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鲜活档案 历史文化灿烂文明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故宫,历史,辛亥革命
  • 发布时间:2015-08-12 14:37

  故宫博物院

  走进故宫博物院,沿中轴线前行,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怀;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和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沧桑……然而,这并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全部。

  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它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今年它已走过90年风雨历程。

  成立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辛亥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隆裕皇太后被迫宣布清末代皇帝、六岁的清逊帝溥仪退位。紫禁城被收归国有,紫禁城不再是皇权统治的地方,这时的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故宫。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要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的文物移至故宫。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清皇室小朝廷暂时居住在故宫后宫。历时十三年的时间里,清皇室除了密谋复辟,还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故宫转走大量文物。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这年11月5日上午,清朝逊位皇帝溥仪,收到民国政府的一份公文,上面写着:“大清宣统(即溥仪)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当天下午,溥仪被请出了宫,紧接着,清室善后委员会前来点查宫内物品。根据《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初步清点出的文物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这些文物都是稀世珍品。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通电全国。历经五百年兴衰荣辱,帝王宫殿的大门终于向公众敞开。

  开放的当天,故宫博物院的参观门票是1块大洋,那个时候民间有俗语:“4个大洋1头牛”。但尽管这样,据报道,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

  布局

  故宫博物院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宫殿建筑9000多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左右辅以文华殿、武英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后寝以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为中心,左右辅以东西六宫,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明清两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多为历代艺术珍品。

  故宫展览有“宫廷史迹陈列”和“历代艺术陈列”两大体。前者主要是中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西路养心殿、储秀宫等宫廷原状陈列;后者分布在中路各宫殿的两庑和东路殿宇,如陶瓷馆、青铜器馆、绘画馆、珍宝馆、钟表馆等,展示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陶瓷馆为“陶瓷通史陈列”,展出了各时代陶瓷精品400多件。青铜器馆展出了商、周、春秋、战国各时代青铜代表器物,反映了我国青铜文化的基本面貌。绘画馆以专题展览为主,轮流展出馆藏绘画精品。珍宝馆1958年开馆,是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常年开馆的陈列馆之一。与钟表馆一道以展示清代宫廷文物珍玩为主,并同书画、陶瓷、青铜、工艺等各馆共同组成故宫陈列体系,与古建筑原状群展示相互辉映。

  捐赠

  走过90个春秋的故宫博物院,不仅一如既往精心保管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皇家宫殿和旧藏珍宝,而且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形成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领域的总数超过180万件的珍贵馆藏。漫步在故宫博物院的常设文物专馆,或者欣赏频繁推出的专题文物展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自1939年故宫博物院接收外国人文纳的第一笔捐赠至今,已有近800人给故宫捐赠了3万余件文物,故宫藏品由此变得更加丰富而系统。

  2005年4月28日,曾作为清代后妃的居所、康熙帝的诞生之地的景仁宫迎来了新的使命。这一天,在面积并不算大的景仁宫的墙壁上,镌刻此前近70年中向故宫捐赠个人藏品的所有捐赠者的姓名的工作终于完成,名曰景仁榜。榜单上,王世襄、史树青、马衡、郑振铎、章乃器、朱家潘、陈半丁等在收藏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悉数在列。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第一次捐赠高潮也为之到来。彼时,经过长久战乱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时,随着新政权获得人们的日益认可,文物捐赠也异常踊跃。根据镌刻在景仁榜上的名字统计,仅仅1950年的捐赠就达到15次,是此前十年之和。

  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说,这时候的捐赠者的心态最为复杂。有的是出于对新政权的感恩,有的出于保护文物的拳拳之心,当然也有一些是出于积极表现的心态。从捐赠者成分来看,文物专家、文物商人是主体。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宣德大王”孙瀛洲、学者郑振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等,都是捐献大家,他们所捐文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极其珍贵。

  在收藏界,张伯驹倾囊收藏、无私捐赠的故事是有口皆碑的。1937年,他几经周折以4万大洋的价格收藏了西晋陆机的《平复帖》;1946年他将公学胡同的一所宅院卖给辅仁大学,再加上妻子潘素变卖的首饰,凑成黄金二百四十两,购得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而从郭世五处购买的李白书法《上阳台帖》和唐寅《蜀官妓图》,仅定金就6万大洋;范仲淹手书《道服赞》也花费了他110两黄金。1956年,为收藏这些字画而倾家荡产的张伯驹,又一举捐赠了《平复帖》等8件国宝级书画,现均为故宫馆藏。

  然而当文物价值通过拍卖等形式逐渐得到承认的时候,却直接带来了两个后果:文物价格的上涨速度超出想象;个人捐赠的数量越来越少。

  1995年,梁金生代表故宫竞拍宋代张先的《十咏图》,600万起价的一幅画,经过多轮举牌,最后以1800万的高价,将这件国宝留在了故宫。“当时如果不是因为代表故宫,可能还会有人举牌,因为知道我是代表故宫竞拍,所以旁边的人当时都在喊‘就给故宫吧’,这样后来才没有人举牌。”想起这段往事,梁金生至今还颇为感慨。

  然而,作为一个由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故宫常受制于经费,许多曾经从故宫流失的文物,也不能放开了去竞拍。而征集经费,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左右,但对于回购征集已经被市场热炒成天价的故宫旧藏,依旧是杯水车薪。以价值为衡量准则的商业社会,使过去70余年里的捐赠文物高潮,仿佛有着一股戛然而止的迹象。

  梁金生说,大的藏家在晚年大多数都会选择将藏品奉献给国家。对于文物,这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也是文化的最佳传承方式。不过,梁金生也承认,“如今捐赠者的确是越来越少”。

  未来

  步入新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维修工程,在让古老的紫禁城焕发新生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着弥足珍贵的传统建筑工艺。

  当前,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对古建筑、院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和90年的故宫博物院历程进行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故宫学”体系,意在向世人揭示紫禁城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近10年来,步入信息化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在虚拟的时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紫禁城同样辉煌的“数字故宫”,邀请人们走进这片曾经神秘的领地,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圣殿。

  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今,昔日皇宫禁地那重重宫阙,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宝的巨大宝库,也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因此,故宫博物院的生命线,就依附在紫禁城宫殿中,顺着它的文化脉络生长、延伸……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