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美国孩子的7年篮球路

  八年级校际联赛,女儿丫丫所在的校队是主场,主队落后2分,还剩8.6秒,对方的球权。

  眼看大局已定,却见丫丫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蹿出,截断了对方发出的球,趁对方还没反应过来,带球快攻,在离三分线还有两步的地方,起跳投篮,一气呵成,球入篮筐,终场哨响。主队一分险胜,全场顿时沸腾,队员和观众们一起涌向丫丫。

  至此,这个六年级就已经入选八年级校队首发阵容的孩子,为了报在客场输掉18分的“耻辱”,已暗自努力了一个月;而为了练好终场哨声前的这一记长投,丫丫已经努力了一年多。

  这一年多来,每次训练完她从不急着离开,而是默默地捡起篮球,倒计时跑过中场投中5个球后才会离开。

  现在,年仅12岁的丫丫不仅已是学校14岁球队的第一得分手,而且是美国业余篮球俱乐部(AAU)地区球队的主力组织后卫。为走到这一天,小小年龄的她已经努力了7年。

  一个“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的范例

  丫丫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和典型的美国父母一样,开始送她去参加各种体育和艺术活动,5岁前是游泳、足球、舞蹈、绘画、合唱和啦啦队,5岁后开始涉猎篮球、排球、垒球、制陶等。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就是每年参加的活动项目不超过两项,而且具体项目丫丫自己选,我们只给建议,不强求。

  很快我就发现,5岁之前,丫丫每年都会选择新的项目,但自从5岁接触篮球后,篮球就成了她每年必选的运动,而另一项依旧每年都在换。我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总是两个字:“喜欢”。10岁时,丫丫在地区儿童组的篮球业余联赛中已是绝对冒尖儿的球员了,她决定停掉另一项运动,专攻篮球。当时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她还建议我们,为她选择私立中学时把“能越级进入校队”作为一个参考因素。我们也按照她的要求,开始在随队训练之外,请了私人教练对她进行单独辅导。

  从5岁到12岁,不管训练多么枯燥、艰苦,丫丫都能坚持下来,全是因为自己喜欢。

  一个“成功来自坚持”的样板

  刚打美国业余篮球俱乐部联赛时,丫丫10岁,是队里的替补队员,每场比赛(30分钟)的上场时间在10分钟以下。这对要强的丫丫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在一场惨败的比赛之后,丫丫再也忍不住了,她在回程的车里哭着对我大倒苦水,有对教练的不满,也有对裁判不公的控诉,有对首发阵容充满“政治因素”的指责,也有对自己水平不差却坐“板凳”的抱怨。我静静地倾听着,不作任何评论,直到丫丫气愤地说:“妈妈,你给我换队吧,我受够了这些不公和坐冷板凳的滋味了。”我平静地说:“你是在说遇到了困难要选择逃避吧?我可以帮你换队,但进入了新的队伍,你就能保证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吗?如果你遇到不顺就选择逃避的话,终究有一天会无处可逃。”

  看丫丫似有所悟,我便要她自己分析一下坐冷板凳的原因。她想了一下说,她在同龄人中是高个子,此前一直被教练安排打前锋,但目前队里有两位比她个子高的前锋,这个位置的竞争很激烈;其次,她的长项是投篮,但是打前锋全靠后卫传球,如果后卫不能及时传球,就显示不出优势;还有,从自身条件看,她更适合做得分后卫,但一直没有向教练去争取这个位置。

  我及时地鼓励了丫丫,肯定了她的分析,并建议她加强控球和运球技术的训练。在那年歇赛的整个暑假里,丫丫每天都坚持练球一个小时以上,有时连看电视时都是一边看一边运球,大球、重球、双球、盲运等,丫丫都一一掌握。到了去年秋天赛季开始的时候,丫丫的控球技术已明显达到高中球员的水平,再加上投篮的优势,她如愿成了所在的两支球队的首发后卫,也是两支队的主要得分手。

  一个“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的故事

  绰号“白巧克力”、NBA水准的原著名职业运动员、教头兰迪·吉尔搬到了我们这个城市,更好的消息是他要招收小运动员进入他的篮球训练营,而不好的消息是他只收男孩子,这让崇拜兰迪的丫丫很沮丧。

  私立中学开学的第一天,丫丫意外地发现,兰迪的小儿子也在自己的班上。对篮球的共同爱好让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因此当丫丫说想看看兰迪的篮球营如何训练时,她理所当然地收到了兰迪小儿子的邀请。

  去观摩前,丫丫做了全面的准备,她透彻地研究了兰迪,甚至还观看了他在电视真人秀中获得最佳球员的所有录像。因为丫丫也打组织后卫,知道常见的训练套路,所以她去时特意带了两个女篮用球。

  那天的训练项目是双手运球,这是丫丫的长项,很多动作她蒙着眼睛都能做,于是她拿出自己带的篮球在场边做起了同样的动作。双手同时运球并不简单,需要专门训练才能很好地掌握—十一二岁的孩子多数都没有接触过这项训练。场上不少男孩子手忙脚乱、满场丢球,这边的丫丫动作标准娴熟,一下子便吸引了兰迪的目光。他走过来,要丫丫连续做了几个双手运球的不同组合动作,最后问丫丫是否想加入训练营。丫丫快乐地加入了训练队伍,成了一群男孩子中唯一的女生。

  为什么要丫丫打篮球

  这些年来一说到丫丫在美国打篮球,国内读者问得最多的是:“你们难道想培养她将来成为专业球员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和其他美国家长一样,送孩子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是为了对孩子进行耐压训练。美国的家长和孩子们对体育非常热衷,其投入程度令国人难以想象,主要是因为美国人不仅把体育当成一种健身方式,更看重运动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譬如游泳这类个人项目可以磨炼心智,更好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而团队类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橄榄球等则能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体育运动教给孩子的重要人生课程。

  练球的7年间,丫丫坐过冷板凳,受过伤,经历过挫折,遇到过难缠的对手,与队友产生过纠纷,遭遇过裁判不公,见识过严厉甚至凶狠的教练,每次被“打倒”,她都会想方设法自己“爬”起来。刚开始她需要我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慢慢地,她学会了自己应对。如今,12岁的丫丫心理素质奇佳,赢球不自满,输球不失风度,遇到强劲的对手不仅不惧怕,而且能冷静地分析对方的缺点进而出奇制胜—开篇提到的在落后2分、只剩8.6秒的情况下她断球后长投就是最好的诠释。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专家、作家、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人质劫持谈判教练马克·谷勒斯托曾对耐压品质的重要性做过系统的论述:“善于应付困难,表明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自立、判断和使用资源的能力。越是主动积极思维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能理性判断局面,做出正确的决断,从而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机会。”谷勒斯托博士如今专门为通用电气、IBM、高盛这样的大公司高管做顾问,帮助这些公司编撰招聘时测试困难应对能力的试题,以筛选掉那些遇到问题逃避或丢给上司的应聘者。

  读到这里,你应该理解我们为什么支持丫丫打篮球了吧?体育是耐压训练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只是丫丫对篮球特别有兴趣,走得更远了一点儿而已。

  文/图_心路独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