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最终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不会是偶然。
1626年,荷兰联合西印度公司在美洲做贸易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天然良港,不同于其他殖民者,荷兰人为了取得这块地盘采用了最和平的方式——购买。于是就有了史上最知名的地产交易事件——荷兰人以价值大约60个荷兰盾的小玩意儿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这块地,开辟为贸易站,并在此处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
不久后英国人来进攻,原本市长还打算死守,但是城里的荷兰商人只关心自己的家产会不会被破坏,因此联名要求投降。第二天,这座城市更名为“新约克郡”(纽约),以此作为生日礼物献给英国国王的弟弟约克公爵。
纽约城原本的城墙被拆除,城墙下30米的地方不能建任何建筑,当初是为了调动军队用,空地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一条街道,由于毗邻城墙,故被称为“墙街”(Wall Street),也就是华尔街。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金融的概念往往是与现金融通联在一起的,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是从事货币流通的工作。商业银行干的事情,是把存款人的钱买下(支付存款利息),接着卖给借款人(收取借贷利息);而投资银行是帮助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直接交易(股票或债券)并从中抽取佣金。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这样的资金流通工作需要用到大量的手工文书工作,还有很多涉及直接的现金交换,因此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客户们最好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同一条街,最好是同一幢大楼里。在当年,每家金融机构都雇佣了大量的小跑腿,著名的投机客利文莫尔就曾经做过好几年的小跑腿,而公司雇用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传递股价信息。数量众多的跑腿,仅仅是为了尽快做到信息交换。
不在纽约的机构就无法享受到庞大的网络效应,因此最终都往华尔街集中,华尔街的建筑很有特色,大楼挨得很近,建得很高,这些都是为了在最少的地方集中最多的金融从业人员。伴随着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纽约也成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努力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但是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往往也可以独当一面,比如鹿特丹、慕尼黑、迪拜、中国香港还有上海,而且它们都想着往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靠拢。大中华地区的城市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达到1000家所用时间,伦敦交易所用了190年,纽约交易所用了165年,深沪交易所只用了不到10年。
上海浦东要想顺利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就必须注意: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技术,把一切都电子化了,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和监管层之间,并不需要像以往那样距离那么近,现在即使在地球的两端,要传递海量信息也只是弹指一挥间。
现代的金融服务业,不再是资金流通的事了,随着全民理财的到来,金融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亿万家庭。在互联网的改造下,未来的金融中心,不再会集中在一条街上,任何一个有大量客户聚集的地方,都可能成为金融中心,因为一定有不同的金融机构会在当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甚至于客户只要去一次营业厅,此后所有操作都可以坐在自家的电脑前完成。
金融中心未来也会扁平化,但即使如此,还存在着一个金融中心的中心,即机构总部所在地。这样的地方,必定是对客户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金融家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因此最重要的是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给金融家,吸引更多人才入驻,而这类服务包罗万象,从衣食住行到子女的教育和医疗,只有这样,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占得先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