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进化史

  • 来源:元素ELEMENT
  • 关键字:食物,谷物,甄干饭
  • 发布时间:2015-09-12 15:15

  这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故事。最初的时候,米并不是米,蔬菜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猪肉也还没有逆袭,食物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翻滚,才有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模样。它们的进化史漫长而复杂,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如今的黄金强档热播剧。

  谷物的成长史

  阶段一:渔猎生食

  从史前时代到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没有农耕和畜牧,只有渔猎和采集。人们用极其简陋的木制、石制工具甚至徒手徒脚猎捕和采集各种食物,用于果腹充饥。所有食物最初都是生食。

  阶段二:生火熟食

  至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20万或30万年),人类掌握了用火,从最初的只是利用、保存天然火(比如自燃火、雷电起火、火山火、熔岩火等)慢慢发展到能人工生火。从此,人类的食物从生吃慢慢过渡到熟食。

  阶段三:粟、黍、水稻、小麦

  在距今约1.5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和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慢慢萌发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中国的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而主食小麦则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阶段四:陶器稀饭

  谷物让人们首次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了改善原始的“烧烤”烹饪出的谷物硬邦邦的口感,人们发明了陶器,将谷粒放在陶釜中,加水煮熟,就成了最早的米饭——其实更像粥或者稀饭。

  阶段五:甄干饭

  随着陶器的兴起,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甄,类似于当今的蒸锅。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可以吃到稻米饭(如今的干饭)了。不过由于稻米的产量极低,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米饭都属于“奢侈品”,又过了几百年,隋唐统一时,稻米才终于取代粟和黍成为南方人的主食。

  阶段六:面粉饼

  战国时期,有人在某天突发奇想,将小麦放在石磨上磨成了粉,惊喜地发现其口感味道非常好,于是面粉便迅速流行开来。到北宋时期,京都汴梁(今开封)已经出现了花样繁多的面食。当时,“凡以面为食者,皆谓之饼”,火烤的为“烧饼”,主要品种有烙饼、油饼、肉饼;水煮的是“汤饼”,包括馄饨、饺子、面片;笼蒸的则称“蒸饼”,馒头、包子都算;此外还有油炸的环饼等。至于面条,历史就更悠久了。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老祖”证明面条在中国的出现时间约为公元前2000年。

  猪肉的奋斗史

  阶段一:统治者也不是天天能吃肉

  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了许多关于“羹”(肉汤)的记载,如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鳖羹、鱼羹等等。但当时,统治者也不是天天能吃肉,只有在祭祀时,天子才能宰牛,诸侯才能杀羊,平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大部分老百姓更是一辈子都不识肉滋味。为此,孟子还曾提出了一个社会理想:让每个人在70岁的时候都能吃上肉。想想也是很心酸。

  阶段二:不被待见的猪肉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高大上的肉食,只有牛羊才是上等的肉。甚至梁代名医陶弘景和唐代名医孙思邈都认为猪肉“味苦,虚人”,久食容易生病。从《礼记.王制》中的排序便可看出,作为一种食物,猪肉的地位远不如牛羊肉,甚至都比不上狗肉。直到物产大大丰饶的唐代,人们的肉食还是以羊、鸡肉为主。

  阶段三:猪肉的逆袭

  宋朝羊肉供应逐渐紧缺,猪肉渐渐有取而代之之势。尽管随后蒙古族的南下、元朝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猪肉地位的上升,但在明朝初年,猪肉还是成了中国人的首选肉食,并获封“大肉”称号。

  蔬果的丰富史

  阶段一:肉比菜多

  在唐代及之前,人们皆以肉食为美,蔬菜往往作为主食分量不足时的补充,比如剁碎了混在谷物中做成蔬菜饭,或者在鱼、肉羹中作为佐料出现。到了宋朝,素菜才开始以独立菜系的面目出现。宋朝航运发达,南北交通往来便利,南方的水稻、水产品和水果被大量运输到北方,北方的面食也逐渐进入南方,首次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

  阶段二:丰富品种传入

  这时,中国的蔬菜种类已经相当齐全,甚至出现了以销售为目的的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黄瓜、茄子、芹菜、萝卜、白菜、冬瓜、竹笋、菌类都是畅销产品。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引进异质文化为之做了不少贡献:第一次是东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沿丝绸之路带回了苜蓿、胡豆、胡葱、大蒜、胡荽(今香菜)等;第二次是在唐朝,菠菜、榨菜、浑提葱等从尼泊尔来到中国。

  阶段三:舶来品闪亮登陆

  此外,宋代豆制品的制作技术日趋完善,也为素菜家族添色不少。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航海运动的兴起,明清时期,玉米、甘薯、南瓜、花生、土豆、西红柿等舶来品也登陆中国,与它们一道来的还有榴莲、菠萝、槟郎、椰子等热带水果。

  调味的变化史

  制盐

  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制盐业是历史上最早的手工业部门之一,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专门设置了“煮盐官”。

  吃酸

  最初的酸味则来自天然食材梅子。《尚书.说命》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即用盐的咸味和梅的酸味所调制的羹汤,就是当时最好的美味了。

  品甜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用甘蔗的甜味来料理食物。到了唐代,用甘蔗汁制糖之法由西域传入。

  尝辣

  巴蜀地区的菜肴自古以来就“尚滋味,好辛香”,但“辛香”指的是花椒、茱萸、姜、芥等刺激性食物。直到明代中晚期,辣椒才从沿海地区传入中原,而清代乾隆以后巴蜀地区菜开始以辣椒为调味品。但这并不妨碍“辣”很快取代“辛”。

  酿酱

  孔子当年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尽管如此坚持“吃肉一定要蘸酱”。由此可见中国人对酱的特殊情感。最初的酱是由肉糜加上盐制成的“肉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用粮食发酵而成的酱油、醋被统称为“豉”。“酱”是中国美食史上的第一次跨越:,是东方独享的调味料名称,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数千年直至现在,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东方世界广大地区的许多国家和民族。公元1世纪到公元7世纪之间,伴随着佛教在亚洲的兴起,酱被带到韩国和日本。

  尚鲜

  粮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游离氨基酸所呈现的“鲜”味,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味觉符号,尽管“鲜”这个说法到明清以后才有。“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烹饪技术的升级史

  石烹阶段

  “石烹”是最原始的烹调方法。只是把食物直接放在火焰上烤熟了吃,或是把撕成肉块的肉和用水润湿的谷物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烘熟。这是人类最早的烹调方法,也称为“直接烘烤法”。

  水烹阶段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人类学会了制造陶器,随后制成了鼎、甄等烹调工具。这些皿具都是把锅子和炉灶连在一起的加热工具,可以把食物放在器内,从下面生火煮。这样,烹调方法就从“直接烘烤法”发展到烧、炖、蒸的“加水烹调法”了。

  油烹阶段

  用油烹调的方法出现得比较晚。“炒”这种自春秋时期就出现的烹饪方法,在北宋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大火猛油,让食物中所含的芳香物质释放出来,在炒的基础上,他们还演化出了煎、焙、爆等制作方法,并在日后成为了中国菜肴最重要的制作方式。

  链接 餐桌上的进化史

  自从人类学会如何烹调、保存食物之时起,就从未停止过对食品的加工。以下是加工食品数百万年发展长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例子。

  3万年前 面包

  2010年,科学家在现在的意大利、俄罗斯和捷克等国境内,发现了原始人使用的臼和杵上沾有淀粉颗粒的惊人证据。这些淀粉颗粒来自香蒲和蕨类植物的根,当时的人们将这两类植物的根舂成粉,与水混合,并烤成面包。

  公元前7000年 啤酒

  关于啤酒最古老的物证是在伊朗发现的公元前3500年的陶器碎片,最早的麦芽酒在公元前7000年就已经作为制作面包的副产品出现了。

  公元前1900年 巧克力

  中美洲的前奥尔梅克文明将可可豆研磨成粉,再将粉末与水混合并摇匀,从而制作出一种泡沫饮料。3400多年后,埃尔南多.科尔特斯将可可豆带到西班牙,在那里,人们首次把糖加入到这种泡沫饮料中。

  公元前500年 糖

  根据梵文典籍记载,印度厨师通过煮沸和冷却甘蔗汁,将甘蔗加工成巨型晶体。大约1000年后,印度人发明了方便运输的砂糖,从而开启了全球糖贸易。

  公元965年 豆腐

  豆腐的起源非常神秘,但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中国五代时期的作家陶谷的作品中。他描述了一个贫困的县丞,穷得买不起羊肉,只能去买豆腐——用煮熟的大豆加工制作的凝胶。

  1908年 味精

  1866年,德国农业化学家卡尔.里特豪森最早发现了谷氨酸,味精(谷氨酸钠)则是这种氨基酸形成的一种盐。里特豪森从事研究的科学领域,正如当时的德国一样,正在飞速发展。

  1926年 午餐肉

  1937年,杰伊.霍梅尔将猪肉磨碎,添加盐和香料,并将猪肉包裹在肉冻明胶里。霍梅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给这种产品取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午餐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