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困境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东北经济,产业结构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14

  东北经济告急,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经济议题之一,它加重了外界对中国GDP增速下滑的担忧,甚至有人断言这会影响到西方人对中国的信心。拯救东北经济,要先理清东北经济下滑的根源,但这并不容易。

  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东北经济不振被解读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但它们多半偏离了重点。地方政府则热衷于反思产业结构不合理,并声称要发展第三产业,而同情论者则坚信是“老工业基地”负担太重,国企改革把东北伤得太深。

  实际上,审视东北经济的今天,不能只是站在现时困境和区域发展的时空维度来看,必须重新梳理东北经济兴衰的历史脉络,并把问题放在世界经济融合的宏观层面来思考。

  东北经济曾经的辉煌,得益于上世纪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和军事因素的推动,而它的衰落则和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冷战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步。当世界在“变平”,东北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京津唐、长三角或者珠三角,而是在露天就能采到优质铁矿的澳大利亚、“富得流油”的中东和制造业一流的德国以及日本。

  某种程度上讲,东北经济的困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国市场统一的结果,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代价。面对今天残酷的现实,单单依靠政府“有形的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改革,让东北在全国和全球的经济版图中重新找到本该属于它的位置。

  增速明星“陨落”

  2001年中国“入世”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制造产业,包括机床、汽车、化工、装备业都有比较优势,加之劳动力成本较低,与日韩两国合作较多,东北从“入世”中受益良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记者表示。

  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其对东北经济开出的药方包括,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切实改变政府主导结构调整和对经济运行直接干预过多的状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向化;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切忌追求过高目标和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而后十年中,东北地区最明显的变化则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狂飙突进。

  2004-2011年间,一直在3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逼近40%。在大规模投资拉动下,东三省快速赶上10%的全国平均增速水平。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4万亿”上马,刺激作用在国企最多、政府最强的东北体现得最为明显,2008年-2012年,东北平均增速达到1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政策下达之时,辽宁新兴产业几无亮色,只好追加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辽宁省政府一位分管工业的官员慨叹。“4万亿”出台10个月后,国务院出台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仍处刺激期。“东三省做加法太多,淘汰落后的减法太少”,过去几年上的大项目几乎都是造船、钢铁、石化、汽车、水泥、装备等传统产业,“结果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

  至2013年,东三省的投资率已达65%,为2003年时的近两倍,超出本已属全球最高的中国总体投资率15个百分点。在投资和增速狂飙突进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增长并不理想。以2013年为例,吉林、黑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全国23和29位;排在第9位的辽宁,7.6%的增速位列31个省份的末位,距倒数第二省份相差1.5个百分点。

  伴随着这十年的投资狂潮,东三省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十年前的47%升至2013年的50%;被2003年的振兴计划认为是在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主要途径的第三产业,占比则出现下降。

  由于全国性的产能过剩和房市放缓,东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3年回落到18.7%,并在2014年骤降至2.9%——远低于15%的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的“青黄不接”和收入增长缓慢在近年引致人口大规模流出,这令东北地区近两年的房市放缓尤为严重。201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3.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降至-17.7%,除东北外全国增速最慢的西部地区为12.8%,增速相差近30个百分点。

  房市投资放缓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导致东北的大型设备、矿业,乃至汽车制造业均受影响。以工业为基础的东三省,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9%。东、中、西部当年增速均在10%左右。在对重工业投入巨大、产能过剩严重的同时,东北地区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欠账加剧。

  2014年以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对东北经济形成冲击。徐洪才表示,东北产业链上游产品占比高。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产业链中下游有利,因为其成本降低了;但让东北地区采掘业、初级产品制造业的利润下降。“如果东北产业有升级,中下游产品占比高,可能受益多一些。”

  出口方面,2014年东北地区出口增速为-6.4%,东北以外地区的出口增速为6.6%。辽宁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对辽宁的FDI降幅超三分之一。

  依靠投资密集、工业拉动、产能扩张的发展模式正让东北经济面临三重衰退,梁启东表示,一是资源枯竭引致的资源性衰退;二是结构性衰退:老旧设备、工艺、产品未能升级导致企业竞争力匮乏;三是受过去计划经济影响的体制性衰退。

  跟总体经济一样,依赖投资推动的东北经济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某种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林卫基向记者表示。东北经济当前的颓势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前十年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预警。

  东北曾经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享受计划经济毫无余力的倾斜。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其中高达52个项目被部署在东北。“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如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这期间,由于辽宁省的项目最多,这也为东北三省之间日后发展的不平衡埋下伏笔。“二五”和“三五”时期,东北的工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强调发展重工业,而且越来越偏向采掘业、如辽源煤矿、抚顺煤矿等。“四五”期间,大庆油田的开发,引起了东北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而这种巨大变化亦是随着堪称无与伦比的中国好声音所形成: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工业学大庆,1975年,石油工业最终取代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成为工业部门产值首位行业。相对而言,煤炭等工业部门产值虽有所增加,但相对地位下降。而涵盖全面的工业体系,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更是让“工业摇篮”实至名归。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至北大荒,每年600亿公斤的粮食产量使其成为天下粮仓。东北农业的辉煌、工业的繁荣,“工业宪法”、“铁人精神”诸多创造性术语令其它省份望尘莫及。“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中国最早的汽车企业,中国最大的油田……”这些修饰语背后,无不与国家在配置性资源上的大力支持有关。比如,生产技术的优先配备,生产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生产产品的统购统销等。它们既包含物质生产资料的直接调拨,也包含对物质生产过程的制度安排,这些资源的获得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得以建立的根本条件。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自其建立之日起就对配置性资源有着不可分离的依赖关系。

  “地理经济学”的视角

  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曾经基于地缘政治和军事的“地理便利”,几乎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可能。因为,东北尽管毗邻俄罗斯,但俄罗斯的经济中心远在东欧的莫斯科和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远东地区地广人疏,经济落后,基本上不存在和东北进行大规模经贸交往和资本互通的可能性。

  此外,东北地区的另一个邻居是朝鲜。换言之,东北地区被俄罗斯和朝鲜两个并不发达的国家“包裹”到东北亚的内陆之中,唯一的出海口是辽东半岛。

  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得好不好,完全靠国家安排,但在向市场经济进军的时代,地理直接涉及了要素集聚和物流运输的成本,因此对城市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从中国各大城市的GDP变化中,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区位优势和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80年代开始,东北城市的GDP排名不断落后于其他地区。对比东北的沈阳和华中的武汉,它们同为工业大市,在1980年之前,沈阳的GDP经常超过武汉,而进入1980年代之后,沈阳优势已不明显,武汉时常超过沈阳。

  显而易见,相对于沈阳,武汉的优势在于地理,它是华中鱼米之乡的地理中心,人口稠密,附近没有竞争城市。抛开产业发展,即便只发展房地产也比沈阳有优势。

  可以说,“地理经济学”即便无法决定东北的发展,但至少也影响极大。这种影响似乎不可逆转。根据国家统计局专家公布的数字,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还有数据显示,同期,东北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两个百分点左右。

  留在东北的找不到工作,而人口外流更成为了东北的“第一痛”。据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人口净流出180万。而10年前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趋势相反,净流入为36万。

  此外,一些东北人会经常这样讲述:家门口的餐厅以前很火红,但现在没有那么好了。不光是年轻人,即便东北的老年人也在大规模随子女南迁,在广东和海南,广场舞大妈和大叔,很多人都操着似曾相识的那种重鼻音。

  在10年前,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就了《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认为,我们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平坦”,资本、人才等要素将越来越容易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实际上,东北的问题就在于它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平坦”,东北的竞争对手正越来越强。鞍山铁矿的对手是澳洲含磷更低的露天铁矿,而中东、北非和拉美的石油可能比东北的油田成本更低,而机械、仪器等行业则直接面临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不过,《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对东北的另一座城市大连多有褒奖,这座城市的软件外包产业发达,它们多数为日韩企业服务。

  大连几乎是东北唯一具有“地理经济学”优势的中心城市。这里毗邻大海,几乎是北亚经济带的地理中心,它距离韩国和日本都只有1个小时航程。另有数据显示,作为东北第一经济大省辽宁的双子城市,沈阳和大连近年也出现了经济地位的逆转。在2010年之前,沈阳的GDP长期领先于大连,但在2010年之后,大连时常超过沈阳。

  东北只有一个大连,其他地区出路何在?最好靠市场,而不是靠政府。在人口、资金外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声称要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服务业,这是否真的靠谱?还是一种向中央政府要资金的手段?

  分析东北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绝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信心。相反,深刻认识东北经济困境的原因,我们就能找到突破口与未来的出路。面对今天残酷的现实,单单依靠政府“有形的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改革,让东北在全国和全球的经济版图中重新找到本该属于它的位置。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