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熊市悲观论仍有市场

  由于经历去年多轮股灾的原因,很多人对熊市仍心有余悸,无法走出亏损后怕的阴影。所以,市场中普遍仍弥漫着熊市的看空论调,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还是对中国股市,他们都抱着悲观的态度。且不说对中国经济转型,他们失去了信心,整日沉迷于研究“中等收入陷阱”、“房地产泡沫破灭”、“债务危机”等西方经济学的典型案例中,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即将进入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以上种种,与过往三十六年中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悲观论调保持了以一贯之的雷同和武断。

  正如巴菲特所言,其财富的增长主要受益于美国经济过去一百五十年的增长。如果投资者对自己的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没有清晰的认识,而跟随市场盲目人云亦云,那他就很难在每次国家和经济面临重大考验的时候,仍能够坚守在自己的祖国,拿着那些心水的投资标的。

  任何投资人要想成功,首先就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纵览中国上下五千年,当今中国所处的位置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人民安居乐业,绝大多数人都衣食无忧;既没有北方外敌的入侵,也无须饱受国内军阀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更没有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压迫;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阶段,人民自由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和健康生活,身处这样的时代和这样伟大国家,我们应该庆幸。

  没有任何理由,我们要怀疑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内在的动力,因为这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他具备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勤奋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掌握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资本,和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更有一个开明、智慧、治理能力一流的中央政府。

  不可否认,伴随着一个国家的强大,应该具备更强大的资本市场。讨论当下中国的经济问题,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市场体系下所具有的共性和普遍性,包括讨论市场体制、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也要看到中国宏观调控能力的超强能力和中国市场二元性的特殊性,这一特点与西方经济学所完全强调的统一而纯粹的市场经济是不同的。换言之,在中国治理经济,就需要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较好的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的合力。任何割裂中国当前客观条件下的纯粹市场经济理论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属于“本本主义”,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否认国有经济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当中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过分放大私有资本的追逐利润的本性,都会让中国经济误入歧途。

  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言,中国企业仍有很大的融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都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资本市场来支撑。所以,以目前的规模而言,仍无法有效的支撑起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这就要求中国资本市场在保证制度建设和质量控制的同时,尽快的壮大规模。

  这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应该是机会大于挑战。蛋糕做大了,份额也就会跟着大,而国际市场这个大蛋糕,应该还没有完全开发号,所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上市券商的增长空间也会更大。

  胡语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