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国际水准的基金”曾是厚朴基金向业内放过的一句狠话。
不可否认,它有背景、有资金,更不愁项目,仅仅投资中行和建行的H股就能使其收益超过90亿元。与其说它是在靠经验赚钱,倒不如说是在靠资源赚钱。
但方风雷对于厚朴基金的操作,使很多业内人士更愿意将厚朴视作对冲基金,或者说,在很多投资案例中,厚朴都是搭着别人的“顺风车”。
入主蒙牛
入主蒙牛可算得上是方风雷在内地的投资的较大手笔。
根据蒙牛2009年7月份的公告,中粮和厚朴先按7:3的比例投资成立一个公司,这个特殊目的公司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认购蒙牛新发行的1.73亿股新股,并从牛根生创办的金牛、银牛、老牛基金手中买入其持有的约1.7亿股蒙牛股份。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该公司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持有蒙牛扩大后股本的20%,成为蒙牛的第一大股东。
实际上,牛根生也是聪明人,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借力,什么时候该拉拢,在蒙牛的成长过程中,外资的身影不乏鼎晖、大摩之类,但是数年之后,蒙牛所能获得的却远超过曾经付出的股份成本,毕竟战略性投资的意义远胜过财务投资。
参加此种并购交易的人士曾直言,“蒙牛用十年的时间做到了200亿元规模,但十年之后它怎么发展?将来如何做到500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现有的民营机制,是否能够支持上千亿元的销售规模?蒙牛绝对不是简单的国进民退,而是结构问题。”
也正是由于中粮和厚朴的加入,才使得国有、民营和外资相结合的混合型结构得到体现,在不断调和中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2009年7月7日,中粮入股蒙牛媒体沟通会如期举行,但这件事情的三方主角中,厚朴基金的方风雷却放了众人的鸽子,而这一招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方风雷一贯低调的作风注定了厚朴基金将逃离众人追逐的目光。
直到2009年底,京城的一个顶级商界俱乐部内部聚会上,当牛根生和宁高宁拥抱在一起,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半年之前蒙牛与中粮那场联姻之喜时,该起投资案的第三位主角、厚朴投资创办人方风雷作为该起投资案的第三个主角终于坐在台下,看着同僚们调侃之余,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只是这种笑容转瞬即逝,又回到一如公开场合的严肃。
处于职业的磨练,方风雷已经习惯在这种场合正襟危坐。
PIPE项目多
不过,方风雷对于厚朴基金的操作,使很多业内人士更愿意将厚朴视作对冲基金,或者说,在很多投资案例中,厚朴都是搭着别人的“顺风车”。
在对蒙牛的投资中,厚朴通过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仅间接持有蒙牛6%的股份,相比较其他的投资而言,这个比例已经算是多数。比如,厚朴为首的投资团持有建设银行(4.74,-0.04,-0.84%)已发总股份的比例为5.78%;而其所持有的中行股份仅为中行总股本的1.278%,即使以H股论所占比例也仅为4.26%。此前投资的福山国际,后者总计发行了45.65亿股,厚朴所持不足1%。
而厚朴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投资都是私下里促成,并非像海外那些对冲基金一样在公开市场买入。而这种方式对于低调的方风雷来说更为合适。他不希望外人知道自己投资什么,甚至不设立公开网站,不留下公开联系方式,但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渠道会泄露他的投资动向,因为在这个圈子里,他的人脉实在太广。
广得已经无需动员,新闻就早已在圈子里盛传;广得无需找资金,资金就会送上门来;广得无需找项目,项目就从天而降。
所以方风雷的投资更多是PIPE(私募基金,共同基金或者其他的合格投资者以市场价格的一定折价率购买上市公司股份以扩大公司资本的一种投资方式)的运作手法。
而从市场的情况上看,自金融危机之后,海外市场上的PIPE项目逐渐增多,这也是市场给予企业的价格较低所致,但同时PE基金也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厚朴高层也曾透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也是做PIPE的好时机。
不仅仅是PE基金,市场很多私募基金都意识到PIPE的机会,尽管如此,市场上的竞争并不激烈,毕竟这种交易需要的不仅仅是人脉资源,更是大量的资金,又何况市场上能与厚朴25亿美元基金规模能够匹敌的机构本来就没几家。
如今,随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类型的多样化,PIPE投资仍呈现出增长态势,中投集团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采用成长期(Growth)投资的案例数量为28起,占总投资案例数量62.2%,而投资金额8.38亿美元,仅占季度投资总额的35.3%。PIPE投资案例13起,投资总额达9.49亿美元,占季度PE投资总额比例超过40%。其中,7月份赛富基金22.24亿港元入股汇源果汁,是本季度PE投资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例。
而从基金性质上看,方风雷的厚朴基金同鼎晖、弘毅、中信资本以及凯雷、黑石、KKR等等并没有差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