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装置的悖论

  气温升高,雨季来临,也就有了高温或大雨引发的各种事故。近期,一系列儿童被遗忘在车内导致身亡的事件就是这样;城市内涝中没顶的小轿车,也让人回想起北京司机溺毙车内的惨剧。这类事故突然多起来,大概是因为私家车普及速度太快,各类事故的总量都在增加。还因为非职业司机(及乘用的家人)安全素养的提升远远赶不上私家车普及的速率。再有,就是一个令人倍感无奈的因素:安全装置变成了夺命机关。

  发生惨剧的汽车,都配备了主流的安全装置。行驶过程中,门窗自动落锁,可以有效避免行进过程中误开车门。这样的自动功能有赖于电子技术。即便司机忘记锁闭门窗,自动装置感应到车辆行驶状况后会代劳锁闭门窗。可悲的是,一旦电子装置因为浸水、断电等原因失灵,门窗无法手动打开。司机在积水路段遭遇的不幸,即“得益于”这种安全装置。安全装置能够防止误开车门,也具有防盗抢的功能。拜电子科技所赐,车辆停放后锁车举动变得简单轻盈--手指轻按遥控钥匙,门窗自动锁闭,盗贼无法开启门窗。伴随自动系统的启动,往往有悦耳动听的提示音,似乎传达出司机愉悦、安心的心理状态。然而,“轻松”很可能就是“轻率”,很可能就是匆匆离开时忘记了后排座位熟睡的孩子!给司机以“轻松”,意味着把太多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了自动系统。一旦强大的锁闭系统发威(或发疯),里面的人员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很难打开门窗透气。汽车的安全系统,潜藏着巨大风险!

  按理说,车内或车外的人员无法正常开闭门窗,那么暴力手段也许。可叹的是安全装置还包括了新型材料的运用。面对超强的防爆玻璃和坚实、密闭的框架结构,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在有效防范盗抢的同时,这样的安全装置也阻断了车内人员逃生的通道。

  除了上述锁闭系统,行车安全装置也存在悖论。

  就拿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来说,网上有各种汽车碰撞试验的视频,以及各种事故现场的画面,给观赏者带来“灾难片”体验的同时,也普及了一些汽车安全性能的知识。可惜的是,相关讨论往往演化成为政治议题。日系、德系、美系、韩系以及自主品牌拥趸者之间,纷争不已,甚至上升到国家安全、民族大义、精神人格的层面。在喧哗吵闹之中,一种简单化的共识逐渐占据上风,即“一分大,一分强”。“最有力的证据”,往往是小轿车追尾集卡的惨象、土方车压扁豪车的画面。看似理由充分,但悖论在于:真正发生碰撞时,驾驶员是不能自主选择碰撞对象的,无法确保与自己发生碰撞的一定是比自己小的车。而且,如果大车流行,那么路上行驶的都是大车,碰撞起来,你又有什么优势呢?选择大车的最终结果,也许只是高油耗以及每一天都要面对的停车、调头、转弯时的诸多不便。更何况,在路怒症“疫情”尚难有效控制的时期,大车、重车也许会助长驾驶者的豪气、怒气,消减本应该加强的安全意识,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高科技还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主动安全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不再稀罕,而市场往往把ESP(电子稳定系统)、TCS(牵引力控制)、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等底盘控制系统作为作为衡量技术代际差异的重要指标。但是,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有驾驶员以及乘客的的因素,有路况及道路管理标识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以及车辆性能的因素。汽车自身只是多种因素之一。汽车安全系统发挥到极致,也不能改变其他几方面的安全因素。一味依赖汽车自身安全系统,必然会加剧安全悖论。

  最关键的,仍然是人的因素。在汽车社会,不仅驾驶员应该提升“汽车素养”,其他乘用人员也应该具备汽车安全知识。如果不幸丧子的家长知道密闭汽车也会夺人性命,就不会那么大意;如果他们平时多学习汽车知识、同时也给老人孩子传授安全知识,那么弱势群体也许能够懂得如何在车内求生;如果全社会的汽车素养有效提升,媒体、路人都能够给予必要的提醒,也许这类惨剧不再发生。

  文/杨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