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偶然,还是必然?——世赛金牌背后的重庆五一技师学院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技师学院,师资,实训
  • 发布时间:2015-12-04 15:32

  一银一优胜,这是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基地培养的美发项目、汽车技术项目国家队选手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的战绩;一金一优胜,这是该校选手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的骄人战绩,学生聂凤获得美发项目金牌,学生陈思良位列汽车技术项目第4名,获得优胜奖。

  作为一个地处西南地区的学校,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一个必要结果?为此,记者探访了该校,与院长朱泉进行了深谈。

  “四大项目”打基础

  该校是一所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老牌学校,经过几十年的锤炼,目前已发展成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鉴定、竞赛基地建设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示范校,还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汽车技术项目国家队集训基地。目前,8000余人的在校生中,高级工及预备技师占60%以上;毕业生双证考取率100%,就业率98%,专业对口率50%以上。

  要说发展最快的,还是近几年。经验之一,就是全力争取项目建设。近年来,他们在人社部、重庆市委市政府、市人力社保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项目实现了办学实力的综合提升。

  项目之一:创建全国首批、重庆首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为适应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他们围绕装备制造业、汽摩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强劲的发展需求,着力打造数控加工、机电技术应用和汽车维修等重点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显著增强,高级工以上的在校生人数由35%提升至60%以上,面向企业及社会开展的高级工及技师培训由1200人/年提升到1800余人/年。

  项目之二:争创全国首批、重庆技工院校首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实现软硬件建设全面提升。理实课程比由1:1提高为2:3,新建和改建实训室86个,教师公开出版教材12本,双师型教师达到88%。学生近三年获得国际级奖项5个、国家级奖项52个、市级奖项98个。

  项目之三:承办两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集训基地建设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步伐。基地培养的第42届世赛美发项目、汽车技术项目国家队选手获得1银1优胜奖,优异成绩为历史之最。今年,学校2名在校学生代表中国参加第43届世赛,获得美发项目金牌、汽车技术项目第4名,为中国实现参赛以来金牌零的突破作出了贡献。两届世赛集训基地建设,强化了学科建设和国际化交流。集训期间,国内一流的美发、汽车行业的专家教练齐聚学校,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交流、观摩、学习条件。学校汽车、美发专业已按照世赛标准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德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逾200人到校交流;学校有50多位教师赴德国、意大利、英国、新西兰等10个国家考察学习。

  项目之四: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学科、精品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校软硬件条件。学校先后获得中央、地方、企业等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了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市级重点学科、5个市级精品专业和3个市级实训基地,购置了一大批新设备、新产品,其中,卧式五轴加工中心是全市中职学校最先进的数控设备。硬件建设已基本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

  “四大招数”强师资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校。学校紧紧围绕“高端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着力建设一支勤学笃行、德技双馨教师队伍。”院长朱泉如是说。

  大气魄引进技能大师。在重庆市人社局的支持下,学校从民间发型创作室破格引进具有独特审美创造力的美发专家何先泽,担任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从国企引进技术精湛的汽车专家王建,规划指导汽车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日前,他们均已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已成为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汽车技术项目的专家和教练。

  大力度培养骨干教师。学校定期开展多种校内外教师培训活动。近三年来,组织国外培训教师36人次,下企业实践教师88人次,校际合作培训教师40人次,企业挂职锻炼32人次;培养了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6名市级专业带头人,33名市级骨干教师;有高级职称教师62人,2名教师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至此,学校建成了科学合理的橄榄型教师结构。

  大比武促进教师技能提升。学校设有一年一度的技能活动周,搭建全体教师技能交流平台。同时,以重奖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类技能大赛。近三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级技能奖项5个、市级奖项21个,学校累计奖励金额近80万元。

  大手笔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学校非常注重引进具有企业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确保实训水平对接企业先进技术。目前,学校引进各类人才50人,担任各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他们善于用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市场动态需求激活专业发展,确保了学校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四大改革”促发展

  “不改革,就没有作为,没有发展。”院长朱泉说。为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企业的新需求,给教学带来的压力,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

  改革之一: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招生渠道。学校根据西南地区产业、经济趋势,通过多样化校企合作,开发地暖专业,做强美发专业,做大汽车、机电专业,激活模具、数控专业,品牌效应不断显现,近3年均提前完成招生任务,市外生源达到40%。

  改革之二:对接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满意率。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块均根据企业专家的论证确定。9成学生未毕业就有多家企业来签订就业协议,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2名学生陈思良、郭宗泽,作为第43届世赛汽车技术项目国家队选手,未毕业就享受就业协议约定的3000元月薪,毕业后享受技师待遇6000元月薪。目前,毕业生就业率达98%,企业与学生双满意率超65%。

  改革之三: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非全日制学生。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需求,依托优势教学资源,以委托式、订单式、项目式、短期教学班等方式,灵活为企业培养需要的技能人才,累计达3000余人。如学校与地暖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开设了暖通教学班,为企业紧急输送120多名合格技能人才。

  改革之四:瞄准市场需求,提高服务社会能力。近3年来,学校既做好现有培训业务,又开拓新的培训渠道,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为1.46万人次,2013年为1.56万人次,2014年为1.72万人次,年均增长率约11%。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立一破”强管理

  积极规范日常管理,创新考核、绩效管理,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活泼的工作氛围。

  建立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为实现教学和行政管理全面规范化,并做到持续改进、优化,该校执行三年一次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每年一次的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审核,一年两次的内部审核和每月一次的教学行政工作抽查。通过多角度的自查外审方式,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开展得有章有序。学校是重庆地区最早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职业院校。

  打破身份决定收入的绩效分配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该校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在确保整体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打破身份决定收入的绩效分配方法,营造重能力、重水平、重业绩的考评氛围。教师收入增加的幅度与贡献的多少挂钩,部分教师收入较三年前实现了翻番,极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文/通讯员 袁萌 余艳 本刊记者 杨生文 曹晓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