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满月

  • 来源:新产经
  • 关键字:北京医改
  • 发布时间:2017-05-26 10:10

  4月8日,北京市开始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转眼一个月的时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根据《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并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增设医事服务费,同时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改革。长久以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以药养医”制度的存在则被认为是造成这一矛盾的症结所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医生服务价格过低,而药费、检查费趋高且不断推高看病费用,并导致以药补医现象犹如甩不掉的牛皮糖,牢牢把控着医疗服务的局面。医疗服务价格过低,“脑体倒挂”现象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背离价值规律,也严重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以药养医,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公立医院生存发展,国家曾明确公立医院可以将药品加价15%后向群众提供。

  1981年3月,为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1985年中国正式启动医疗改革,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以“只给政策不给钱”为主导思想,和以“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为主要精神。而正是那次医改,在刺激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的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后患。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医改研究报告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份报告让这一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

  2006年9月,国家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同一年,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试点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2011年10月,北京启动解决“以药养医”现状的大医院改革,试点进行医院药房“托管”的举措,以此切断“以药养医”。

  如今,随着北京医改政策的落地,“以药养医”的时代正逐渐走入历史。而以重塑医疗价值为核心的本轮改革也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人们正在期待,本次医改的效果能够尽快显现。毕竟,从更大范围来讲,北京医改,仅仅是全国改革的一个开始。

  专题策划:《新产经》采编中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