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我买了一些宣纸,每天写字在微博上晒,便有友人来求字。一位编辑央我写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副对联写出来,得无数人喜欢。是啊,这几乎成了公认的标准:“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种远行。
很多人是从一本书打开对世界的想象,从而开始准备自己的人生走向的。阅读是对自己内心系统的升级,沿着别人的文字走向遥远的地域、陌生的知识概念,甚至是复杂的社会现场。
读书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找寻。
有些书注定关涉我们的精神或者内心秘密,这些秘密我们无法与身边的人分享,那么,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找到书里的自己。那些给悲伤打补丁的细节,那些在暗夜里让我们感动流泪的故事,都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参与了进来,使得那本书变得完整而可信。我们活着,一定是由我们吃的食物、说出的话、走过的地方、看过的书籍组成的。阅读,然后才能让自己更完整。
阅读还是一种精神上的饮食。
有阅读习惯的人,会在精神上饱满,会让自己的时间发芽,生出更多的时间。阅读让人的精神得到梳理,让精神的空间更加疏密有致。也是因为阅读,人有了类比的兴致和表达的欲望,甚至有了和别人分享的可能。
读书并不意味着正襟危坐,闲翻有闲翻的乐趣,细读有细读的妙处。鲁迅曾经写过“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的诗句,便将读书人从端庄神圣的位置上拉了下来。
读书是可以美容的,大量的阅读让人看到了万物的卑微,阅读的人活得更加谦卑,更加温暖,看到身边的人和事,不再执着于得失,更不会计较细节。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也不是所有书都适合我们阅读。读书和恋爱一样,是双向选择。阅读就是与一本书发生深入内心的关系,选择对了,你会对书产生依赖,吸收书里的营养;而有的时候,你会被书欺骗,这和陷入一段错误的感情一样。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书里找寻的那些个字眼都是甜美的、温暖的,甚至是完满的。阅读是想在人性单一的生存语境下完善自己的感受,想要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更加多样,更加丰茂。
坐火车去远方,最适合带两三本书。一册厚一些的,晚上安静时读;一册薄一些的,最好是外国小说,卡夫卡的,或者是艾丽丝·门罗的,在众人的热闹里,看到会心处,笑一声,总会有一种捡到了全车人时间的得意。
去咖啡馆看书有些刻意,但如果是阳光很好的秋天,边看书边写一点儿读书笔记,咖啡馆倒是好去处。四周坐着的人各自忙碌着生计,有孤独的女生塞着耳机,不时打量一下正在读书写作的你,眼神碰上的时候,相视一笑,算是交换了孤独的密码。这样的阅读和在火车上的阅读一样,多少都带着点儿表演的意味,但我更愿意说是分享。我们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和大家分享,这是多么值得赞美的事情啊。
外出旅行时,喝酒后,我也喜欢看书来醒酒,要看一些沉静的书。比如我喜欢出门旅行时带一本高尔泰的书,或者一本历史学的书,酒后,看书的那个自己很陌生,阅读让我们一点点地回到日常的自己。
有时候给朋友送我自己的书,签上他的名字以后,我会再加一句:读书多么好。再也没有比读书更节约时间的交谈,更节约时间的旅行。读书这么好的事情,不仅可以独享,也可以将自己喜欢过的书和别人交流呢。这一点,阅读超过恋爱的私密,成为我们精神成长的重要的路径。
文_赵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