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正处于新的探索阶段,在逐渐摸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主要从会计行业的局限性,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经济社会条件的缺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不足,并针对上述的不足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结合,是目前地方经济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着姣好的发展势头。高职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时间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拥有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有针对性的学习知识。高职会计专业如何与工学结合培养相应的人才是本文的关键研究点。本文主要结合了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课程机制较为混乱,专业内容的职业标准不明确。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发展,其中以工学结合为基准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任务引领的课程而为其中的基本改革方向,其中主要的教学形式为工作本位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天赋,不受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基准,全面发展期综合能力的教学体系,从而突出高职院校多元化特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过,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虽然有所突破,但是仍没有建立新的“理想一体化”的课程机制,因此,课程机制较为混乱,再加上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与职业标准取得较好的联系,并且各个高职院校都拥有着自己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见解与做法,因此也拥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若想有所比较或者取长补短,方便双方的经验交流就有待以后的完善。

  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明确的了解。最近几年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实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但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明确的了解,简单地将“工学结合”归纳为学校理论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开展,把原有的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岗位的特点而进行细化,这样不仅仅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还让学、教、评、做相分离,即实际操作与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操作是这套,理论教学又是另外一套,完全不能实现“实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久而久之,就会致使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激烈的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缺乏“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众所周知,我国各大高校没豆都在不断扩招,本来就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再加上连年的扩招,让师资缺乏的问题更加明显。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大多会选择从普通高校招聘一些在读研究生或引进离退休教师兼任,也有的时候回引进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兼任,上述的引进方式虽然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与长远的人才培养方式而言则有所不利。高职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需要的是“双师型”教育人才,在读研究生、企业管理人员或离退休教师都不一定同时拥有这两方面的时间经验。换而言之就是在实践性的教学上,教育工作者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认为在工学结合的会计专业教学中,hi有所侧重,这样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而言,教学效果就会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的条件达不到教学需求。至今为止,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一般都建立了计算机实训室、跨级手工实训室、纳税实训室等等,甚至有一些条件设施允可的高职院校还拥有ERP沙盘模拟与实训平台操作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训操作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实训设施相比,实习基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点)的建设就没有那么顺利,据调查所知,随机在全国范围内抽查了23所高职院校,其中已经拥有实习基地的几有15所,也就是说平均每1.5所高校才拥有一个实训基地。如此严峻的教学现实让人担忧,实习基地的数量过少,能够安排顶岗实习的数量少之又少,并且会计岗位异于其他工厂车间,企业能够容纳学生的数量有限,也不排除有的企业早已成为了其他学校的实习基地,因此学生的实习工作无法落实,自然实践技能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设置合理的课程机制。告知款及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其涉及到企业最为敏感的一部分,因此学生一定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勤奋敬业、诚信守法、坚持原则的会计道德。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会计职业岗位作为标准,以其岗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调研课、聘请企业专家等形式为学生进行授课,或者也可以通过与会计行业共同合作研发更为合适的课程,及时按照财经、会计最近的法律法规进行课程的调整,构建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据调查所示,一般微小型企业由于其业务量有限,一般都会财务进行调整,就比如不会细分出纳、会计、明细核算与总账的核算岗位,就直接一个设立1~2名会计人员;而大中型企业则会对财务岗位进行细化,其会设立穿啊岗位、核算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核算岗位、税务申报岗位等等。总而言之,学校的课程设计要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的会计工作进行教学,构筑合理的课程表注,重视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与应用性。

  构建合理可行的“双师”队伍。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不仅仅要熟悉会计的理论知识,掌握其时间操作还要拥有灵活的授课能力,让教师所知道的知识都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的面前。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仅有理论知识,实操能力不强的为题,学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外聘企业教师,满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中引进工作经验丰富,且在本职工作出色的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让他们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知识更好地为学生解答,解除学生在就业前的疑惑;第二,提高在校教师的实操能力。培养会计专业的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让他们发挥自身的能力带领队伍的建设,共同提高教师的实操能力,共同成长,为学生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立创新的校企合作体系。校企合作是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创新的校企合作体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建立校企合作的运作体系,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双方要确切明白自己的角色与职责,各司其职。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通常追求的是合作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或效益和学校培养的人才所拥有的技术与价值;而学校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的培养,再到为学校可能带来的效益;其次,要设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利润与收益,在合作之前就必须确认与分配,扎样才能确保双方的林润分配合理化,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产生,自然不会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最后,要建立与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相吻合的考评体系,客观评价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成效与质量,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践技能的提升与学习效果。

  学习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不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会计专业只有满足“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基本条件,并且从跨级专业本身的特点出发,求同存异,有机结合,才有让“工学结合”成为可能,让“工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

  王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