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出城记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海湾集团,青岛碱业,海晶化工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28

  策划前言

  先有厂后有城,厂城一体,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中国许多城市都存在着,生活区围绕着生产区,每到上下班时间就川流的穿工作服骑自行车的工人,甚至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和一座城市的骄傲。

  同国内很多沿海城市一样,青岛的化工产业长久以来占据着城市经济的一席之地。海湾集团,这个青岛化工界的“大咖”,依托旗下青岛碱业、海晶化工、双桃精化、东岳泡花碱、海洋化工等企业,书写过青岛化工业历史的辉煌,也经历过城市化和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纠结和困顿。

  “大而不强”,《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我国制造业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化工产业也是如此,从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自动化程度这几个主要指标来看,转型升级是化工全行业都面临的课题。

  随着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已是具有共识的方向,始于2010年3月的海湾集团搬迁,瞄准的是一个更加科学的化工未来,这项预计耗时10年的战略工程,至今已经走过了一半的时间。在5年的时间节点上来梳理和记录海湾集团“出城”的历程,一个青岛老牌化工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升级的路径也逐渐清晰。

  “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这样的目标,对于海湾集团来说,意味着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对于青岛来说,意味着化工这个支柱产业更广阔的前景,城市产业更合理的布局;对于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目标是既能畅享现代生活便利,又免于化工围城之烦忧的保证。

  由大变强,必须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海湾集团五年“出城”的过程中,创新的案例发生在各个企业:在青岛碱业,一个完美的循环经济链条填补了国际国内的空白;在海晶化工,地理位置的搬迁带来了生产工艺的彻底改变;在双桃精化,大众创新把一个“大染坊”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企业;在东岳泡花碱,搬迁不仅使属于危化品的原材料变汽运为管道运输,更带来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装备,单条生产线产能扩大3倍,人力节约一半;在海洋化工,DCS控制把工人从1500余人减少到不到100人、产能扩大近1倍……

  这些企业的创新,诠释着海湾集团“四化”的要求,“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无论资源环境的约束,还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决定着化工行业粗放发展之路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湾集团的“出城”,是谋出路,更是再创业。

  进退之间

  始于5年前的海湾集团搬迁,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青岛城市的版图,在沧口,在老四方区,海湾集团旗下的企业曾经是老一辈青岛人熟悉的地方。而随着搬迁的开展,这些伴随着青岛城区共同存在几十年的厂房或即将停产,或已成为平地,让我们对比一下这前后的变化:

  青岛碱业,前身青岛碱厂,始建于1958年,搬迁前位于四流北路,搬迁后将在平度新河生态化工园区建设“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项目,在董家口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年产50万吨苯乙烯项目。

  海晶化工,前身青岛化工厂,始建于1947年,搬迁前位于四流南路,该厂已于2013年10月31日全面停产,位于董家口的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工程公用工程部分已经投入运行,目前正在进行化工系统开车前的装置调试。

  双桃精化,前身青岛染料厂,始建于1919年,搬迁前位于原四方区宜昌路,2015年7月31日,该厂在平度新河的年产1.5万吨二乙芳胺项目生产线正式投料试生产,截至8月17日,已投料9批、生产产品近60吨,各项质量指标全部合格并优质。年产1万吨吡唑酮项目也正在试车,计划8月底正式投料试生产。

  东岳泡花碱,原国营青岛泡花碱厂,始建于1943年,位于李沧区兴国路,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历史最悠久的多品种硅酸盐类产品专业生产企业,也是行业中唯一的国有企业。该企业在2012年就被列入搬迁企业名单,在董家口的年产12万吨偏硅酸钠项目目前已进入单机试车阶段,城区的老厂将在2015年底停产。

  海洋化工,前身青岛海洋化工厂,始建于1961年,搬迁前位于李沧区沔阳路,属于沧口工业区,该厂在平度新河的项目于2014年4月动工,2015年1月已经有一条硅溶胶生产线试车成功,5月硅胶生产线也已成功投运;预计2015年9月,硅溶胶、硅胶两条生产线能够达产。

  5年中,时间的力量不动声色,但却在今昔对比的反差中,让人心生感叹。从这5家企业的变迁,可以窥见海湾集团“一南一北”战略的端倪。散布在青岛老四方、沧口的这些企业,或靠近胶州湾,或毗邻新的铁路北站,在繁华的老城区,这些工厂大多与居民区相距不远。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区域日渐拥挤,老厂区设备落后、空间狭小、原材料运输不便;从城市产业布局来看,化工企业在环保、安全层面考量,均不适合在主城区。

  退城,进园。青岛市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一盘很大的棋,这个棋局的排兵布阵,充满了部分与整体的哲学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海湾集团的搬迁,恰恰得益于整体,也将造福于整体。

  南下,青岛董家口港区全年不冻,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优良深水港,原油、矿石等大宗货物都将在这里装卸,为海湾集团打造石化深加工和液体化工品仓储物流基地提供了地理上的优势。

  北上,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区主要承接国内外化工项目和青岛市老城区化工企业转移,2013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同意将青岛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冠名为“中国生态化工(青岛)产业基地”,使其成为全国第14家、山东省第4家经联合会正式命名的国家级特色化工园区。在这里,海湾集团将打造农资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按照集团要求,一南一北两个生产基地,到2015年年底都要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海湾集团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总工程师张英民表示。海湾集团将搬迁视为二次创业,而创业阶段总是充满艰辛的,经过5年的推进,北部平度新河的双桃精化目前已经生产出优质的二乙芳胺,海洋化工已经生产出硅胶和硅溶胶;南部董家口的海晶化工、东岳泡花项目预计9月份开车生产。退出主城,海湾集团告别的是逼仄的空间,老旧的生产线;进入园区,海湾集团面对的是一南一北两片更加广阔的天地,5年中,退与进的每一步,海湾集团都在向着“四化”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一体化的链条效应

  传统化工企业往往是小而全,每家企业都有配套的热电、循环水、消防等设施,可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海湾集团的搬迁,不仅是把分散于老城区的各家企业集中到了“一南一北”两个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借助园区效应,实现公用工程一体化、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使土地、水、电、热等资源的利用更加集约。

  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区落户了双桃精化、海洋化工、青岛碱业等几家海湾集团的企业,按照过去的思路,每家都要上循环水项目,但是按照规定,厂房直线距离循环水项目必须达到70米,这样一来,土地就浪费了。实行一体化管理后,可以几家企业共用。按照这样的思路,双桃精化的热电项目,占地206亩,2014年12月已经开始供气,可以满足整个园区25平方公里的工业用气,剩余部分还可以供民用。“小机组小锅炉变成大机组大锅炉,过去东一块西一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发挥不出规模优势,现在董家口的海晶化工建设了热电项目,可以供给海晶和碱业共用,新河也有这样的项目,既能节约资源,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张英民说道。

  海湾的“出城进园”,不但是把企业简单地聚集到园区,从这种产业链一体化的思维出发,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循环经济也成为了海湾集团创新的一大亮点。

  搬迁之后,不能再异地原样复制原先的生产方式,把企业内部的产业顺着链条“捋一遍”,实现一家企业的“微循环”,青岛碱业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这家原先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氯化钙、小苏打的企业,考虑到搬迁后与天柱化肥等企业有了更近的距离,引进台湾东南碱业的技术,上马硫酸钾项目,为了处理硫酸钾生产中产生的氯化氢,把原本白送都没人要的氯化氢变成生产氯化钙的原料,这一环节生成的二氧化碳,变成生产小苏打的原料。正是这种“补链”的思维,使这个联产项目成为国家工信部的清洁生产典范。

  更大的循环体现在园区的不同企业之间共用设施、互为上下游,在整个园区内统筹安排利用,热电采用的氨法脱硫装置所产生的氨水,可以回到双桃精化作为吡唑酮装置的原材料使用;泡花碱产品是海洋化工的原材料;海晶化工建设的低温乙烯罐可以供海晶和碱业共同使用;海湾港务是集团发挥董家口港口优势打造的一个公司,码头可以停泊5万吨级轮船,为海晶、碱业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服务。

  遵循这种模式,目前海湾集团与住友合资的住商肥料看中了园区的效应,已决定迁入园中,与青岛碱业生产的硫酸钾对接成为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与此同时,在“一南一北”产业园区各建设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将供热产生的粉煤灰制成新型建材的规划业已开始落地。

  现代化工范式

  化工是基础工业,工业制造离不开它;化工关系国计民生,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它。但是长久以来,化工业给人的印象却并不美好,传统企业小、散、乱,落后的生产工艺、破旧的厂房,排放污水废气,石化行业就更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区。

  化工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享受它带来的好处,而不被它所伤,关键在于执掌这把剑的人。在国内多地“谈化色变”的今天,发达国家并没有“去化工化”。德国的巴斯夫,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从企业规模上看,我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中国化工的营业收入约为巴斯夫的四分之一,从衡量企业经营成果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最核心指标资产收益率来看,巴斯夫是中国化工的56倍。

  真正的差距是我们缺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在这方面,巴斯夫、拜耳、英力士、杜邦等世界知名化工企业在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所做的创新,都值得我们借鉴。

  所幸,5年前海湾集团,并没有选择复制,更没有退而求其次,而是站到世界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瞄准杜邦、英力士等世界标杆,确立了海湾集团向现代化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秉承“四化”发展原则,经过五年的推进与发展,海湾集团的搬迁企业迎来了全新的生命周期,实现了企业的生命再造。

  综观海湾集团“一南一北”产业园区的新项目,都深深打上了“从头改变、重新设计”的烙印,彰显了立足高端的后发优势。

  现在来看,海湾集团奉行的“四化”理念,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国产化的基础上,按照“工艺先进、技术成熟、装置可靠、经济运行基本合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应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与管理手段,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工企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海湾集团向现代化工转型的显著标志。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嵌入,海湾集团所有的搬迁企业都做到了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和在线测量,装备自动化控制水平大大提升。

  双桃精化较搬迁之前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只要在程序软件上输入产品编码,设备就可立即自动清洗,设备、管道自动更新组合成所需生产工序模式,彻底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更换品种时需要清刷设备管道的难题。海洋化工在全面实施DCS控制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优化,离子交换工序和长粒径交换工序现已实现了顺序控制。

  环保和安全,更是现代化工必不可少的指标。“凡是环保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项目,即使效益再好,我们也必须坚决舍弃!”这是海湾集团搬迁发展的一条底线,更是一条铁律。

  淘汰能耗高的电石法PVC生产工艺,彻底告别128吨/年的汞触媒消耗;从大进大出、附加值低的纯碱行业退出;耗费总投资近20%的比例上马三废治理装置,实现零排放、零污染、零事故,诠释了海湾集团此轮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决心。

  以染料行业为例,目前中国的染料产销量已居世界之首,产量占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占全球40%以上。然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轰动全国的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造成污染的企业就是生产染料还原物。实际上,针对这种污染,我国早已经成功开发了相应的清洁环保的加氢还原生产工艺,并且已经形成大规模产业化。为何许多企业仍在采用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究其原因,就是环保违法成本过低。

  在双桃精化总经理赵秀平看来,《新环保法》的实施,实际上是对整个行业进行重新洗牌的过程。过去有些企业钻空子,看准了市场好、利润大的项目,不管能不能解决环保问题,都要先上马来赚一杯羹,但双桃一直坚持着“环保问题不解决,再赚钱也不能干”的理念,新河的项目,总投资25亿元,环保方面的投资预计可达4亿元,用于“三废”治理和清洁生产。

  安全问题同样如此,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在安全生产方面,海湾集团已经形成了“我要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也是因为尝到了安全生产的甜头,一旦出了安全问题,企业就做不下去了,这是任何一个真正想做企业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安全问题不能靠政府,政府只是起到监管作用,根本上还是应该企业形成自觉性。”据张英民介绍,海湾集团对生产过程中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严密监测,每年都进行专业化、实战性的应急演练,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直接从生产线上采集数据,设立联锁控制系统,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安全可控。“安全的成本总比事故的代价低。”对于海湾集团来说,环保、安全,才是最大的降成本、增效益。

  海湾集团的搬迁,是一项预期10年的工程,而今,时间已过半。这个过程中,凝结着海湾人心血和智慧的创新成果在每一个企业都不断出现。这些创新,从微观看,是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从中观看,是推动城市调整产业结构,使其趋向更加科学合理的内生动力;从宏观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走向“伟大”的关键。

  本刊记者/郭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