。直到1978年,原七区区委书记崔兆春回乡探亲,才揭开崔显堂做“伪乡长”之谜。经崔兆春证明,几年后党和政府正式追认崔显堂为革命烈士。
李铮:大宅门中秘密抗日
李铮(1908—1981),又名李竹浓,北京人,同仁堂十三世乐元可的夫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平津情报组成员。她与丈夫乐元可一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投身平津情报站的地下工作,为地下组织保管、兑换经费,被誉为地下情报组织的“金库主任”。
说起同仁堂,响当当的京城老字号。但是,以同仁堂少奶奶李铮为代表的同仁堂那段红色历史,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1939年的一天,乐家的外甥杨宁从外地来到乐家并住了下来。其实杨宁是中共北方分局社会部派回到北平的地下情报组成员。在杨宁的影响下,乐元可、李铮夫妇从同情抗日到最后投身抗日地下工作。
大宅门因为房间多、宅院深,便于掩护,每逢有人来接头或密谈时,李铮就在暗中进行掩护。一天晚上,杨宁等人在书房里交换情况、分析情报。商量完后,杨宁对书房外的李铮说:“表嫂,我们饿了,给我们熬碗粥喝吧!”李铮一听,应声说道:“粥早就熬好了。不但够吃,米汤还特多!”原来喝粥只是个托词,用米汤密写情报才是真的。粥端上来,米汤也盛了一大碗。于是,杨宁开始用米汤写情报,李铮又回到外间“站岗放哨”。
日伪当局对根据地严密封锁,号称“就连鸟都飞不过去”。乐元可、李铮除了完成地下党交给的任务外,还主动为根据地采购急需的中西药品和医学书籍,无偿赠送一些珍贵药品。
许言午:马家堡巧造火车事端
许言午(1912—2005),辽宁本溪怀仁县人。1945年8月至1948年3月,任中共北平铁路工作委员会所属的前门地区铁路工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铁路局副局长等职,1982年离休。
1944年7月11日,马家堡车站一片狼藉,304次特快列车的车头和5节车厢冲出土挡,全部仰面翻在铁轨边的土路上。尤其是第一节“展望号”高级车厢,在后面车厢的巨大撞击下,扭成了麻花状。豪华车厢里的23名日军将、佐、尉级军官无一幸免。马家堡列车倾覆事件震惊了华北日伪当局,也震惊了日本国内的有关部门。
当时,马家堡站是个小站,站长叫许言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日军占领家园,许言午同很多东北人一样,踏上了艰难的逃亡之旅,只身逃到北平。1936年,许言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铁路工作委员会一名地下党员。车站扳道员申连科,是地下党的积极分子。
1944年7月的一天,申连科对许言午说:“老许,道岔信号电线老了,下雨的时候信号灯乱变,要不要修一修。”许言午听了这话,小声说:“甭修了,这也许对我们有用。”
7月11日上午,正好下小雨。路局方面通知,要求沿途注意保护从北平开往青岛的304次特快。许言午想:车上肯定有日伪方面的大人物!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施巧计倾覆列车,打击日寇。
10点过后不久,304次特快离车站越来越近,许言午向申连科示意,申连科立即打出列车从干线通过的信号,同时却将道岔扳到会车的停靠线上。304次特快日本司机看到通过信号,丝毫没有减速,就听轰的一声,列车冲出铁轨。
董鲁安:假扮出家秘赴根据地
董鲁安(1896—1953),蒙古族,河北宛平人,现代修辞学家。青年时代董鲁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他曾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等。
董鲁安曾参加五四运动,参与火烧赵家楼,后在天安门集会时被军警围住,囚禁在北京大学第三院一晚上。这一段青年时的经历,奠定了他人生爱国主义的主基调。
“七七事变”后,因经常掩护进步青年抗日活动,曾遭日伪软禁两个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并封闭了燕京大学,董鲁安拒不受聘于当时的所谓国立大学。
1942年春,晋察冀根据地和董鲁安联系,聘请他到边区工作,他慨然前往。5月的一天,董鲁安用消字灵将“良民证”上职业一栏的“教授”二字抹去,换上“商人”字样,并同夫人商量好,故意留下一张纸条,上写“看破红尘,决心去五台山出家,家人不必悲伤,亦无需寻找”云云。次日清晨,董鲁安一副商人打扮,前往前门车站。可惜他此次易装出走,因途经日伪清剿而中断,不得不暂返家中。
8月中旬,董鲁安终于闯过日伪封锁线,抵达晋察冀解放区,受到聂荣臻将军的欢迎。当他穿上解放区为他裁制的军服时,曾作诗自诩:“旧来学侣如相识,可笑书生作老兵。”
冯运修:书生刺客神枪锄奸
冯运修(1921—1940),他牺牲在19岁花样年龄。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人称“书生枪手”。冯运修家世显赫,舅舅齐燮元,曾是直系军阀首领。因为齐燮元的关系,冯运修能经常出入军营,练得一手好枪法。
1940年7月7日,伪新民会的机关报《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主办“庆祝皇军圣战三周年”的庆祝会。得知消息,一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秘密地下抗日锄奸组织——北平抗日杀奸团,决定刺杀吴菊痴。负责完成这次任务的就是身为“抗团”骨干的冯运修。
庆祝会结束后,冯运修骑自行车尾随吴菊痴乘坐的黄包车,单手持枪,对准吴菊痴的脑袋连开两枪,然后迅速撤离,吴菊痴重伤毙命。
8月7日,日本宪兵队包围了冯运修的住所。日伪军警破门而入,发现了藏在厨房里的冯运修,喊话叫他投降。喊话未果后,日伪军警冲向厨房,冯运修开枪还击,击伤两名军警。敌人放弃了活捉“刺客”的企图,乱枪扫射。
冯运修的枪声渐渐停止后,日伪特务走进厨房,发现冯运修右手中弹,换成左手持枪,身中数弹,已奄奄一息。1940年8月8日夜,冯运修牺牲在中央医院。其实1940年,冯运修已经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可惜8月8日牺牲,未能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