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之国”阿联酋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阿联酋,采珠业,拜金
  • 发布时间:2015-11-17 09:25

  以前,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被称为“贝都因人”,在阿拉伯语中是“荒漠上的游牧民族”之意,逐水草而居的他们就是现今生活在“世界掘金之地”阿联酋的居民的祖辈。“石油”、“奢靡”、“颜值”是当今世界用来形容阿联酋的三大关键词,但并没能概括出最真实的阿联酋,“安全舒适”、“高等教育”、“饮水思源”才是阿联酋成为东方传奇的真正秘诀。

  “用刀撬开贝壳,再用手指感受下珍珠囊的柔软。”艾莎·阿卜杜拉边说边把一个刚从水草中捞出来的小贝壳和一把生锈的有些弯曲变形的小刀递给我。我们乘着阿拉伯传统三角帆船穿过了一个临近阿布扎比的红树林。尽管已是十月,但阿联酋的阳光依旧灼热得刺眼,甲板上撑起了遮阳板。为了满足我对珍珠的好奇心,艾莎陪我来这片海湾采珍珠。她是阿联酋人,也是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专家,身着长衣,安静地坐在船头,时不时地抿一口用肉桂和豆蔻熬制的热咖啡。

  撬开珍珠母贝并不意味着就大功告成了,因为平均每撬10个珍珠母贝才能得到4颗珍珠。原生珍珠其实并不是圆的,而且成色发黑,上面还有斑点,但个头很大。“你真幸运!瞧!”艾莎·阿卜杜拉边说边让我尝鲜珍珠肉。珍珠肉是采珠人最常见的食物,因为通常这里没有其他可以吃的食物。她还告诉我取出珍珠后,剩余的带肉的珍珠母贝还可以卖到牡蛎市场去。如今的波斯湾已经禁止采集野生珍珠,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在阿联酋采珠可是最可靠的谋生手段。

  我们乘坐的这艘阿拉伯三角帆船是造于1941年的老帆船,70年前,像这样的三角帆船至少要容纳20名采珠人,10人负责潜水打捞,另外10人负责在船上撬开母贝找珍珠。每年的四月到九月是采珠期,这段时间海水温度不会太冷,采珠人下水也相对更安全。阿联酋的主要采珠场大都位于波斯湾。阿联酋过去的采珠人要一连6个月在海上作业。采到的珍珠归船主所有或者统一卖给收购商后将收入均分。

  “在过去,这里的采珠人潜水时,都在腿上绑着石头,平均每天下潜50次。”艾莎说,“随着采珠区域减少、海上工作繁重、疾病困扰等问题的加剧,现在很少有还能坚持采珠30年以上的船商。”

  采珠业曾是阿联酋的支柱产业之一,养活了几代阿联酋本土人。但在20世纪早期,日本人发现了培养人造珍珠的技术,阿联酋采珠业就此逐渐走向没落。

  在现如今的阿联酋,像艾莎这样的新一代年轻人只能从书中得知祖辈曾过着怎样的艰苦生活,而他们现在不但可以接受免费教育,还拥有前程似锦的工作。艾莎兼任阿拉伯文化研修班讲师,给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是成年人讲解他们的祖辈是如何通过辛勤劳动发家致富的。很少有人知道阿联酋人以前主要以采珠为生,随着1953年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资源的发掘,默默无闻的阿联酋才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顶级“暴发户”。

  第一桶金

  1962年,阿联酋开始出口石油。几年内,这片由几个分散、荒凉的公国组成的贫穷土地转眼间变成了富饶的石油大国。但阿联酋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善。阿布扎比酋长国酋长赫布特,将依靠出口石油贪污的官款藏在宫殿的地窖里,宁可被老鼠啃食也不救济百姓。终于,1966年8月6日宫廷政变,赫布特政权被推翻,其弟扎耶德接任酋长。

  1966年8月,扎耶德将其兄长藏匿的巨额财产平均分配给了阿布扎比低收入的公民。他说:“如果真主阿拉赐予了我们财富,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感恩:用我们的财富改革国家,提高人民的福利。”自1968年至2002年,阿联酋政府为发展国家,总共投资超过1620亿迪拉姆(约合2797亿人民币)。扎耶德酋长的举措,让所有百姓都有了“第一桶金”。

  钢筋水泥之都

  渐渐富有起来的贝都因人在酋长的鼓动下,搬离了棚屋,不仅得到了新住所,还有巨额补偿金。1975年,将近2.4万阿联酋公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每人8770万迪拉姆的补偿金。1982年,有12万阿联酋人每人得到的补偿金超过了2.75亿迪拉姆。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如今已经变得像纽约一样繁华。阿布扎比到处矗立着玻璃和钢筋建的摩天大厦,阿联酋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各位酋长,将每座摩天大厦都以酋长的名字命名。这里遍地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西式咖啡店、时尚美甲店也随处可见。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上是琳琅满目的超级跑车。阿布扎比的滨海大道闻名世界,从酋长国宫殿酒店到萨迪亚特岛全长10公里,萨迪亚特岛上还建有卢浮宫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分馆。

  大道旁一排排高大的棕榈树下,父母领着孩子沿滨海路散步。阿联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多干旱多石地质平原和盐碱地,两百万棵树木从世界各地移栽到了阿布扎比,才逐步抑制了其土地的沙化。干旱的阿联酋每年保养一棵棕榈树的费用就高达1000美元,阿联酋的树木灌水系统可以照料到每一棵棕榈,由于阿联酋没有河流,需要依靠专门技术将海水除盐后再加以灌溉。

  现如今,85%的阿联酋本土人都生活在沿海和绿洲,他们极少有人还没有空调房和私人办公室。在阿联酋,除了出租车和公交车上,甚至连公交站都装有空调。但也有极少数的偏爱游牧的阿联酋人至今还生活在内陆荒漠地带,例如贝尼基塔布人。

  自1968年至2003年,阿联酋人口增长了将近20倍。这首先得益于外国劳工的大量涌入,正是他们在阿联酋建起了摩天大厦,传播了知识文化,推动了医疗进步,在阿布扎比和迪拜发展了商业。阿联酋85%的工人都来自国外。但是阿联酋法律对外国资本在阿联酋境内投资成立公司所占比率做出了明确规定,外资公司中必须有51%以上的本国投资。

  在阿联酋,做繁重且没有社会地位工作的都是外国人。阿联酋本土人大都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或国营企业工作,并能够参与国际财经组织决议,而所有的外国人都在建设和服务领域工作。酒店管理人员大多是由来自邻近国家的阿拉伯人担任,爱尔兰人、德国人、英国人等在阿联酋通常是中产阶级的经理,服务员、清洁工、保安都来自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

  另一种舒适

  我们沿着小路前往贝都因村,中途经过一个名叫拉金的沙漠时,我请司机把车停靠在一个骆驼圈旁。贝都因人把骆驼当做真主安拉赐给他们的礼物,所有阿拉伯人都对骆驼有着特殊情感。阿联酋每年都会举办骆驼节,囊括了众多有趣的比赛项目:骆驼竞速赛、猎鹰比赛、骆驼选美、纯种阿拉伯马评比赛、灵缇犬竞赛跑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骆驼竞速赛和骆驼选美。骆驼选美总共要进行72轮,参选骆驼有当地的纯种白驼,也有后来引进的黑驼。骆驼选美标准严格,能够脱颖而出的骆驼不仅要有较大的头部、宽阔的脖颈、挺立的驼耳、方正的脸颊,还要有修长的身形、宽大的后背、高耸的驼峰、匀称的肤色、完美的体态。只有这样的骆驼才能被冠以最高贵的头衔,即所谓最“美”的骆驼。骆驼竞速赛是阿联酋骆驼节上的传统项目,获胜者将赢得数目庞大的奖金。

  我们看到的这个圈里的骆驼都被照料得很好:骆驼圈干净整洁,饲料槽里放满了鲜草,饮水槽里的水也是干净的饮用水。紧挨着骆驼圈外有一张生锈了的铁床,床上铺的不是床垫而是几捆干草。这就是来自巴基斯坦的35岁的养驼人库尔班·巴蒂一年要睡11个月的地方。司机告诉我,这个巴基斯坦人对他目前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因为这要比在他们国家失业好得多。

  “我的雇主非常慷慨,甚至连我回家探亲的机票都帮我买。”巴蒂吹嘘道,“每年我都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回家探望我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巴蒂每月的报酬是1000迪拉姆(约为270美元),他的职责就是饲养骆驼和收拾骆驼圈。巴蒂每天要喂养200多头骆驼,每头骆驼都要吃掉两捆干草,而每一捆干草的售价就高达600迪拉姆。

  第二天,我来到阿布扎比奢华的酋长国宫殿酒店,和一位名叫埃尔内古勒姆·喀拉拉邦的装修工人聊了起来。埃尔内古勒姆4年前从孟买来到阿布扎比,每周工作6天,负责砂光和清洗酒店的天花板,这样做是为了把金箔板粘在上面。40平方米需要160片22开的黄金板,所以这份工作不仅繁重,而且由于材质昂贵,还需要担很大的责任。埃尔内古勒姆每月大概能拿到5000迪拉姆的报酬。

  办公职员的工作相对好一点,他们白色的衣领似乎总是寓意着晴朗的天气和高升的机遇。爱尔兰女孩儿婕尔娜·奥利里已经在阿联酋待了一年了,她负责组织市场营销部门的工作。她的薪金相对前两位外来劳工高了很多,每月9000迪拉姆,但却低于爱尔兰相同性质工作的报酬。25岁的婕尔娜坦言:“在这里我可以负责大型项目,领导公司部门,但要是在爱尔兰,凭我的资历只能是实习生或试用人员。”

  和婕尔娜同龄的阿尔及利亚女孩儿卜拉希·米娜蒂亚从事新闻特派工作。她说:“我爱阿联酋,因为在这里生活非常安全。我曾在巴黎留学,那里要经常担心自己的钱包被偷和安全问题。而在阿联酋,女孩可以独自一人走夜路,没有人敢色眯眯地盯着女性看或是给她们拍照片,更不可以向女人竖中指,因为这样做都属于违反法律,需要赔偿一大笔罚金。”卜拉希穿着一身肃穆的黑色套装,但并没有用头巾包着头发,黑色长发飘散在肩上。“许多当地女孩包着头发遮着脸,并不完全是因为她们信仰的宗教或是父母的要求。通常,她们都是为了和男性长时间聊天后不被人认出来,或者只是因为出门急没来得及化妆而已。如果你看到有的女孩将脸全部遮住,那就可以肯定她们是酋长的女儿。”

  高等教育

  阿联酋的女孩儿不仅可以开车,没有男性的陪伴独自走在大街上,而且还可以接受高等教育。20世纪60年代初,阿联酋人的生活已经变得富足,但仍有二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因为那代人的父母,没有送孩子上学读书的意识。即使是在相当富裕的家庭,也只是把孩子送到穆斯林学校——伊斯兰教的神学院,通常这里只教授《可兰经》。直到扎耶德酋长任职期间,才开始努力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也是为了让国人能学会更好地利用财富。1953年,阿联酋在阿布扎比开办了第一所非宗教性质的学校,并收录了450名学生。1972年,阿联酋所有酋长国的公民已经能够接受到中学的免费义务教育。

  “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读书时,还得到了阿布扎比教育基金委员会的奖学金。”著名阿联酋电视台主持人阿里·伊蒂法克说道,“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的是旅游学,之后我又去加拿大学习了英语、德语和韩语。”

  阿联酋的孩子可以从71所阿联酋高等学校任选一所,或者是拿着国家发给的一次性助学金去世界任意国家留学。美国纽约大学和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在阿布扎比都设有分校,迪拜也设有英国艾塞克斯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分校。这些大学都同时用英语和阿拉伯语授课,还请来了很多欧美的教授。

  阿联酋扎耶德大学是阿联酋最早对女性开放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我来到扎耶德大学,走进一间教室坐下,他们正在上电影课,授课的是一位来自匈牙利的教授。女学生们都穿着黑色穆斯林女士长袍,但依旧没能掩盖住她们的俏丽:她们穿着跟长约11厘米的细跟高跟鞋,都是时下最流行的款式,这样的高跟鞋至少要3000美元一双。这些女大学生和我们俄罗斯的女大学生有什么不同?她们下课后还会用流利的英语或是法语向教授提问半小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提问并不像黑色长袍那样肃穆古板,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和新颖。

  “我们应该为下一代的未来投资。教育才是建设国家的基础。”霍特·艾尔·哈米斯·卡奴在阿布扎比刚刚建成的“艺术节”项目的开幕式上这样说道。她是沙特阿拉伯一个商人的女儿,嫁到了巴林岛的一个很有威望的家族。她决心从事艺术工作,并选择阿布扎比作为自己在中东的安身立命之处。她提出了举办艺术节的想法,获得了阿联酋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国家津贴。阿联酋任何一个得到国家支持的项目都会引来世界媒体的关注,并且很有可能又会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迄今为止,阿联酋在吉尼斯记录大全的纪录达到了150项。

  追根溯源

  如今贝都因人的村子都已经空了,但临近节假日村子里所有的房子都会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每逢这个时候贝都因人都会带着全家人回到这里,体会没有空调、睡草席子的棚屋生活。

  莫哈迈德·拉沙特·库辛是得到国家第一桶金的贝都因人之一。他说:“我们热爱骑骆驼。真主安拉赐予了贝都因人丰富的石油资源让我们致富,但是每个贝都因人都不曾忘记祖辈艰苦奋斗的精神,金钱不是永恒的财富,我们只有像祖辈那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多价值,才配得上这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我们要让孩子来体验祖辈艰苦的生活环境,要让他们明白我们的所有财富和福利都是祖辈辛勤劳动所得。已逝酋长谢赫·扎耶德·本·苏丹·阿勒纳哈场曾经说:‘祖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些财富变为支撑未来更好发展的坚实基石。’”

  [译自俄罗斯《环球》]

  达利亚·卡列尼娜/文 阿拉泰/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