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意的“工匠”梦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工匠精神,梁朝伟,王宝强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48

  对于崇尚手工制作的工匠群体而言,眼下就是充满机遇的时代。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手工制作产品的认同感变得无比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者被动地贴上工匠的标签,乔布斯就凭借其“工匠精神”使得苹果品牌走上巅峰,锤子手机和小牛电动车也宣称在用“工匠精神”做产品。而纳意的三个80后年轻人,也是在工匠道路上奋力前行的一员。

  “入伙”

  纳意,一个2014年创办的原创皮具品牌。

  就像中国合伙人的创业一样,每次创业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纳意也是。只不过主角由新东方的三驾马车换成了李可可、李志和韩文青。2013年3月,当时还是广告公司美编的李可可有了创业打算之后,打电话给认识8年的朋友韩文青,“来,我们一起干吧。”有着稳定工作的韩文青二话没说,从金华奔赴青岛,他们之间也由朋友多出一层合伙人的关系。之后,广告公司的同事李志加入团队。至此,纳意的“三驾马车”全部“入伙”。

  李可可之所以敢这么毫无顾忌地走上创业之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他们不但在启动资金方面给予了支持,甚至“纳意”这个名字也是出自李可可父亲之手,“纳意是指收纳器物和想法,回归一张皮载物的功能原点,且把我们的想法融入其中,同时尊重和吸纳使用者的意愿,共同打磨皮器灵慧”。相比李可可而言,韩文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放弃之前在邮政系统稳定的工作,来青岛做一件连自己都不清楚未来会怎样的事情,这让他的父母很难理解。毕竟,在父辈的心目中,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主要是自己喜欢手工,以前自己闲着的时候也会做一些东西。”韩文青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入伙”。而李可可和李志在聊到这里时,总会穿插好友间才会有的调侃和戏谑,“他能义无反顾地加入,我们很感动,于是我们请他吃了一顿饭,逛了一趟海底世界,然后就让他干活了。”但在调侃和戏谑之余,他们说得最多的还是感动和佩服。

  南下学艺

  创业,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三个门外汉如何让一张张皮革变成各具生命的皮具,已经不是单有理想和家人支持就能解决的问题了。2013年4月,他们奔赴成都。师从一位有20多年皮具经验的老匠人,学习各种皮具技艺。在成都,他们跟随师傅从一针一线学起,裁切,拉线,打孔,黏合、缝合,打磨,封边,直到结构复杂产品的开发。

  随后,他们又在当地的皮具厂和奢侈品代工厂实习,全面了解产品的制作过程、工艺特色和细节上的把握,这些实地学习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创作灵感。目睹一张张皮料变成成品的过程,也让他们懂得了如何赋予皮料生命,让它们在飞针走线中活起来。

  真皮实料,是每一位执拗于手工匠人的固守。每一张皮,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位置。好的皮料,只有遇上懂它的人,才能变成最美的模样。2013年11月,李可可和韩文青多次往返于成都和广州之间,开始学习皮料知识,牛皮、鱼皮、羊皮、绵羊皮、蟒蛇皮……什么是植鞣皮?什么是好的植鞣皮?植鞣皮该怎么护理?在两地的往返中,这些和他们生活本不相关的皮料知识开始在脑海中生根发芽,以至于现在他们可以在我们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每一张植鞣皮都有自己的状态,他们身上每个部分的厚度、润泽度各有特点,随着年龄、生长环境的不同,皮肤上会色斑、生长纹和皱痕,实属正常。”

  学成归来,他们便一头扎进工作室的工作中。之后的几个月,无数次打板开发,无数次在用料、细节和工艺的争执,从满院蝉鸣到秋叶铺地,最终,纳意开门迎客。

  匠心多“运”

  运营伊始,纳意的三个合伙人便有着明确的分工。早就喜爱手工制作的韩文青和李可可负责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而之前从事文案工作的李志则把产品的推广部分做得风生水起,例如“负责美好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地发生”、“我们在谈论手艺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和“等我长大了,一定对你好”等文青气息满满的推广文案,都是出自“煲得一手好鸡汤”的李志之手。

  人们常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但是人们忘记了,面包和牛奶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有的。打算大干一场的纳意在最初阶段就没找到自己的面包和牛奶。起步阶段的纳意,销售渠道仅仅局限于网络,但由于饱和状态的电商平台竞争激烈、推广资金的缺乏和品牌没有什么影响力,在那段时间里,销售额不尽如人意。“刚开始的时候,一天都不会有人来下单,那时候心里都发慌。”李可可回忆说。纳意的目标客户定位在25岁到35岁对生活品位有一定追求的年轻人,但这一群体信息接收面广,要想在茫茫信息大潮中抓住他们的目光不能单靠电商平台。穷则变,变则通。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纳意开始拓宽和销售渠道。由于自己淘宝店铺等级较低,对顾客吸引力有限,纳意和一家双钻店铺展开合作,由他们代为销售自己品牌的商品。“现在我们在成都也有合伙人,并且设有实体店,他们都是从我们这里拿货。”李可可介绍,“在青岛开设实体店的计划也在筹备之中。”

  和早期单靠微信推广不同,纳意和多家书店、商场、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开展手工课堂,通过教授顾客皮料分辨和保养知识、皮具制造等方式来吸引目标顾客群的目光。“我们还给企业和客户提供一些类似钥匙扣、名片夹之类的小礼品,我们这些定制的礼品可以扩大我们在青岛本地的影响。”李志介绍,“8月初我们还在创意100产业园进行过产品展示,效果还不错。”在海信广场、阳光百货以及万象城的这种课程也会陆续推出。

  面包和牛奶最终还是来了。网络销售额逐步走向可观的数目,成都实体店的销售也开始步入正轨,青岛本地的品牌推广也逐步深入,“对未来的销售状况,我们还是有信心的。”接受采访的李可可和李志对这一问题深信不疑。问及现在的销售状况,李可可回应道:“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不过暂时可以让他们放松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香港和台湾的定制客户开始找他们合作了。

  他们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实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我国一直流传着“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傍身”说法。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流水线前的工人替代了工匠群体的地位。对于这种变化,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认为,相比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原作,“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这一切构成它的原真性,原真性是复制所达不到的。”

  而纳意对于工匠精神也有自己的解读,“手工之于我们,不是引导一个行业复兴的命题,我们理解的手工制物,不只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对技法和材质的改良,更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手工作品或现场教学传递给他人平和从容的精神气质,不附加责任,反而会走向更远”。李可可说,“手工制作将是我们下半辈子的事业。”记者采访时依旧在忙活的韩文青则有一种更为直观的诠释,“知道料子的脾气,你就知道用怎样的力度去手缝了。”

  梁朝伟在为反映“横漂”现状的电影《路人甲》所写的影评中写道:“梦想,不仅仅是有梦、敢想,还有做梦和思考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结果是什么,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在创业大潮中,把手工制作当做后半生事业的纳意“合伙人们”终会从路人甲变成王宝强的。

  等待一个好故事,时间太长,却值得。这句话是纳意对客户的许诺,也是我们对纳意的期待。

  本刊记者/张洪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