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工新范儿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海洋化工,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36

  9个月的抢工、搬迁、整顿、创新,逾60个月的思考、救赎、新生,在过去的六年多里,青岛海洋化工的命途跌宕起伏。

  镜头回放到1961年,在李沧区沔阳路7号、一片简陋的厂房中,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出国内最早的硅胶产品,也顺势成为了国内乃至亚洲产量最大的硅胶生产企业,风光无限。

  时间流转到2010年,老厂区设备陈旧老化,产品质量不稳,老客户质疑,企业负重前行,举步维艰;虽然提出了要启动搬迁,却依然前路渺茫。在2014年4月,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在平度市新河镇打桩,全面启动新厂房的建设。

  2015年1月,海洋化工年产1.5万吨的硅溶胶项目一次试车成功;5月20日,2.2万吨硅胶项目试车成功。自此,海洋化工“老骥”新生,开启奔向现代硅胶企业的新征程。

  与新厂区一起重生

  青岛海洋化工的搬迁,从开始就注定不是一场对老厂区简单的复制,通过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转型升级带来企业素质、整体效益提升,才是搬迁最现实的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曾经说过,只要自动控制做得好,即使元器件差一点导弹也能打上天,讲的就是自动化的重要性。当前,国内一些制造企业开始大量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也向行业传递了一个信息:智能化方式进行生产的概念正在觉醒,并进入到了上升通道之中。对应海湾集团“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搬迁发展原则,新海洋化工实现了工艺上的自动化控制,已经完全没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子。

  “一直以来,海洋化工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按照传统工艺,每道工序都需要多人操作。特别是在最后包装前,更是需要人工分拣、去除杂质”,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供销部部长张靖宇说,“生产线两边几十个熟练女工同时分拣的场景,令见者难忘。”如今,新海洋化工成为国内首家采用DCS自动化控制的硅胶企业,几乎涵盖了现场所有的装置,在岗职工只需要87人,企业的在职人数也从1500多人缩减到了100人左右,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以前就怕客户来厂参观,现在我主动邀请客户参观。”张靖宇说。

  同样的,装备大型化也是新厂区的一大亮点。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明江告诉记者,新厂区的主要设备,都是在技术人员的工艺研发后,引进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装置。其中,硅胶采用最新技术,生产设备比原来扩大2倍。所有设备及工艺管线采用玻璃钢或不锈钢,从源头杜绝了产品杂质的困扰。据于明江介绍,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新订单已经安排到了年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今年年底,第二条硅胶生产线将试车,产量将进一步扩大。

  创新撬动未来

  一个老企业因聚焦各类创新力量而注入新活力,青岛海洋化工的这次搬迁,除了设备、工艺上的升级,在产品研发上的创新同样可视、可观。

  近年来,硅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发展趋势,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应用领域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产能扩大,竞争加剧。中国虽然占据了硅胶产品90%的国际市场份额,但以基础硅胶产品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微粉硅胶、功能化硅胶仍为国外企业垄断。自主研发高端产品,自然成为了青岛海洋化工转型突破的方向。

  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赵玉奇介绍,青岛海洋化工目前主攻硅铝胶、硅溶胶等高端产品。“高端硅胶产品的价格是普通硅胶产品的十几倍,”她告诉记者,“我们目前两条生产线都是满载运行,许多高端产品的订单供不应求。在蓄电池行业,我们已经占据了70%-80%的份额。”

  目前,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硅胶和硅溶胶两个系列的产品,产品品种已将达到了20几个。如果说青岛海洋化工以前是向产量要收益,那么现在是向质量要效益。“目前我们研发投产的硅铝胶和耐水硅铝胶,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附加值很高”,赵玉奇自豪地说,“刚刚研发成功的啤酒硅胶湿胶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的封锁与垄断,已经可以为客户提供小样,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支点。”

  本刊记者/李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